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野史或者古装剧,不少人会对宋朝有一种含情脉脉的感觉,除了弱了点,对外缺了点骨气,对内实在是温柔,所以穿越的时代如果可以选择,不少人首先考虑的是北宋。得出这一印象的依据除了莫须有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个很像是来自于正史的东西:
宋太祖于太庙刻碑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注意:士大夫 上书言事者,这是一个并列短语,并不是士大夫中的上书言事者。
比起前后朝代的帝王,这一条足以让天下读书人感动,这不是一些古代贤君已经实践过的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以言获罪,而是对士大夫全方位的解开了枷锁,将他们抬高到空前绝后的地位。所有的士大夫阶层不管怎么蹦跶,全都有了免死金牌了,而且终身有效。
我却对此深表怀疑,我的怀疑不是猜测,而是来自于两个事实。
第一,这句话包括刻碑立誓这个事,在《宋史》中从不见记载,它最初可考的来历是出自于南宋陆游的笔记《避暑漫抄》,对于陆游来说,宋初的历史也是二百年前的古代史了,就像现在的某个非历史专业的人忽然考证出清朝正史之外的乾隆皇帝的私密,不敢说完全不可能,至少可以说不太可信,缺乏必要的佐证——孤证不立,只能当是传说了。
第二,更得用事实说话。如果刻碑立誓的内容为真,那么只能说宋太祖本人违誓无信,而到他的兄弟及某些子孙,严重违背了这个誓言,那就属于大不孝了。 太祖期间,历史记载的被杀的官员(都是文官)就达到两位数,比如职方员外郎李岳因贪赃弃市,光禄少卿、太子中舍这样的显贵也在被杀之列,虽然他们的罪行都是贪赃,放到哪个朝代也不会被容忍,但是由此可见,士大夫的这个免死金牌是不存在的。 后来到了太宗,则更较真,对于官员的贪腐,采取终身追责的态度,哪怕升职了,原来任上的贪腐行为依然追查,依然要人头落地。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张白任蔡州知州时用官钱倒卖粮食,但是到了升官后任监察御史时才被发现这一行为,依然弃市。类似行为,到宋真宗时依然存在,就不一一列举。
如果这个立誓是真的存在于历史中,或者是因为统治者的天真——赵匡胤显然不是个天真的君主,或者就是对儒家文化的极度自信。
因为自信,所以认为所有的读书人——也就是读儒家之书的读书人,必然会遵从儒家的教化,将儒家的纲常刻在自己的血脉里。
刚经历了五代之乱,赵匡胤当然会对武人充满警惕,因为他自己就是以武力攫取的皇位——兵强马壮者为天子。但是会不会,一个转身,就对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文官无保留的信任呢?
恐怕也未必,从他对赵普和卢多逊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依然是疑而用之,用之防之。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是如果读书人和武力结合起来呢?
再过个几百年,他们的同行后辈朱重八看得更清楚吧,徐达、蓝玉、胡惟庸、刘基,何分文武?
所以想说什么呢? 古代啊,这个古代君主,尤其是开国皇帝,即位后的第一要务,不是治国,而是固位。
陆游的笔记,或许也只是一种根据传说和愿望粉饰的回忆——就像鲁迅笔下或许有过的深蓝的天空,金黄色的圆月,海边碧绿的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