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株断草 于 2022-6-6 10:01 编辑
也谈“木桶效应”
众所周知,木桶是由一块快木板组合而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参差不齐,那么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最长木板的长度,相反,取决于短板的长度。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短板才是木桶盛水的最大极限。一个木桶质量的高低,容量的大小,关键是看组成木桶的原材料----木板的质量如何,长短如何,也就是说要看整体的质量如何?
这种“木桶效应”不禁使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人才也是破如此。
这个木桶大可象征一个学校,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都可以看作是组成学校这个团体的一块快长短不齐的木板。偌大的一个木桶,仅靠几块突出的长板是发挥不了它的优势的,那么同样,偌大的一个学校群体,如果仅靠几个鹤立鸡群的名牌是不行的。
不能否认,一个学校文化的优劣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素质高,教育理念正确,优秀人才众多。然而更不能忽略教师、员工、乃至学生这一特殊的文化群体的素质如何,品位的高低,整体的文化功能发挥的程度。
尤其是中学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社会赋予了中学教育特殊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造就一大批有较高觉悟,较强文化素质的新型人才。这关键是要拥有一支具有使命感的庞大的教师队伍,并且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独具魅力的教育风格,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努力使群体中的“短板”变成“长板”,齐头并进,这样才能提高“木桶”的质量,达到最大的盛水量。换言之,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教育走过了一个动荡、纷争、分化、多变的二十世纪,迎来了一个更加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学校的教育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变迁、新的挑战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否有误,今后的路如何走? 在“四化”建设中,教育的本身力求做一块“长木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使命。是每一个教育团体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如果眼光短浅,仅仅盯在拥有几个名师,几个优秀,几个名牌这些“长木板”上,是远远不够的。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教育的对象,简单的分为三、六、九等,高分学生是教师的掌上明珠,百般娇宠,开小灶,加快餐,使高分更高;而低分学生,倍受冷落,放任自由,美其名日:“集中精力保重点”结果重点是保证了,可是普遍提高却忽略了。“长板”“短板”的距离拉大了,结果容量并没有得到保证,有限的几根“长板”人才,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大量的“短板”人才流入社会,作用不高,甚至殃及百姓。这样的效应何谈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木桶”效应呢?我以为方法有三:
其一是锯掉“长板”使之与“短板”看齐,以“短板”为标准,这样可以保证最低的盛水量。但是,这种方法无疑是消极的,也是一种浪费人才的做法,应该说是不足取的。
其二是保住“长板”努力增加“短板”的长度,使之与“长板”看齐,这样操作起来,虽然困难重重,但的确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增加“木桶”的盛水量。
其三是取“长板”之长,补“短板”之短,相互改进,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妨一试。
总之,一个团体是否有战斗力,这就要看集体的每个成员中,是否有素质低下的人员存在,或者整体工作中,是否有薄弱环节的存在。这个集体最大的竞争力,往往不只取决于某几个人的超群和突出,而取决于整体的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