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过年了,为啥说“又”?因为没新意。现在过年缺的不是年货而是年味。要说这三年疫情,别的没学会,就学会囤货了。年货能囤出啥新花样吗?完全不能,囤年货这习俗可以改改了。全家聚餐吃啥?当然是去饭店,爱玩的还可以订个系列,温泉泡澡、棋牌乐啥的。老人平日都在家吃,过节了出去换换样,也算有点新鲜感。其实就是哄老人孩子开心,怎么闹腾怎么来。
春晚就更别说了。只要有人仍在讨论,就说明它还没死。等到连吐槽的人都没了,春晚就寿终正寝了。我家过节聚会已经好几年没人聊春晚,偶尔有人提起某个节目,结果谁都没看过,提的人反而尴尬。也许农村过节能热闹点,主要是打工的回乡了,留守的老人孩子会很开心。可今年估计不行,毕竟新冠阴影罩着,经济上又都面临压力,单凭炮竹能崩出多少高潮?跟二排长的冲锋号差不多。
幸亏现在航班放开了,很多人可以出国探亲、旅游,这也算个喜兴事。如果新冠真能像流感一样,大家心气肯定能高不少,可惜现在已经没多少人相信这种忽悠,连专家们的公信力都搭进去了。下一步怎么“嗨”起来?怎么提升信心?还真是比较迫切的问题。
刚才看到一条新闻:2022年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这是全员统计的结果。如果把女性比男性平均寿命长算进去,那适婚的女性则更少。毕竟长寿的老奶奶们没可能再结婚。不过这种差距单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还真看不出来,感觉一直都是女孩多男孩少。像俺这种从不保媒拉纤的,也经常有人问:手里有合适男生没有?俺一听女方条件,个个都是公主级,通俗讲就是三高,估计介绍了也搞不成。
前几年俺就说应该大力发展AI伴侣,因为从趋势看,将来一男一女在一起厮守一辈子越来越难,孩子都不想生了(去年中国人口增长出现60年来的负值)。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吧?性这事,嫖不行,婚内凑合也不行,有专家说可以培养同性恋?俺不知是否可行,只是觉得要培养也得从性发育前开始,过了7-8岁再培养估计来不及了。 先上来给大家拜个年,兔年咱接着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