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5-9-9 09:54 编辑
俄乌之战双方军人伤亡情况如何? 文:公理力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3年半。战局的变化似乎比较清楚,但其未来走向,特别是究竟哪方会获得最终胜利,依然莫衷一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公某无意参与。值得关注的还有另一个问题:俄乌双方军人真实伤亡情况。
不难理解,基于心理战的需要,在公开层面,交战双方都会夸大对方的伤亡,而尽可能缩小己方数据。换句话说,从双方公开信息中能够获得的伤亡数据,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虽然最近有人动辄靠DS协助其论辩,讲真,AI工具在高水平论辩方面,其作用非常有限。那么,用AI工具搜集评估数据应该是一把好手吧?答案请见最后。公某把获取俄乌双方军人伤亡情况的任务交给了微软的Copilot和最被看好的ChatGPT。
在未提出具体要求情况下,两家AI工具给出的第三方(均来自美、英情报部门、BBC、Mediazona等西方来源)估算的阵亡人数范围是:俄方9~27万;乌方7~10万,但另有公益网站(Wartears)记录乌军阵亡人员67.2万。
不难发现,这分估算问题很大。于是,又向两家AI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大约两周前从俄罗斯曝出一则消息,有黑客入侵了乌克兰总参谋部网站,发现乌克兰总伤亡人数高达172万!这个消息有多少可信度?
不出所料,两家都认为:该数据可信度极低。乌方迅速否认此数据,基本可判定为俄方信息战宣传。除缺乏第三方验证,也不符合逻辑,乌总统泽连斯基曾公开表示,乌军现役人数约为88万。伤亡达到172万说不通。【——这个说法忽略了3.5年内的累计军人总数】
之后,公某给两家AI工具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从俄乌双方征兵额度、频度、年龄跨度等因素,是否可以间接推估双方军人伤亡幅度?两家回应都很积极。
Copilot的推估结果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且具有战略眼光的问题。虽然俄乌双方都对军人伤亡数据保持高度保密,但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征兵政策的变化——尤其是频率、年龄结构、征召对象的扩展——来间接推估伤亡的严重程度。
略过具体分析推估过程,它给出的间接推估情况如下:
综合判断:伤亡与征兵之间的逻辑关系
指标 乌克兰 俄罗斯
征兵年龄范围 18–60岁(甚至更高) 18–30岁(预备役至55岁)
征召对象 男性、女性、服刑者 男性、外国人、志愿兵
征兵频率 高强度、持续性征召 定期征召,辅以合同兵扩招
推估伤亡人数 100–200万(不可挽回) 25–30万(不可挽回)
结论:乌克兰的征兵政策极端化,几乎动员了所有可用人口,说明其伤亡极为严重;俄罗斯则通过经济激励和合同兵补充兵力,伤亡虽大,但尚未达到兵源枯竭的程度。
---------------------
ChatGPT的推估结果则有很大不同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且合理 —— 通过征兵频度、年龄扩展等征兆来间接推估伤亡水平,这是军事战略研究中常用的“结构性分析方法”。在战争双方都不完全公开真实伤亡数据的背景下,这种方式是接近真实的一种“替代变量估计”。
同样略过具体分析推估过程,它给出的最终结果如下。
结合兵力结构估算双方“实际损失”幅度(推算模型)
项目 俄罗斯 乌克兰
累计补充兵力 约 110–130 万 约 60–80 万
主力兵力峰值 约 110–120 万(含PMC) 约 88–90 万(含后备)
年度新征兵规模 每年约 30–50 万 每年约 15–25 万
兵役年龄扩展程度 18–27扩至18–30(且拟更高) 从27放宽至25岁以下
间接推算伤亡范围 总伤亡约 100–120 万 总伤亡约 40–60 万(较保守)
非战斗减员情况 高(逃兵、战俘、心理溃散) 中等(训练后备比例高)
结论性推测(基于征兵与兵力调配):
俄罗斯方面:年年持续大量招兵、扩年龄段、强行合约兵 + 囚犯再利用,说明其伤亡可能确实超过百万级别(不止是死亡,含重伤与失能兵员);
乌克兰方面:虽然政府数据谨慎,但征兵频次+青年男性大规模动员也表明,其伤亡很可能至少在40–60万级别之间(死亡+重伤+失踪);
由于乌克兰国土小、人口少、战争压力大,对兵力补充的弹性已经趋近极限,这也是他们急需西方支援的根本原因。
Copilot和ChatGPT推估结果简单对比
Copilot的推估结论是:乌克兰方面的推算伤亡人数在100–200万范围,而俄罗斯方面的推算伤亡人数只有25–30万上下。
ChatGPT的推估结果正好相反:俄罗斯方面的推算伤亡人数达100–120万,而乌克兰方面的推算伤亡人数约为40–60万。
面对这一结局,你倾向于相信哪家AI的推估呢?
问题是,即使对两家结果莫衷一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目前的AI工具,在搜集评估数据方面,仍差强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