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6-17 18:11 编辑
走进太河水库
黑兔
2012年6月是金黄大地收获时节,淄博处处是一派繁忙景象,11日这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美丽的太河水库进行考察参观,车子走进太河水库时已近中午,在太河镇党委招待下,我们一行吃完午饭稍作休息,驱车驶向太河水库。
认识太河水库是从《毛泽东选集》开始的,1939年3月在钓鱼台附近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太河惨案”。据党史记载:1939年3月30日,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对我路过的抗日战士和青年学生进行伏击,制造了死伤100多人骇人听闻的“太河惨案”。太河水库就是为纪念发生在钓鱼台附近震惊中外的“太河惨案”而命名的。
车子约一小时到达太河水库,站在水库高处眺望,太河水库横卧在鲁山北麓,北起金鸡山,南傍马鞍山,东依青龙山,西临豹眼山,南北长约10余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上游控制流域面积约780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亿8千万立方米;俯视整个库区山峦迤俪,风景宜人,水质洁净,一眼清澈到底,它是现今淄博蓄水量最大的水库,也是淄博水质最好的地表水源地,同时又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下,中共淄博市委于1959年决定治理淄河,兴建水库。淄河这条淄博的母亲河,发源于鲁山山脉,经博山区、淄川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后由广饶县入小清河。早在两千多年前淄博先民在济河与淄河间开凿了济淄运河,发展水运并引水灌溉农田,养育着这方沃土的人民。
1960年2月,中共淄博市委从全市调集2万多名水利建设者在淄河上游的金鸡山下安营扎寨,开始动工兴建太河水库。经过历时三十余载,数十万淄博儿女参与,建设时间之长、动用人力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在淄博史无前例,那感天动地、激情奋战的精神力量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的人们;1972年9月占地9366亩的太河水库终于竣工,太河人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工程中,移民8690人,保障了水利主体工程按期竣工;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坝、东溢洪道、西溢洪道、输水洞、泄洪洞等枢纽工程和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等灌区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其中,太河水库大坝整个建设过程历时20年,共有十多万人参加建设,解放军和淄博近百个厂矿企事业单位直接提供人力、物力、技术、机械设备支援工程建设,共填土、砂石料895万立方米,用工1700万个,涌现先进集体5000多个,先进个人46600多人,培养提拔各级干部1680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500多人。
当我们缓步走在水库大坝上时,凉风徐来,神爽气清,那风就像碧绿太河水穿透我的五脏六腹让我精神振奋起来。据水库管理人员介绍,这条大坝是老百姓用了十年血汗一车一车推出来的,其中9名建筑大坝的功臣长眠在这里,日夜呵护着。
站在太河水库的大坝上,我发现各种鱼在游动,它们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又分成几股向不同方向游动,在荡漾的碧水中那么悠游自在,过着快乐的生活。
当我们走近水库时,已经明显感受到太河人对太河水源的保护,“饮用水源,禁止游泳”“用心呵护,水源重地”等红色的标语在绿荫掩映的白墙上格外明显。水库周边近2米高的铁丝网,禁止外人进入。在库区的制高点安装的摄像头时刻监控着库区的一举一动;太河水库管理局在静态提醒人们同时,还采取了动态保护水源的措施,水库专门配有冲锋舟一艘,巡逻摩托车两辆,执法人员30余人。每天冲锋舟从水中巡逻,摩托车沿两岸配合,查处捕捞、钓鱼和倾倒垃圾等破坏水库环境不法行为。
“保护生命之源是太河水库生存之根本”,水库管理局负责人给我们介绍:他们年均路面巡查1.6万公里,水面巡查200余次,水利与环保、公安、国土等部门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建立了水源保护联动机制,依法对违法建筑、非法捕捞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经环保部门权威检测,目前太河水库水质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2010年,水利部专家来水库视察时非常赞叹地说:“淄博人民保护了一湾好水。”
有关资料显示:太河水库总干渠1976年建成通水以来,累计灌溉放水8.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32万公顷,增产粮食36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5亿元,解决了70万人口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同时向淄博市主要地下水源地——大武水源地补源放水8.82亿立方米,向临淄太公湖等生态供水0.9亿立方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当我们一行即将离开养育我们的母亲水源时,我们默默祝福美丽的太河水库更加美丽,碧水更加清澈甘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