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封,楚封,自封,韩信的三重选择
蒯通为何会劝进韩信,大概是为了做萧何、范增一类的人物吧。
韩信有机会自封为王,可是却错过了,主要是刘邦击中了韩信的软肋。
韩信年轻时碰到漂母,漂母洗衣,赠韩信食物,韩信缺乏安全感,由此与漂母建立了感情纽带,亦是母亲亦是恋人的双重情感。及至刘邦解衣推食,韩信又移情到刘邦身上,韩信还是太重感情了。
等到韩信建立功业,他实现了自我价值,内心的期许其实是封王,可以一雪胯下之辱,获得内心补偿。
不过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秦朝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以中央大一统的形式,行郡县法家制度,没有分封宗室,也没有分封异姓王,看似先进,却有很大的弊端,这是秦朝的重大失误。
楚汉反秦,成功之后,项羽废除了秦的郡县制,恢复了周的分封制,大封异姓王,但是他没有分封宗室。项羽的理想是回到周,做天下共主,他没想过继承秦制的必要性。
刘邦不同周秦,采取了折中调和制,引入儒家以及道家黄老之术,对冲调和法家,既保留秦的大一统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宗室,只是有限的象征性的分封异姓王,以至韩信的愿望落空。
韩信的上策是自封,中策是接受楚封,下策才是接受汉封。可惜韩信仅仅是个军事天才,在政治上被刘邦拿捏住感情软肋,错失机会,最终只落得个不反而反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