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君不止一次说,想进我的课堂看看。我想了一下,若是正式的公开课其实无趣得很,有各类套路和表演的成分在,倒反而我的随堂课自由散漫很招孩子们喜欢。
要不,就以最近的课堂教学跟幼君聊聊?
可能是语文教学的后遗症?我明明是站在生物课讲台上,却又总忍不住见缝插针,想要插入文学常识佐证,甚至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后来就有同事说了,原来你竟走在大思政和学科融合的前沿。
大道理我不懂,也不想懂,包括新新词汇什么,我也不甚感兴趣。对我来说仅仅是惯性思维,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横跨并试图激发孩子们的兴奋点。
以第一课引言的“人类基因组图谱”为例,既不用阅读背诵也不用太多关注,但轻松跳过去的话我又有点不甘心:虽则就一个词,内涵的讯息却很多。然,七年级新生知识储备不够,不适合纵向或横向深入。
我便笑眯眯给他们介绍了一本科幻小说《扶桑之殇》。内容简介说:
人类本有十个种群,九个在陆地上一个在水里。陆地的人种发展了就恣意了飘了,引发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整个地球。而陆地人类在灭绝之前把全套基因解读出来植入扶桑树——传说中寿命很长的神树。再后来生态系统重新平衡,水里的人种上到岸来成为现代人类,他们中的科学疯子发现了扶桑树基因对不上,竟最终解读出来复制了远古人类。
读故事慢,课堂讲起来快。孩子们大多听得入迷,也因此懂了“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内涵,这便是我的课堂教学目标了。至于其他可能延伸的我不多说,该懂的都懂,要么会心一笑,要么交头接耳讨论几句。
后面的授课基本就这模式了。
譬如,讲到“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我提及了黄巢的那首《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关于黄巢的野心稍微提及并不深入,只把话题引入菊花的色泽上。笑眯眯跟孩子们说,黄巢所见不过“金黄”一色,而古代诗词常用“黄花”指代“菊花”,足见原始品种确乎寥寥,进化到而今已达三千多种,够得上“物种多样性”了没?
最好再即兴来一句,鼓动孩子们观察的:秋色渐浓,正是好时节,找机会去看看菊展,体会一下“物种多样性”带给人的震撼效果哟!
脑补画面:黄巢当年所见,遍野黄菊,灿若金甲,美不美?千载之后,形态各异,色彩纷繁,让人目不暇接,美不美?这,仅仅是生物课堂吗?而我想带给孩子们的,恰恰就是美的体验和感受。
至于“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自然而然以“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例引入,试着让孩子描述“九子”,像睚眦,狻猊,赑屃,狴犴……哪哪都是孩子们的兴奋点。耗神费时的延伸并非无的放矢,更多在于提升学习兴趣,并扩大知识面、训练迁移能力,从而避免强灌硬输的呆板授课。
我们学的仅仅是生物知识吗?若囿于生物知识,倒反而未必能领悟到极致了。
记得在讲生物的“应激性”特征时,我关联到了四大美人的别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让孩子们将四大美女对号入座之后,又以问题代入课堂教学,说,这四大美女的别称中有三个来源于生物的“应激性”,另有一个则是地理学科的天文现象,试试看能不能精准定位并分门别类?
说到底,知识非割裂的碎片,而是互联的网络,可能我的思维优势就在于借鉴?课堂教学中,引诗证理,以典释性,非为卖弄学识,而是想在学子心中架桥设梁,使科学有人文之温润,人文有科学之明晰罢。
这,便是我的常规课堂。当然,微笑是常在的,答对问题的话,小奖品也是有的。幼君,你觉得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