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鸿野鹤 于 2022-6-25 21:56 编辑
我们上学那会儿,抽水钢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有的男生会把钢笔别在上衣口袋里,露着笔夹,除了方便,还有了点像领带夹一样的服饰效果,所以也可看作那个年代的风尚。
别钢笔的人多半是学生、老师、大队会计之类,总之是能写写算算随时要掏出笔来写点什么的人。那时候如果一个小伙子穿着中山装别着一管钢笔,再精心地梳个分头,看上去就挺像个正经人。
既然别钢笔多少有点身份符号的作用——比如至少说明你不是文盲——那么,有些人就愿意借此把身份区分得更明显一些。这就好像旧社会吧,街头混混觉得戴个金镏子还不够醒目,索性镶几颗金牙,不信你看不见。别钢笔也是,当年有个段子,大意是说:问:别一管钢笔干嘛的?答:中学生;别两管钢笔呢?大学生;别三管钢笔呢?大学老师。就是说,任何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借助某些外在符号判断一个人的身份。论坛也是,可以借助网友们各自无意或刻意流露的某些语言特征判断某种特质,可以判断一下他别了几管钢笔。
但有时候,这种过于简单的推断也会让人产生困惑。
比如有个八星师傅,开口民主启蒙,闭口阳光法案愚昧众生,再不就是什么萨特、弗洛伊德之类的挂了一堆的标题,很哲学的样子——我记得萨特尼采之类的东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男生发情准备搞对象了,会到图书馆翻翻,然后出去装逼忽悠女生的,对,就相当于别在上衣兜的钢笔或者钢笔帽儿。尽管我从来不见他推理论证过什么,但这一嘟噜提溜算卦的下水一甩出来,我脚着可能上衣兜里别的也不止两、三管钢笔了,我甚至看到了那个年头儿梳得溜光的小分头儿。
可是,哲学师傅张嘴却漏风了,也风露怯了。带着刚走出菜市场的烟火气的每一句对话露出的都是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应激反应,呈现出来的是相当朴素的线性思维模式。就像郭德纲铺垫了半天的公主,一张嘴把唐山口音露出来了。
这我就困惑了,他到底别了几管笔呢?
刚才那个段子还没说完,最后还有一问:那要是别了四管钢笔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