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格格最欣赏的对手——流浪的橡树,文字欣赏
由“孔融让梨”的典故看孔融其人和传统中国道德观
这两天非党在杂谈发起了“孔融让梨”的话题,故事本身家喻户晓,非党的意思,大概是“让梨”是中国虚伪道德的说教,在这样的说教下培养起来的中国人,骨子里渗透的是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国民性。
这个问题,反映的是非党对于“孔融让梨”故事的误解,也反映了他对孔融其人和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不了解。他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上去理解古人的,其中渗透了当代中国人的很多的典型思维方式,比如他从当代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反推上去,想当然的也认为古时的中国人也同样灌输孩子假模假式的谦让行为举止,从而得出“让梨”无比虚伪的结论。
那么孔融的“让梨”是不是假模假式呢?他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要说,孔融让梨毫无虚假做作,不仅如此,他一生都是坚持自己信仰的人,一生都不虚伪做作,非党你同意么?难道以这样的规范培养出来的中国人不是“本真”的中国人的楷模吗?
下面就说说孔融其人,只说两点,以证明他的人品如何。
首先是孝。这个孝,不单单指子女对父母的孝,也包括如何对待家人,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孔融让梨就是他对兄弟们的态度。
除了让梨的故事,孔融还有更让人感佩的地方。就在他13岁的那年,父亲死了,留下还是少年的他和母亲、兄弟们相依为命。16岁那年,有一次,山阳人张俭因为得罪了中常侍侯览,亡命在外。他和孔融的哥哥孔裦有就交,就投奔了他。可孔裦恰好不在家,孔融见张俭面有难色,就替哥哥做主,收留了他。事发后,张俭外逃,孔裦和孔融兄弟被抓起来了。孔融说:“把他藏在家里的是我,和哥哥毫无关系,要处罚就处罚我吧。”孔裦说:“他来找的是我,不是弟弟的责任,我抵罪。”
就在兄弟俩相持不下的时候,更奇的事出现了,孔母说:“家里的事由长者负责,我应当抵罪。”就这样,一家人为谁抵罪的问题互不想让。主审官没法子,只好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最后由朝廷裁决,把孔裦治罪了。这是虚伪么?不是,他们的家风就是如此,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本分,绝无虚假客套,否则,治罪是掉脑袋的事,谁敢拿自己性命开玩笑?
正是由于孔融的孝,也成就了他品格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忠。所谓忠臣孝门出,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善待,还指望他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君主尽忠么?当然也有猪格格那样的人,为了忠于党国,连爷爷被镇反了还拍手称快的,毕竟是极个别人,不足为论。
出于严格的家庭教育,孔融对君主是无比忠诚的,他的思想极为正统————这里的君主仅指汉室正牌皇上,对乱臣贼子是不肯妥协的。董卓曾经乱政,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可孔融偏偏不低头,每遇到董卓问询时,都不无讥讽的指摘其人,遭到记恨后,被外派到黄巾军闹的最厉害的地区为官,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挫折。
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孔融再次被征召。那时候大臣们都知道皇帝不过是个摆设,遇到咨询时都不愿回应,只有孔融引经据典的和皇帝论道,在他看来,这是臣子的本分。
对皇帝如此,对掌握大权、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孔融就不那么客气了。官渡之战后,曹操趁热打铁,利用分化瓦解的手段,逐个击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这还不算,袁绍家族的妻女多被曹操和部下霸占。曹丕就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这件事很让孔融反感,就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武王伐纣,以妲己归周公。”曹操不明白,问出自什么典故,孔融说:“用今天的事推测,想当然罢了。”
“武王伐纣,以妲己归周公”是孔融的发明,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事。之所以这么说,我的理解是:
(1) 影射曹操有武王那样的篡逆之心。
(2) 讽刺曹操对儿子纳敌人之妻不闻不问的态度。
曹操曾想发布禁酒令,在这件事上,孔融也是持反对态度的。为什么如此,史书上没说,但是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推理为,这是儒家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和曹操代表的寒族势力的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为限制曹操势力,孔融这位书生还异想天开的给上过一篇《宜准古王畿之制》提出“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曹操当时被封为武平侯,这篇文章要仿古制,王畿的千里之内不得分封诸侯,在曹操看来,孔融的用心极其险恶!难道要我曹操退到京师的千里之外?
曹操后来杀孔融无非是出于政治原因,可他提出的理由却恰恰是孔融一生所恪守的“忠”和“孝”。据路粹诬告的罪状,孔融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又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立矣。”这些狂言究竟是不是出自孔融之口?天知道,历史本就是御用文人所写,想安排你个罪名还不简单么?可悲的是,即使安排罪名,也把“忠孝”放在前面,以掩盖背后的政治的肮脏,这也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的重要力量,它对人心的触动几乎是高于一切的。
由孔融一生的行为举止看,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忠孝双全,纵然迂腐,也是对自己的信念一以贯之的一生,这和他的家庭熏陶是分不开的,如果定义“孔融让梨”是虚伪的道德灌输,从史实看是完全不符的,孔融的人格是高尚的,不能以今天的中国人的情操去妄自菲薄古人,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加以简单否定,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