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5-5-3 12:04 编辑
2,第二天早上,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来到了位于无锡梁溪区的阿炳故居。细密温柔的雨滴滋润了故居周围的花草、树木;不远处,一家装饰古朴典雅的店铺花窗里,传出了轻松舒缓的乐曲。雨丝与乐声交织,让人颇感江南三月的妩媚。
阿炳故居与雷神殿道观在同一院落中。据记载,这里原有房屋二十多间,但现在院内仅存雷神殿三间及低矮简陋的辅房六间,共计九间遗迹。晚年的阿炳与妻子董催娣,就住在道观最东边的一间破旧的辅房里,直至去世。如今,除了他居住的这间辅房,其他包括雷神殿在内的八间房子,都辟为阿炳生涯及音乐成就的展厅。
阿炳,姓华,名彦钧,他是父亲华清和与无锡一位秦姓大户人家遗孀的私生子。生下阿炳后母亲被秦家逐出家门自己租房居住,在阿炳四岁时,受不了世俗歧视的母亲投井自尽。华清和以道观的名誉领养了阿炳,并把他送到乡下委托弟媳抚养。
阿炳八岁时父亲把他接回道观生活,取名华彦钧,以师徒相称。自此教他读书识字,传授乐器、工尺谱、经忏等道家技艺本领。华清和是雷神殿的当家道士,在当地小有名气,道家乐器样样精通,特别是弹得一手好琵琶,人称“铁手琵琶”。
阿炳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勤学苦练,不出几年便熟练地掌握了各种乐器技法。十八岁那年,阿炳正式参加道教的音乐演出。他长的一表人才,加上一副天生好嗓子,大家都喜欢看他的表演,称他为“小天师”。当时,雷神殿的香火很旺,他们的生活也比较富足。
阿炳二十一岁那年,父亲病重,临终前把道观交给了他,同时把身世也告诉了他。阿炳得知自己的身世后,精神受到了重大打击。从此,他每每想起自己的出身,想起母亲的惨死,自卑和愤怒就不断地撕扯着自己灵魂,心里有说不出痛。这种痛苦无处排解,他就整日以酒浇愁。后来,在觊觎雷神殿庙产的不良之徒引诱下,阿炳开始堕落——吃喝嫖赌抽大烟无所不为。最后染上梅毒,导致双目失明,庙产也被人夺走,这一年阿炳三十五岁。
没了经济来源的阿炳,只能拿起二胡走上街头卖艺为生。卖艺期间,他遇到了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娣,两个苦命人结为夫妻,相依为命。自此,在无锡街头、惠山脚下,常常会看到阿炳牵着妻子的衣角蹒跚前行。遇到穿着体面的人,妻子董崔娣就会怯怯地问一声,先生,要不要听首曲子?
阿炳是一位很有音乐天赋的人才,无奈多舛的命运让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然而,也就是这种悲惨的人生际遇,激发了他深埋心底的创作潜能。他将自己人生苦难的深切悲叹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入深沉忧郁而又倔强不屈的音符里,创作出了《二泉映月》等世界名曲。
1950年夏天,为了抢救民间音乐,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携带录音机从天津赶回家乡寻找阿炳录制乐曲。阿炳得知后,欣然同意。因病已荒疏乐器三年之久的阿炳,立刻重新上街操琴寻找感觉。三天后他们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只能录制这些。
他们约定,来年春天再来录制其他乐曲。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这年冬天,这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在贫病交加中带着他创作、整理的数百首乐曲,也带着无限遗憾与不甘与世长辞了。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二,听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后唏嘘不已。他流着泪说,这样的乐曲应该跪着听。
那么胡琴曲《二泉映月》与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有没有关系呢?其实这首琴曲原本是阿炳走街串巷卖艺时即兴创作的无名曲子,本与二泉无关。后来在录音时,录制人要求作者给它取个名字以便流传。当时阿炳就想到了无锡最著名的景点“天下第二泉”,于是就有了《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
显然,这个曲名与曲子本身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匹配。不过,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了。我们只需记住,无锡曾经有一位盲人艺术家,他创作了一首被世界乐坛誉为东方《命运交响曲》的《二泉映月》就足够了。
走出阿炳故居时,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细密的雨滴打在伞面上、打在周边的花木草叶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细微的响声仿佛是在问,这和风细雨的阳春三月,可是你理想中的江南?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