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2-4 11:34 编辑
早起,大街上看着依旧萧条,清冷。概沿途的商铺大抵门都是关着的,只有偶尔的居民区有些人头晃动,掺绊着早市人影的选修。
前阵,我说过年味的缺失,其实只是年味的转移。印象里的年味大都是在村里,有闹热的捕鱼,有杀猪宰鸡的闹猛,更有远归的游子一茬一茬潮水般归来,烧燃节日的烟火,焰火。
城市里是感觉不出真正的年味的。或者说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是感受不到过年穿新衣新裤,包团子蒸馒头的快乐!
乡里的年味才是独属中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却长春联,净宅堂,年三十一家老小团坐守岁,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大年初一的拜年。
早早的,孩子们便提兜起塑料袋,三人一党,五人一群,挨家挨户上门拜年。恭喜你发财。一句讨喜的祝福送出,便赢得主人家塞过来的一把糖。大人们则是递上一支烟,寒暄几分。
记得我小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糖,往往绕了一村之后复又跟着别人继续转,最高峰时收获到满满二大袋子的各式糖果。这些通常都会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被我消耗一光。然后便又一次期待过年,暗自鼓劲,明年的糖更要多多的。
这些快乐,现在的孩子们是感受不到的,他们也不太喜欢到处拜年,因为没有从小的接触,亲朋之间的感情甚至抵不上同学,邻居。总之,我所认为的年味在他们眼里已经黯然失色。
其实,不光他们,就我们自己而言,所谓的热闹也不过传统习惯的延续。年节时分,天天喝得昏头转向,谈及的话题貌似五花八门都不过耳熟能详之茶余饭后。真正对己有帮助的,绝不在春节这块缠续。
无非是吹吹牛,逗个乐,嘻嘻哈哈聊作少年狂。
管它球,想太多也是多余,每个人终将在自己的生涯里寻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如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