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
谢老弟,感谢你给我讲了这么多真实可信的反腐典型案例。放心,写进小说时,我会作艺术化处理,不会给你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当然,我也不能保证就没人看出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是谁,因为再怎么虚构地名人名,当事人、知情者还是会看出端倪,有的人甚至会无聊地去对号入座。不是有人说过么,有些历史,尤其是用于刻意正面宣传统治阶级光辉事迹的所谓正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而很多小说,特别是反映现实生活、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它都是真的。这话可能有些偏激,但确有合情合理的成份在里面,就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去理解了。
小谢,经过这一下午的交谈,我感觉你是个有理想、有原则、有抱负的纪检干部,你和你的同行们,是我们这支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希望所在。有你们这些有正气、敢担当的纪检干部,不仅这轮国防和军队改革能取得全面的、最后的成功,人民军队的风气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也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众所周知,这次军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副战区以上单位纪委相对独立并实体化运行。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组成部门、各大战区派驻纪检组,军种纪委单列并形成参政后装纪五大部委,这些举措,设想了好多年,论证了无数次,这次终于变成现实,实在可喜可贺。当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军委到各部队,各级都在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怎么保证在路上、不跑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纪委实起来硬起来,让纪律的戒尺始终高悬,让强力正风反腐成为一种常态。风气连着士气,士气连着战斗力,风清才能气正,气正才能打赢,对我们这支军队来讲,腐败不除,必然未战先败;反腐不止,必定屡战屡胜。
关于军队如何持续正风反腐,你刚才谈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呵呵,谢老弟,咱俩这是私下探讨,成熟与否,合不合适,我先把观点亮出来,有空咱们两个再深入交流。
其一,砸烂竹编的笼子。现在都讲编密扎紧制度的笼子,实现由不敢腐向不能腐的根本性转变。这无疑是对的。可问题在于,那些使用多年的旧笼子还用不用?
是的,我们从来不缺乏制约权力的笼子。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县镇村,从各行各业甚至到幼儿园,法规多如牛毛,制度贴满墙壁,要求数不胜数,但就是落不到实处,钻空子的有之,搞变通的有之,打擦边球的有之,能突破就突破,能规避的就规避,谁也不愿老老实实地依法办事。军队也存在类似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轻重各异罢了。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没有笼子,而是笼子的质量太差,不是窟窿眼儿太大,权力可以自由进出,就是材质太脆太软,稍一用劲就土崩瓦解。
想来是受孔孟中庸之道熏染太久的缘故,中国特色的法规制度,大抵都是这样的架构:前头规定很严格,一副不容任何人践踏的严肃模样;后头总会来个转折,留出诸多可以回旋的空间。这样的制度设计,即便不能说是有意为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至少也有弹性过大、约束乏力的嫌疑。如果用“笼子理论”来衡量,这样的笼子就算不是伪劣产品,至少质量堪忧,不仅中看不中用,弄不好还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残次品,派不上多大用场。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样的法规制度,其实就如用竹子编成的笼子,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更经不住擅权专权者和权力寻租者的内外夹击。用竹子编成的笼子,装点小鱼小虾也许够用,用它来制衡猛于虎、烈于火的滥用之权,显然不会起任何作用,也许还能增加滥用权力者的快感。要是真的如此,用竹子编成的笼子就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或遮羞布,而习惯于用竹子编织笼子的决策者也就成了纵容腐败的帮凶或不正当利益事实上的维护者。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用竹子编织更多质量不过关的笼子,而是要下定决心摒弃用竹子制作笼子的思维定势,换用更为坚固的材料,精心编织窟窿眼儿更小的笼子,切实使笼子具备关住关牢权力的强大功能。不如此,即使费劲把权力关进笼子,权力还会挣脱羁绊,跑出笼子为害国家和国民。
这方面,新加坡和香港都作出了表率,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如何学?首当其冲的,或许应是敢于校正错误,决绝地砸烂那些竹编的笼子,为用更为坚固的材质编织新笼子腾出空间。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可以遇到让人啼笑皆非的、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法规制度。如此陈旧的笼子,怎么可能关住权力?又怎能指望它去维护公平正义?所以,必须砸烂那些草编、竹编的笼子。
其二,管好锁笼子的钥匙。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里,从小到大的每一个时段,从生到死的每一个环节,从求学到就业的每一个阶段,似乎都有托人给予关照、求人大开方便之门的共同习惯。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足以让任何制度失去强制力和执行力,也使得约束权力的笼子变得不那么严密。
在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管好笼子的钥匙,就变得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样重要。否则,制度的笼子就会成为某些人谋私的工具,而不是约束公权、服务大众的利器。
把锁笼子的钥匙交给谁保管?说起来轻巧,落实起来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交给主管部门?显然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之嫌,既不能排除监守自盗的可能,也很难避免利用熟悉规定的便利条件而大钻制度设计缺陷的空子。
交给监管部门?听起来可行,实际上则效果不佳。现如今,除了城管执法异常坚决却又饱受诟病之外,还有哪个部门能够强力保证相关法规制度的坚决落实?都在畏手畏脚,都在瞻前顾后,都在力求自保,都在极力维护利益攸关方的既得利益。纪检部门近年来倒是很给力,但仅靠纪委行么?显然不太现实。纪委只是执纪机关,不可能包打天下。
交给媒体?同样是个天真的想法。媒体再牛,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也要吃穿住行,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求助于“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的神通实在是太大了,媒体不得不先一次次正义凛然地冲下去,再一次次偃旗息鼓地退回来。
交给大众?这就不只是天真的问题了,类似建议还有脑残的嫌疑。人民群众固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从来都不是法规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更不是强有力的监督者。何况“人民”在很多时候都是个虚幻的概念,为数不多的钥匙,应该交给哪一个具体的“人民”或哪一群具体的“人民”?目前还难以回答。
如此这般,约束权力的笼子造出来之后,钥匙交给谁保管,俨然成了一个难题。
最无厘头的建议,也许莫过于把钥匙扔掉,扔向大海,扔向密林,扔向高山,扔向人力之所不能及的地方,以此达到把权力永远禁锢于笼子之内的目标。
类似建议,显然忽视了权力的贪婪性和抗压性。在欲望和利益面前,即使没了随便进出的钥匙,掌权者也会使出浑身解数挣破笼子去谋取更多的好处。剑客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滥用权力者也得其精髓而追求目无法纪随心所欲的疯狂状态。
最靠谱的做法,也许还是增加制度的刚性,把笼子打造得更为结实一些,让胆敢突破笼子者付出头破血流、人财两空甚至家破人亡的惨重代价,以此警示后来者增加对法纪的敬畏之感,进而自觉追求恪守法纪带来的平实心境和平淡快乐。
【桐言无忌】
此章回讨论的纯粹是理论上的持续正风反腐的实质问题。由此可见,渝夫同志不仅是军旅作家,还是一名颇有见地的法律哲学家,您看:“从中央到地方,从军委到各部队,各级都在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怎么保证在路上、不跑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纪委实起来硬起来,让纪律的戒尺始终高悬,让强力正风反腐成为一种常态。风气连着士气,士气连着战斗力,风清才能气正,气正才能打赢,对我们这支军队来讲,腐败不除,必然未战先败;反腐不止,必定屡战屡胜。”尤其是针对军队关于反腐倡廉所提出的两大观点,非常值得借鉴:其一,砸烂竹编的笼子。其二,管好锁笼子的钥匙。
看似简单的“笼子问题”实则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是的,我们从来不缺乏制约权力的笼子。无论是地方还是部队,可是这笼子的材料是什么制作而成?是否有破笼而出之人?这笼子的窟窿眼儿是大是小?是否有“漏网之鱼”?百姓官员有说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水来坝堵,兵来将挡。就看我们的笼子是否坚固,是不是钢铁铸成?
管好锁笼子的钥匙。律,即法律、规则,其任务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实现公平正义。法律、规则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其中一为自律。自律,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指的是约束自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尤其是执法者对社会成员的守法监督,也包括执法者对自身的约束和接受法律的规章制度。正如笔者所言“在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管好笼子的钥匙,就变得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样重要。否则,制度的笼子就会成为某些人谋私的工具,而不是约束公权、服务大众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