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文字与光影,爱与完美同样锋利——简评《37°2》
查看: 5708|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字与光影,爱与完美同样锋利——简评《37°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1-12 19: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15 09:13 编辑

这算不上最优秀的影片,但对我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5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7
发表于 2016-1-28 16:33 |只看该作者
写的太精彩,看样子电影和小说都值得看看,正好过年这段时间有闲。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1-18 11:3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1-18 11:35 |只看该作者
去搜来看看哒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1-18 11:35 |只看该作者
介小说名字奏灰常吸引人咧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1-15 09:41 |只看该作者
我对于好电影的评判标准是,值得一看再看。

比如,一部不知是何原因未广泛播放的电视剧《岁月》,胡军和梅婷主演的,我找来影碟看了三遍,堪称官场教科书,跟闫真的小说《沧浪之水》有一拼。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15 08:39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6-1-13 19:06
作者迪昂的解释是,持续性低烧。

持续性低烧挺可怕!唉,任凭情怀滚滚,结局回天无力。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1-14 20:00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6-1-14 19:31
摧残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看有人表演疯子总比自己成为疯子要好。

写心理分裂和暗疾的推荐看娜塔丽演的《黑天鹅》,该片得了奥斯卡大奖,关键是结局还挺美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1-14 19:31 |只看该作者
背影留给昨天 发表于 2016-1-14 16:48
法国电影我看过虎口脱险。看这类带有精神分裂症的影片绝对是对自己的摧残。大哥,你厉害。还能写出这么多的 ...


摧残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看有人表演疯子总比自己成为疯子要好。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1-14 16:48 |只看该作者
法国电影我看过虎口脱险。看这类带有精神分裂症的影片绝对是对自己的摧残。大哥,你厉害。还能写出这么多的感想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1-14 12:36 |只看该作者
体温很正常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1-14 12:28 |只看该作者
醉笑陪君三千场 发表于 2016-1-13 22:15
去年有个流行词叫37°男.


是指热情过度?还是持续性发烧(发骚)?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1-14 12:27 |只看该作者
花开富贵 发表于 2016-1-14 09:36
我看的是删减版的,看播放时间删减了不少,以至于看到贝蒂后来眼睛瞎了的时候感觉有点突兀


你看到的删节版大概少了十几分钟, 即使是完整版依然会对贝蒂的发病感到突兀,但我想应该是暴力型抑郁症,有自毁自残的症候。
小说也没有说明病因,里面的“我”只是陷入对贝蒂未尽到爱的责任的深深自责之中,所以,看起来心理也不是十分健康。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1-14 09:40 |只看该作者
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看,小说有细致的描写应该更好看,经过删减的后半部让人对贝蒂病变的过程心理准备不足,所以我不喜欢最后的结局。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1-14 09:36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是删减版的,看播放时间删减了不少,以至于看到贝蒂后来眼睛瞎了的时候感觉有点突兀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1-14 09:35 |只看该作者
她最终还是停步于理想之后与现实之前的那道缝隙之中。
---------------------------------------------------------------------
依然是毁灭。。。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1-13 22:15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6-1-13 19:06
作者迪昂的解释是,持续性低烧。

去年有个流行词叫37°男.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1-13 20:0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继续欣赏先生文字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1-13 19:06 |只看该作者
紫色的流苏 发表于 2016-1-13 11:11
据说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佳温度是37摄氏度,既不冷淡也不炙热,不知是不是与这有关?


作者迪昂的解释是,持续性低烧。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1-13 19:05 |只看该作者


响应你的提议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1-13 11: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紫色的流苏 于 2016-1-13 11:13 编辑

据说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佳温度是37摄氏度,既不冷淡也不炙热,不知是不是与这有关?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13 01: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追读中。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12 19: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13 19:16 编辑

小说广告词:

那些疯狂,
那些毁灭,
一切的一切,说的正是,我爱你!
我们的爱,如此多彩,如此黑暗。
这么的美,这么的哀伤。

一对悖离现实的男女,
一份为所欲为的痛快,
一段爱与死共舞的狂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12 19: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13 21:46 编辑


       有人如我一样把书中的“我”跟电影中的“我”做了一番比较,感觉书中的形象更加坚硬一点,简单流畅的文字,似乎表达不出那种神经质的画面感。电影太直接,欲望、痛苦、挣扎,还有太多无望的希望和稍纵即逝的幸福,让看的人也心里疼痛不安。特别是贝蒂那种快如疾风骤雨的转变,只有读过小说的人才会有更加刻骨铭心的的感受。

       菲利普.迪昂不愧是凯鲁亚克的崇拜者和传承者,他的小说的确具有“垮掉的一代“的各种元素,精神上的完美、肆无忌惮的追求,最终堕落与幻灭……如果把“我”与贝蒂活动的场景,转移到《在路上》迪安那伙人疯狂撒野的公路上,准保会严丝合缝、完美无痕。菲利普.迪昂用自己的笔亲手杀死了贝蒂,就像“埋葬了青春及其一切殉葬品”一样,因为,他认为这样美丽的尤物不应该久留于虚伪、冷漠的世界上。尽管在她的裹挟之下,“我”最终成功地出书了,但她却永远也不会知道了。“贝蒂这样的女人有一种致命的黑洞般的吸引力,穿透灵魂。”是啊,她最终还是停步于理想之后与现实之前的那道缝隙之中。

       迪昂选择《37°2》这样一个简单的名字,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在这枯燥、冷漠的生活中,就需要这个轻度发烧的体温,如此才能活得丰富多彩。就像《在路上》的迪安开着偷来的汽车,疯狂嘶吼着疾驰在内布拉斯加空旷的公路上一样,够爽!

小说摘录:

       我看着她顺着海滩边细窄小路,款步向我的房子走来。正午的热浪使她看上去有些飘忽,似乎她的眼睛也正在看向我,我急忙把目光移开,当我再去看时,已经失去了她的影子。正当我有些失神之际,听到了“咯咯”踏上楼梯的脚步声……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12 19: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13 21:35 编辑

       “贝蒂要的是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太小了。”这是“我“对于贝蒂发理解。说实话,我有些喜欢这个电影中的男主人公。相较于小说语言的凌厉和冷峻,影片的节奏更加具体化了,这个从庸俗生活中得到简单快乐的男人,这个会说“没有什么好失去的,除了贝蒂”的男人,如果遇到的是有着同样生活情调和理念的贝蒂,结局会有巨大的不同。 然而,贝蒂的理想化与不妥协,让一切失去了想象和缓冲的空间,她的愿望同她的肉体一样赤裸裸,充满诱惑而又异常美丽,但却像儿时的肥皂泡一样美妙易碎。

      “我”毫无妥协地爱上了这个常会歇斯底里的女人,甚至不惜为她干一些不法之事。“有她在身边,这个冷漠、不毛的渺小世界又能够多沉重?除开她的发丝、她的肺、她的膝盖,以及所有电到你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除此之外,我能碰到更好的事吗?我现在不正是拥有某些源源不绝,激动人心的珍宝吗?”看看,一个爱的无可救药,一个疯的病入膏肓,他们的结局还能怎样?

       最后一段戏让我看得如醉如痴,我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最为“完美”的结局:
      “我”化装成女人,潜进医院,拿起枕头捂向那张毫无表情的脸,那只眼睛还是直直地望着天花板。终于,她紧握的拳头缓缓的顺从的撒开了。影片的画面更加震撼,“我”身穿一件红色的连衣裙,显得十分诡异、突兀,当一切结束之后,泪水冲花了“我”化着浓妆的脸,那张脸隔着一层被雨刷器不断扫去雨水的车玻璃,像小丑一样扭曲而哀伤。

      “贝蒂,我只想跟你在一起。不管旁人的眼光、不管能否出人头地。但是,难道这些还不够吗?你要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你始终不快乐?为什么你宁可摧毁我们的所有和你自己?”

       看到此处,我的泪水无意识地流下,与其说是故事情节感动了我,不如说是被一种毁灭感重压之下,挤出了我久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一些怜悯与悲凉。书是很久以前看的,字字惊心;电影这次又看了一遍,再度落泪。

小说摘录:

       我的嗜好很简单。我没有必要去天上搜寻那些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对她的裤衩很熟悉,所以不需要费太大劲儿,就可以爱抚它们。我往她的裙子底下瞥了一眼,眼看目标近在咫尺,就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12 19: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13 21:27 编辑

       有人说,37°2是孕妇的常见体温,对于常人来说就是持续性低烧,这是一个隐藏危险与激情的温度。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写成的,开篇的自我叙述的有些冗长,电影却简单明了。

        故事情节十分简单:贝蒂因为失业投奔“我”,她把手提箱放到门口,试探着“我”能否收留她,当她见“我”把她的手提箱扔到屋里的床上,笑了。那一刻“我”并不知道我俩会有怎样的结局,迅疾的拥抱、湿吻和疯狂燕尔,把“我”沉浸到晕眩、窒息的漩涡中,她把一生交给了“我“……两人过着平凡却丰富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贝蒂发现了“我”的小说手稿。贝蒂把小说手稿打成铅字,交给出版商,却始终无人问津。逐渐绝望的贝蒂开始做出很多出格甚至疯狂地举动,在得知没有怀孕的消息后贝蒂彻底疯了,甚至挖掉自己的眼球。而此时“我”的小说获得了出版,但贝蒂已经失去了心智……当“我“去医院看她时,她已经认不出“我”,一只眼缠着纱布,另一只则直直地盯着天花板。

       贝蒂绝对有精神分裂症候的潜质,坚信这一点就可以理解《37°2》层层推进、迅速起伏的故事变化了,至少不会产生来自异族精神情结的那种突兀感,它在观影时是存在的。贝蒂性格刚烈,执着到偏执,脆弱易折。而“我“则温和沉着,对于生活机遇不存非分之想,随遇而安。贝蒂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满足。贝蒂却不甘于在小镇浪费枯萎,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并常常为此心生怒火。他们搬了两次家,停留了三个地方。

       有两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在他们初见时的海滨小木屋,贝蒂不满雇主的盘剥与侮辱,更加生气“我”的逆来顺受,纵火烧了木屋,也因此彻底断了“我”继续忍受下去的念头,俩人仓皇出逃。对此,小说有精彩的描述:

       “她的身边放着两只行李箱,在她投向我的目光中,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热切的期盼。我感到惊讶的是,她手里拿着我的煤气灯,而且已经点亮了。落日的余辉映照在她的头发上,赋予了她一种残酷的美丽。这里到处散发着汽油的味道,我意识到她可能会把煤气灯扔到房子里。这种念头让我享受到一丝短暂的喜悦,随后就看见她挥动着胳膊,在空中划了半个圆圈儿,那盏灯像一颗流星一样从天上划过。”

       二是贝蒂上门去询问出版商为何拒绝“我”的投稿,可那个男人似乎对贝蒂更感兴趣,跟她起腻。贝蒂随手掏出口袋里的一把梳子,把出版商的脸划伤。为此惹上了官司,被抓去警局。好在“我”遇到了一位同病相怜的“文学青年”警官,在“我”威胁出版商放弃提告之后,网开一面放了贝蒂。那时贝蒂的眼中释放的是一种“盛怒平息之后的巨大哀伤,眼神空洞望向远方,安静的有些可怕。”

小说摘录:
      

       我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向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女人会这样,她们将如何挽回失去的时光。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 19: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6-1-13 18:03 编辑

                                         简评《37°2》:文字与光影,爱与完美同样锋利

文/归隐宋朝

       对于多数文学爱好者来说,对法国文学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巴尔扎克、大仲马、司汤达和福楼拜等,其后的文学作品似乎就无缘涉猎了,尤其是当代法国作家的作品。我也是先看了电影《37°2》(又译《巴黎野玫瑰》或《Betty Blue》),再找来小说来读。虽然小说作者菲利普•迪昂对影片的制作并不满意,但我依然认为,导演让•雅克•贝奈克斯,主演让•雨果•安格拉德、碧翠斯•黛尔还是把这部作品推至一个值得肯定的高度。该片1986年上映,成为法国新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曾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英国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小说《37°2》 全球累计销量百万册,已被译成19国语言出版。作者菲利普•迪昂1949生于巴黎,做过仓库管理员、码头工人、售货员,在法国是一位倍受崇拜的平民偶像作家,也被视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法国传人。他创作了10部小说,最负盛名的就是这部《37°2》。《巴黎野玫瑰》是个有趣的误区,影片在香港院线上映,不知为何译名就是《巴黎野玫瑰》,其实内容跟巴黎没什么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上座率一度击败了后来的《泰坦尼克号》,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叫座的电影之一。然而,由于该片限制尺度较大,恐怕不会在大陆完整上映,不过在网上可以找到。

小说摘录: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在每个角落里,男人和女人们都在争吵着、相爱着,彼此折磨着对方。但是那些家伙写出的小说,竟然没有爱,没有疯狂,也没有活力,甚至没有自己的风格,全部如出一辙。这些卑劣的家伙想把我们拖入悲惨的境地。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