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二比读书喜欢"考据"某句话是不是某人说的
查看: 480|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比读书喜欢"考据"某句话是不是某人说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7-21 13:3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这就是古人一贯鄙视的"寻章摘句老雕虫”

而对事件的时代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

这样就方便他断章取义,逮到一句就说这又"侵略”那又挖他"祖坟"

比如说鸦片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明白人是怎么说的

《鸦片战争》这本书,作者陈舜臣,日籍华人

我以前在图书馆借的纸版书,作者文字非常清晰,说明头脑非常清醒

微信读书上有电子版,下面选录几段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7-21 13:3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7-21 16:05 编辑


  第一章 衰世

  倾斜的时代

  先说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

  英国派出远征军是在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日本则是天保十一年。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清世祖顺治登基(1644年)算起,已经过了一百九十六年,而距离清朝灭亡的宣统三年(1911年)还有七十一年。[插图]

  就年号而言,日本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明治,用了四十五年。不过,1971年已经是昭和四十六年了,刷新了这个纪录。

  就中国历代而言,使用时间超过六十年的年号有两个,一个是康熙,用了六十一年(1662~1722年);另一个是乾隆,用了六十年(1736~1795年)。使用年限在四十年至五十年之间的,有明朝的万历和嘉靖,分别是四十八年(1573~1620年)和四十五年(1522~1566年)。

  汉武帝在位近五十四年(前141~前87年),但他喜欢改年号,从即位时的“建元”到驾崩时的“后元”,实际使用了十一个年号,没有一个年号的使用时间超过六年。唐朝的玄宗皇帝在位将近四十四年(712~756年),用了三个年号,“先天”用了一年余,“开元”用了二十九年,“天宝”用了十五年。北宋的仁宗在位四十一年(1022~1063年),在位期间用了九个年号。

  皇帝要想在位时间长,不仅寿命要长,还要在年轻时就即位,而且必须英明。昏庸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太长,不是被废就是亡国。

  对***帝国来说,皇帝的能力往往左右着国家的命运。理想的状态是:皇帝年轻时登基,朝气蓬勃地革新政治,随着其思想的成熟,治国手段也逐渐老练。不过,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间,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皇帝少之又少。

  上述各年号使用期间,除了明朝尚待商榷,大体上都可谓是该王朝的全盛时期。尤其是康熙和乾隆,前后各六十来年,中间只夹着雍正的十三年。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后一百三十余年,说它是清朝的黄金时代,想必没有人会提出异议。雍正年间虽不是朗朗盛世,却把两个长达六十来年的太平盛世紧密地连接起来。就这一点来说,尽管它是短命的,但仍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代可以概括为:康熙是积蓄,雍正是维持,乾隆是发散。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7-21 13:4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碰上"明君"就是福音,碰上"昏君”就完犊子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7-21 13:4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7-21 16:03 编辑


  不过,即便是英雄,一旦上了年纪,精力和智力也都会衰退。乾隆皇帝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下谕旨,说自己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就退位。下旨时他六十八岁,打算再执政十七年。如预定的那样,他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四年后驾崩。

  乾隆认为八十五岁是自己的极限,这其实是出于帝王的过度自信。事实上,极限早已到来,政治早就开始紊乱,只不过是被“乾隆盛世”这个招牌掩盖了而已。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一死,其宠臣和珅就被处死,据说,和珅被没收的财产超过八亿两白银。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为七千万两白银。

  允许这样一个宠臣存在,本身就说明,乾隆后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继乾隆之后,嘉庆执政的二十五年可以说是一个不断遮掩破绽的时代。“乾隆盛世”的过度挥霍,使得整个国家漏洞百出。不过,嘉庆年间勉强平定了白莲教和天理教之乱,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算是平安度过了。

  嘉庆之后即位的是道光皇帝。这时已经不是衣服有破洞这么简单了,而是肉体上的千疮百孔导致积年的脓血横流。正是在这个不幸的时代,鸦片战争爆发了。

  据《皇朝通典》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人口约为一亿九千零三十四万人。而大约七十年后的道光十年(1830年),《户部档案》记载,全国的人口为三亿九千四百七十八万余人,但这期间的耕地面积仅增加了百分之十八。也就是说,人均耕地减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人口增加应当是“乾隆盛世”的产物,而继承这份“遗产”的,却是道光的“衰世”。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7-21 13:46 |只看该作者

是呀,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哪有一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7-21 13: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7-21 16:02 编辑


离京的诗人

  鸦片战争爆发前一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一位四十八岁的诗人悄悄离开了北京。

  他叫龚自珍,号定盦[插图],出生于仁和(今浙江杭州)。他的母亲是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女儿,父亲是进士出身的高官。龚自珍自幼跟着外祖父学习《说文解字》。总之,这位诗人的成长环境是相当优渥的。

  龚自珍从小就多愁善感,据说听到黄昏时如咽如泣的唢呐声,竟会昏倒过去。一直到壮年,这个怪毛病仍如影随形。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里得到考据:

  行年迨壮盛,此病恒相随。[插图]

  这年四月,他只身离开了北京,回到故乡杭州。同年九月,他又回到北京接家属,不过并没有进入北京城内,而是在郊外的固安和家人会合。

  他似乎是在避人耳目。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传闻,当时他与皇族的爱妾有染;后来东窗事发,他担心继续留在京城有危险,于是逃离京城。传闻中的女主角就是当时有名的才女顾太清[插图]。

  顾太清的词比诗更胜一筹。词又称“诗余”,没有诗那样严格的规则,适于表达个人情感。顾太清的词不拘泥于格式,自由而奔放,是得到公认的。这些都表明她是一个热情的人,不喜被陈腐的规则束缚。龚自珍也是个热情的人。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文才绝世,而且都生活在京城,确实有可能在某种机缘下相遇相知。

  传闻是真是假、诗人匆忙离京是否与顾太清有关,这些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一点,那就是他的离开很蹊跷。

  龚自珍神经极其敏感,只要轻轻一触,就会出现极大的波动。这种敏感使他自己都感到害怕。当情感实在难以抑制时,他就会破诗戒。

  所谓诗戒,就是立誓不再写诗。龚自珍情感炽烈,一旦写起诗来,就更难以抑制,因此,他把写诗看作和喝酒、抽烟一样的恶习。然而,他三次戒诗,又三次破戒。他的情感就像洪水泛滥一般,一发不可收拾,只有写诗才能加以引导疏通。

  在两次往返北京与杭州的途中,龚自珍写了三百一十五首杂诗,因1939年是己亥年,故统称《己亥杂诗》。诗中多用隐喻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当时的有识之士,或多或少都会为国家的衰落而担忧。龚自珍也深切地体会到了衰世的来临。

  中国人是极尊重历史的。这跟印度人看重宗教截然不同。印度人更关心对宗教的思索,文献记载的也多是跟宗教有关的内容,所以有人说,印度的史料往往是不足信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史料丰富而全面,且大多是对历史的记录。在这样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中,像龚自珍这样敏感的诗人,会对时世的衰落反映得更为深刻。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7-21 13:5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7-21 16:01 编辑

  龚自珍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赋忧患》:

  故物人寰少,犹蒙忧患俱。

  春深恒作伴,宵梦亦先驱。

  不逐年华改,难同逝水徂。

  多情谁似汝?未忍托禳巫。

  世间恒定不变的事物是很少的,唯有忧患一直纠缠着我。春意盎然的季节,它形影不离;夜里入眠时,它最先进入梦乡。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它都不曾改变。谁像我这样多情啊?尽管它纠缠不休,我还是不忍心借巫蛊之术来驱赶它!

  这样的忧患之情,在当时的文人中普遍存在,但龚自珍表现得更为炽烈。

  途中,他经过镇江时,恰好赶上当地的庙会。当时民间推崇道教,崇拜玉皇、风神、雷神等神仙。按照道教的教规,先把对神仙的祈求写在青纸上,即所谓的青词,然后供在神像前。庙会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一位道士请龚自珍写一篇青词。

  一提到求神,龚自珍的忧患之情就更强烈了。“祈求神灵?求什么好呢?”他暗自揣度,最后作了下面这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即中国。中国要重拾生机,需要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然而眼下,朝野臣民都噤口不言,连马都不叫了,如此沉闷,实在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奋精神,不要拘泥于常规,多降一些有用之才吧!

  龚自珍渴望英雄出世。这也是近代中国人共同的愿望。

  与其依靠神灵,不如寄希望于人才。但是与其等待英雄出世,不如自己成为英雄。

  对于离开京城一事,龚自珍心里是惭愧的。他思念京城的友人。尽管就诗文来说,他们当中没人能超过自己,也算不上“破格”的人才,但至少都在对“天下”发挥着作用。“只有我落到如此境地……”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衰世休戚相关,也正因为如此,自己比任何人都更能准确地描述它。他希望通过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激发人们的热忱——不仅是当代的人们,还有后世的年轻人。而这也是这位落魄诗人逃离京城后唯一的心灵慰藉。

  确实,清末的革命志士,几乎都受过龚自珍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是来自其思想体系,而是源于其作品的鼓舞性。思想不成体系,是龚自珍的致命弱点。但龚自珍本质上是个诗人,要他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个无理的要求。

  同时,他的文章也有过激和奔放的一面。对此,不少人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崇尚正统的古文学派和反对过激思想的改良主义派。

  古文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在《说林下》中评价道:

  多淫丽之辞,中其所嗜,故少年靡然向风。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将汉种灭亡之妖邪!

  龚自珍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赋忧患》:

  故物人寰少,犹蒙忧患俱。

  春深恒作伴,宵梦亦先驱。

  不逐年华改,难同逝水徂。

  多情谁似汝?未忍托禳巫。

  世间恒定不变的事物是很少的,唯有忧患一直纠缠着我。春意盎然的季节,它形影不离;夜里入眠时,它最先进入梦乡。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它都不曾改变。谁像我这样多情啊?尽管它纠缠不休,我还是不忍心借巫蛊之术来驱赶它!

  这样的忧患之情,在当时的文人中普遍存在,但龚自珍表现得更为炽烈。

  途中,他经过镇江时,恰好赶上当地的庙会。当时民间推崇道教,崇拜玉皇、风神、雷神等神仙。按照道教的教规,先把对神仙的祈求写在青纸上,即所谓的青词,然后供在神像前。庙会上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一位道士请龚自珍写一篇青词。

  一提到求神,龚自珍的忧患之情就更强烈了。“祈求神灵?求什么好呢?”他暗自揣度,最后作了下面这首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即中国。中国要重拾生机,需要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然而眼下,朝野臣民都噤口不言,连马都不叫了,如此沉闷,实在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奋精神,不要拘泥于常规,多降一些有用之才吧!

  龚自珍渴望英雄出世。这也是近代中国人共同的愿望。

  与其依靠神灵,不如寄希望于人才。但是与其等待英雄出世,不如自己成为英雄。

  对于离开京城一事,龚自珍心里是惭愧的。他思念京城的友人。尽管就诗文来说,他们当中没人能超过自己,也算不上“破格”的人才,但至少都在对“天下”发挥着作用。“只有我落到如此境地……”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衰世休戚相关,也正因为如此,自己比任何人都更能准确地描述它。他希望通过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激发人们的热忱——不仅是当代的人们,还有后世的年轻人。而这也是这位落魄诗人逃离京城后唯一的心灵慰藉。

  确实,清末的革命志士,几乎都受过龚自珍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是来自其思想体系,而是源于其作品的鼓舞性。思想不成体系,是龚自珍的致命弱点。但龚自珍本质上是个诗人,要他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个无理的要求。

  同时,他的文章也有过激和奔放的一面。对此,不少人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崇尚正统的古文学派和反对过激思想的改良主义派。

  古文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在《说林下》中评价道:

  多淫丽之辞,中其所嗜,故少年靡然向风。自自珍之文贵,则文学涂地垂尽,将汉种灭亡之妖邪!

  改良派对其也不乏类似的评判。近代启蒙学者梁启超在论清末学术思想的文章中写道:

  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稍进乃厌其浅薄。

  即便如此,龚自珍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也没有丝毫的衰减。

  龚自珍和魏源齐名,两位都是公羊学派[插图]的健将。但在我看来,对龚自珍的诗歌才华,应当给予更高的评价。他的才华源于他的直感能力。因此,他不是自成体系的学者,而是个敏感的诗人。这种敏锐的直感能力,甚至使他有了预言家的特质。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一般从龚自珍讨论起,但这不表示他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历史上的人物大多沾时代的光而显赫一时,只有少数人会凭自己的力量实现时代的辉煌。龚自珍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他的作品勾勒出了鸦片战争时代的轮廓,甚至预言了后世。

  龚自珍在《尊隐》中写道,在“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中,京城“灯烛无光,不闻余言,但闻鼾声,夜之漫漫,鹖旦不鸣”,而城外“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这篇文章大意是:在这个日渐衰落的时代,京城的人们冷漠孤立,苟且偷生;山中之民则一呼百应,即将蜂拥而来。有些评论家认为,这篇文章预言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运动。这种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也许龚自珍本人并未察觉到,但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确实给予后世某种启示。

  镇江庙会上人潮涌动,龚自珍走在其中,脑海里接连闪现出不久前接触过的那些人的面容。他想起白发皓首的阮元,那个曾当过两广总督的知名学者。当时阮元已经功成名遂,正隐居在扬州。龚自珍拜访过他。他们谈论了很多经学上的问题。《己亥杂诗》中曾提及此事:“谈经忘却三公贵。”当时他们谈得入了神,龚自珍甚至忘记了对方是个身份显赫的高官。

  接着,他想起另一个人——林则徐。林则徐给他的感觉跟阮元截然不同。彼时林则徐已接任钦差大臣,到达广州。朝廷派给他的任务是禁绝鸦片的走私进口。这事很难,但必须得做。

  一想到林则徐,龚自珍的脑海里就如走马灯般,一个接一个地浮现出宣南诗社友人的面容。“多么可贵的友谊呀!”他陶醉在美好的回忆里,以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再次流下了泪水。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7-21 14:0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5-7-21 15:59 编辑


 宣南诗社

  中国的读书人无不写诗。诗作之于中国的读书人,就像短歌[插图]及俳句[插图]之于日本的读书人。不过,在日本真正称得上俳人或歌人的人并不多。同样,在中国,只有那些能写出极优秀诗篇的人才称得上诗人。中国没有诗人这一职业。诗人大多当过官,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陶渊明辞官后,回归田园,以耕田种地维持生计,而不是靠写诗糊口。

  诗是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对人与自然的观察,本质上体现了一种表现欲——诗人希望有人读到自己的作品,并给出意见,无论是褒奖还是批评。写诗是摆脱孤独的一种手段。诗人们倾向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创作,于是就产生了社团。

  龚自珍当时参加的是宣南诗社,同人大多推崇“公羊学”。所谓公羊,是专门注解孔子所编的《春秋》的典籍之一。这种对“经”的解释,被称为“传”。对《春秋》的解释有《公羊传》《左传》《谷梁传》。其中,就内容的翔实度来说,《左传》最杰出,《公羊传》则着重说明贯穿于史实之中的理念,尊重所谓的微言大义。《公羊传》认为,孔子在《春秋》的史实铺叙中,隐含着深刻的用意和对历史的批判。

  中国自古以来,“华夷之辨”的观念就根深蒂固。“华夷”即文明与野蛮。以《春秋》为例,在谈及文明国家时,一般加上“人”字,如“齐人”“秦人”等;说到野蛮民族时,通常不加“人”字,仅以“夷”“狄”“戎”等相称。如《左传·僖公·僖公三十三年》记载:“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给“晋”加“人”,对夷狄的姜戎则不加“人”,这是遵循了一般的惯例。秦虽是文明国家,但在战争中罔顾人道,于是被《春秋》纳入夷狄之列而没有加“人”。相反,野蛮民族若有善行,有时也以“人”相称。

  公羊学派很看重对史实的记述常隐含激烈的批判思想这一点。随着历史批判精神不断增强,这种学风必然会染上政治色彩。因此,公羊学派的学者一般是先从历史开始批判,继而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分析和批判。他们对行政组织形式、国防、经济、漕运、产业等各方面,表现出深切的关心,不时予以评论。

  朱子学在宋代形成完整的体系,一直被奉为正统学问。朱子学注重对文献的批判,由此产生了像南宋王应麟[插图]那样的考据学者。明清因袭此制,也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清代,考据学成了主要治学方法。可以说,清代的学问就是清一色的“考证”。考证需要具备严格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从这一点看,考据学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可惜的是,这门学问最终还是沦落到为考证而考证的地步。一味地考据,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于是乎,他们开始转向对批判现实政治的公羊学的研究中。不过一直到清末,公羊学都未能取而代之,成为学问之主流。

  刘逢禄[插图]是当时公羊学派的泰斗。龚自珍和魏源是他的门生,同时也都是宣南诗社的成员。诗社同人还包括同为禁烟先驱的林则徐和黄爵滋。

  据《龚自珍年谱》所载,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初九,于花之寺会诸友,共赏海棠。组织这次聚会的是徐廉峰和黄爵滋,参加者有魏源、朱椒堂和潘曾莹、潘曾绶兄弟等共十四人。想必在这次聚会上商谈了结社事宜,因而五月宣南诗社就诞生了。

  《魏源年谱》中记载了五月的聚会。当时参加聚会的除了上述人员外,还有林则徐、张维屏等人。他们成立了宣南诗社。

  此外,六月初二,龚自珍邀约同人,于龙桥寺举行酒会。当时适逢公羊学派泰斗刘逢禄过世的第二年,因此,会上很可能商议了关于刊印恩师遗稿的事宜,并最终决定由魏源操办此事。

  林则徐喜欢社交,但他没有参加花之寺的聚会。因为当时他在福建老家为父亲服丧,四月才回京。同人赏花时,他可能还在回京的路上。

  宣南诗社的同人都是当时的英才,其中既有“公羊学双璧”龚自珍和魏源,又有林则徐、黄爵滋等朝气蓬勃的官员。不难想象,他们会谈论关于“衰世”的问题。

  “这样下去如何是好?”

  “一定得想想办法呀!”

  “有什么办法呢?”

  或许,他们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讨论改变现状的策略——摒弃抽象的言辞,切实地考察实际情况。这体现了公羊学的特点。

  下面是结社时主要成员的基本情况。

  林则徐,四十六岁,因父亲去世,辞官服丧。此前,他曾任江宁布政使。此后离开北京,任湖北布政使。当时的巡抚是各省长官,掌管一省军政和行政。巡抚下面有布政使和按察使,前者负责行政和财政工作,后者负责司法工作。

  龚自珍,三十九岁,前一年考上进士。他因不愿就任知县而继续留在北京,担任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是从七品。林则徐当时是从二品。

  魏源,三十七岁。诗社成立时,作为公羊学者的魏源已经有很大的名声了。不过,他在五十一岁时,也就是诗社成立十四年后才考上进士。

  黄爵滋,三十八岁,任翰林院编修。道光三年(1823年),黄爵滋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就任编修。编修一职虽仅为正七品,但也是他平步青云的垫脚石,保障了他的远大前程。

  进士中成绩优秀者才能进入翰林院,其他人则被任命为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开科取士后,林则徐列居放榜单中第二甲九十二名进士中的第四名,他因成绩优秀进入翰林院。而龚自珍虽中了进士,但成绩并不优秀。

  在诗社成立时的同人中,有资格向皇帝上疏的只有林则徐,但他在北京只待了三个月就去湖北了。因此,宣南诗社的同人虽大谈政治,但并不能反映到实际的政治中去;他们在诗社中不过是进行政论的交流,或练习写奏疏。

  当时选拔官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乡试及格者即为举人,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及格者为进士。参加会试的举人有上万,而进士只有两百人左右,可以想象这道关隘之艰难。

  道光年间科举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年岁最长的军机大臣曹振镛的性格——除了通晓四书五经,重点是书写工整。“遂至一画之长短,一点之肥瘦,无不寻瑕索垢。”可见,当时对书写的重视甚至高过对文章本身的关注。很多当时的文章都记载了这种情况,如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二笔》中有云:“近数十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问策论之优劣。”又云:“举笔偶差,关系毕生之荣辱。”

  考生和官员都把注意力放在书写是否工整上,即使一点一画也不能疏忽大意。至于策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此,楷书写得不工整的人,即使文章写得再优秀,也很难考中进士。

  作为学者,魏源和龚自珍都要胜过林则徐。但在官场上,林则徐二十七岁就以优秀的成绩考中进士,而魏源和龚自珍都较晚,且二人的成绩都达不到进翰林院的标准。从龚自珍和魏源留下的笔迹来看,他们的字虽不是十分拙劣,但确实有不少毛病,说不上工整。

  科举考试偏向于像林则徐那样循规蹈矩、重视正统的考生,对龚自珍那样感性、具有艺术家性格的人来说,则是一道难以跨过的坎儿。人们渴望的“破格的人才”,首先就会被刷掉。因此,道光年间的政界可谓“恹恹无生气”。

  中了进士的人,终生都把当年主持会试的考官尊为“师”。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的进士,考官正是曹振镛。从林则徐的日记可以看出,他一直衷心效劳这位老师。

  当时的派系,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这种偶然因素来划分的,和思想或抱负的关系不大。但宣南诗社的成立不是出于偶然。这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相似的观念和抱负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社员中数黄爵滋升官机会最大。同人都鼓励他:“努力升官,这样才有资格上奏疏。”

  在封建社会,官员们的所谓“政治”,就是呈递奏疏,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当时林则徐已经具备上奏疏的资格。同人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即使在他离开北京去湖北之后,同人谈论问题时,还是会提到他:

  “希望林公也能想到这个问题!”

  如果是林公,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

  在野人士或品级低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反映到朝堂之上,只能通过高级官吏代为转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则徐是宣南诗社的寄托。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7-21 14:1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7-21 14:11 |只看该作者
等~~~~~~~~~~~~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7-21 15:5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7-21 13:46
是呀,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哪有一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


喜欢这样的写法,纵轴是时间线,横轴列出相关国家和相关人事,脉络清晰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7-21 15: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真很好 发表于 2025-7-21 14:11
等~~~~~~~~~~~~


后面精彩~~~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7-21 15:58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7-21 15:56
喜欢这样的写法,纵轴是时间线,横轴列出相关国家和相关人事,脉络清晰



我给你好好排个版……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7-21 20:30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7-21 15:58
我给你好好排个版……



多谢首版~~~

贴写得好的书累点也值,这是人间清醒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7-21 20:37 |只看该作者
老兄,嫩是电脑还是手机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7-21 20:3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真很好 于 2025-7-21 20:41 编辑

渣渣绝对是才子一枚!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7-21 20:43 |只看该作者
大志 发表于 2025-7-21 20:37
老兄,嫩是电脑还是手机



前面是手机,现在想在电脑上截图试试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7-21 20:45 |只看该作者
我真很好 发表于 2025-7-21 20:38
渣渣绝对是才子一枚!


瀑布汗

我就喜欢看,不会写~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7-21 20:4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7-21 20:43
前面是手机,现在想在电脑上截图试试


截图发图片格式的话不如前面那样看起来方便,最好是复制粘贴。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7-21 20: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7-21 20:45
瀑布汗

我就喜欢看,不会写~


就是比较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7-21 20:49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7-21 20:45
瀑布汗

我就喜欢看,不会写~

看书多的人和不看书的太不一样了,我这20多年几乎没看过书~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7-21 21:04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7-21 20:46
截图发图片格式的话不如前面那样看起来方便,最好是复制粘贴。



复制粘贴只能在手机上用,有点烦


试试截囷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7-21 21:04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7-21 20:47
就是比较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7-21 21:06 |只看该作者
我真很好 发表于 2025-7-21 20:49
看书多的人和不看书的太不一样了,我这20多年几乎没看过书~



明事理就好,否则看了也是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7-21 21:08 |只看该作者


。。。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7-21 21: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炉渣渣 于 2025-7-21 21:28 编辑


接上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7-21 21:29 |只看该作者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7-21 21:4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炉渣渣 发表于 2025-7-21 21:22
接上


截图确实更方便些,也不影响阅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7-21 22:20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7-21 21:43
截图确实更方便些,也不影响阅读



白天在医院不能截图,只有晚上截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7-22 01:2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7-22 01:26 编辑

康乾盛世是荣光,
流弊蛮荒去一旁。
圣主贤臣非了得,
名垂青史远流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