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6-16 07:31 编辑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誓约,它直接影响了两个朝代数百年的稳定发展,并且间接的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副治世药方。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时间群雄并起,一个耕地的农民也成了“陈胜王”,统领了天下灭秦的大旗,这是一件很刺激人眼球的事情,表面看来是乱世出英雄,深层次来说,陈胜之所以从穷光蛋做大到众王之王,与秦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密切关联。刘邦正是看到了这个猫腻,因此历经坎坷建立大汉江山后,他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此前秦始皇所最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陈胜式的旧戏重演、保证让他刘氏江山“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于是,在剪灭掉建国初期不得已而设立的几个异姓王之后,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著名的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便走向了西汉政治的大鼎之上,成为大汉帝国的祖宗家法、拥有最高法律效率的《大宪章》。历观西汉两百年历史,除了他刘氏自家人夺江山的“七国之乱”,还真没有哪个异姓的二球敢觊觎这个帝位,你可以看到这个“天下共击之”誓约的震撼力。但吊诡的是,刘邦并没有预见到外戚干预朝政的巨大力量,因此当王莽粉墨登场时,真不知道九泉之下汉帝国的高祖会作何感想;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历史并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参照以便让他长上前后眼料事如神。
王莽就真的无视这条天下人共知的誓约吗?仔细研究那段历史,王莽的十七年皇帝从来都没有安稳过,尽管他非常有本事,个人能力很强,但他的内心却一直再受煎熬,一直处于非正统的战战兢兢之中;可以说他治国不论经过多大的努力,仍然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刘邦的那个誓约始终是一柄利刃高悬在他的项颈之上,让他寝食难安,成为他一块永远无法释解的心病。
之所以写这篇短文,是起源于一个朋友在酒桌上询问的一个问题,他说,现在在读前汉史演义,我就不理解,为什么绿林军推倒王莽了,自己不做皇帝,却搞出个破落户更始帝刘玄来做,我说这就是刘邦两百年前的那个誓约在起作用。刘玄是穷光蛋,但他有个好出身,是刘氏的后人,这个时候天下人还认这个誓约,谁也不想冒“天下人共击之”的风险。这个誓约的执行过程中还有更具戏剧性、也更荒诞滑稽的一件事情。
绿林军掌权不到三年,实力渐渐强大的赤眉军取而代之。这个非赤眉军推举的刘玄,皇帝自然是做不成了,于是被封了个长沙王赶除了都城。那么皇帝谁来做呢?赤眉军也尿这个誓约,但它显然比绿林军高明得多,不是随便从多如牛毛的刘氏后裔中找一个了事,而是动员自己集团中的各种力量,去寻找各自认为可以做皇帝的刘氏子孙。好家伙,这么一闹,很民主,集团内的大小首领们也都没意见了。于是,折腾到最后七十多位破落王孙集合在了赤眉军海选皇帝的大旗下。
怎么选呢,这七十多人总不能轮流做皇帝吧?高招是人想出来的,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撞大运比赛出笼了。他们别出心裁,举行了一次抓阄大会,就看老天的青眼了。于是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牧牛少年刘盆子撞上了大运,一步登天。之后光武帝刘秀又一统天下,当然,这个游戏也在誓约的约束之内,东汉就这样稳稳当当的走到了最后。
黄巾军来了!他可不是绿林军,也不是赤眉军,那个“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约,在他们眼里不顶一个屁,他们根本就不尿这个。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都死了,你刘氏子孙又算个球!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反,“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哈哈,后来的毛倒是深谙此道。可这么一搞就麻烦了,天下大乱,这可是真正的混乱,誓约不灵了,你不尿我,我不尿你,怎么办,实力说了算,这一乱又是数百年。
期间诸葛亮的蜀汉做过恢复誓约努力,但他们的力量太小,天下人不尿这个誓约的人太多,终于没有成器。曹操很聪明,貌似尊重这个誓约,因此他兴兵江东是“奉辞伐罪”,合乎道义;其实,他的内心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强大,还没有吞并天下的实力,这恐怕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根本原因。
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呢,杨坚来了,这个天下经过汉末以后四百多年的混乱,终于又走向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