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俄谈判的唯一亮点---曾纪泽力挽狂澜收回伊犁九城
曾纪泽力挽《伊犁条约》之狂澜,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少有的“虎口夺食”壮举。他不仅从沙俄手中收回了伊犁九城,还在强权压迫下维护了国家尊严与主权。这场外交博弈,堪称清末最精彩的一幕。
(一)背景:伊犁危机的由来
1871年:沙俄趁清朝西北动乱之际,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6年: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伊犁成为最后未归之地。 1879年:清廷派崇厚赴俄谈判,结果签下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割地赔款,激起朝野震怒。 1880年:清廷拒绝批准该约,革除崇厚职务,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力图改约。
(二)曾纪泽的外交策略与谈判技巧
1. 据理力争,寸土必争 曾纪泽提出:“多争一分,国家即少受一分损失。” 面对俄方提出“中国沿海是否可让”的试探,他断然回应:“中国土地,断无再让之事”。
2. 不畏强暴,冷静应对威胁 沙俄多次以“举起拳头”“大炮对准胸口”等语言威胁谈判。 曾纪泽镇定自若,拒绝屈服,坚持维护中国主权。
3. 借助军事威慑与国际压力 左宗棠在国内积极备战,形成对俄施压态势。 曾纪泽巧妙利用英法等国的外交影响,牵制沙俄强硬立场。
4. 灵活让步,换取实质成果 最终以多付400万卢布赔款为代价,换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谷地约2万平方公里。 虽仍属不平等条约,但相比原约已大幅减少损失。
(三)条约成果与历史评价
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结束沙俄对伊犁长达10年的占领。 1882年清廷正式接收伊犁,完成新疆全境收复。 曾纪泽被誉为“逼使俄国做了它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吐出了它已经吞进的土地”。
(四)启示:外交不是软弱,而是智慧与胆识的较量
曾纪泽的成功,源于他深谙国际法、了解俄国虚实、善用时机。他不是靠妥协,而是靠理性、坚韧与战略眼光,在强权面前为中国赢得了尊严。
如果没有他,伊犁可能就像外东北一样,永远失去。这场谈判,是清朝外交史上少有的“逆转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