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沂蒙往事(大结局)
查看: 20937|回复: 2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沂蒙往事(大结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7-5-14 15:5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9-1-29 13:30 编辑

       “又来当兵的了,快跑啊!”村里有人大声吆喝着。人们拉起了牛马,赶起了猪羊,抱着孩子往山上跑!兵荒马乱的年景,人们也不管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自古兵匪一家,不让他们吃老百姓,他们都不知道怎么活的。
      老百姓跑光了,部队也开进村里。为首的长官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大帮着粗布军装,背各式长短武器的队伍。长官看着空空的村子,不禁皱起眉头,勒住缰绳。勤务兵马上乖巧的走到马前,接过缰绳,扶长官下马,然后把马拴好,去百姓家提了一桶水回来饮马。树下的小草被啃食了干净,马嘴不由自主地伸向小麦地,直到缰绳绷得紧紧的还不尽兴,马蹄子跺着地,打着响鼻。
      勤务兵解开缰绳,准备拉着马到山坡或者河沟里放放马。长官走过来拉下脸问道:“小张,你这是要到哪里哟?”  
      “报告首长,我想到那边放马,刚才咱们的马把老乡的小麦糟蹋了不少,我犯了错误”说完,低下了头等着首长批评。首长看着勤务兵的样子和蔼起来。来来来,我给你个任务,你看看这片地和其它的有什么区别?勤务员观察了一会儿,向首长汇报,这片地收拾的特别平整,没有土块,像用筛子晒过了一样,而且这片小麦长的也黑幽幽的,比别的地长的好。
    “嗯!你观察的很好,那你想没想过这块地的主人能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有这么大一片地?一定是地主,只有地主才能收拾的这么平整,干净!那你想过没有,地主为什么天天鸡鸭鱼肉吃着还不干活,专门剥削咱们穷苦的老百姓?你参军之前家里有过土地么?参军是不是为了都过好日子?不打倒地主我们能分到田地当家做主人么?吃地主些小麦,你替他惋惜,就是革命立场问题了!”
     说话的功夫,小张手里的缰绳不自觉地松开了,少了羁绊,马儿撒着欢跑进地里,啃食着青青的麦苗。
     一个声音从柴禾垛里传出来,“别吃俺家的麦子”。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跑出来,顺手捡起一根树枝,跑到地里,抽打地里的马。马受了惊,向一边躲闪着,嘴里却不时再偷吃几口。
     几个小兵早跑过来,抓着胳膊,撕扯着衣服把孩子拖到长官身边。
     “你家的地?”长官有些不屑,
     “俺家的!”长官斜睨着这个胆大的地主家的狗崽子,虽然不是绫罗绸缎,一身土布衣服却是干干净净、没一个补丁,一看就不是穷人家的孩子。长官心里很不高兴,这还翻了天了,态度这么嚣张。那边的马没了管束,更放肆地在孩子面前啃食着麦苗,孩子又往地里挣扎着。士兵们看到官长的脸色不对,拖过孩子撕扯着打,忽然之间,一个日本旗从孩子裤子里掉了出来,所有的人都停了手。勤务兵捡起来递给长官。
     长官脸阴下来,原来不光是地主还是个汉奸,如果刚才看着还是个孩子不忍心动手的话,对汉奸就没这么说道了,砍头!
     柴禾堆里一个稍大的孩子跑了过来,刚才一个没留神,没看住自己的弟弟,寻思挨顿打算了,看这架势,大片刀都拿出来了,好像要出事,孩子赶忙跑到长官面前说道,我弟弟不懂事,你们别打了,他还小,你们放了他吧!
     长官看了看问道,你的亲弟弟?嗯!亲弟弟,一个爹,一个娘的,他不懂事,放了他吧!大孩子说道,那一块儿砍头,对待汉奸要杀无赦,一个不留!
     两颗人头滚落到草丛里,两截树桩子样的身体重重倒在地上,在地上扭曲着身子,士兵们木然地望着鲜血从脖腔子向外喷射,行刑的人用砍刀在衣服上擦干血迹,刀把子上的红绸子和地上的血污斗着艳,或者说更胜一筹。
     远远的沂河静静地流着,没有一丝丝停留,没留意这里两条人命就这么飘走了,或许这样的事太多,木然是最好的姿态。只不远处,一个人被吓的尿了裤子,几十年后一看见血就巴鲁、巴鲁地说着鸟语。





                                                (二)

     “东家!走吧,都收拾完了!”一个伙计轻声的问着院子里的掌柜的。
     “我再看看,这一走怕是再也看不到了。”掌柜的像是自言自语,或是对这份无奈,只能做这点无奈的表示了吧!本来临街的商铺应该是灯火通明,这回却漆黑一片,院子里只有伙计拿着的几盏气死风灯照着茫茫的黑暗。院子里石头瓦块散乱在地上,这是白天从墙外飞进院子的,砸坏了一些花草和堆在墙边的货物。几张传单被风欺凌着,偶尔在院子里翻滚一下。
      东家捡起一张看看那些令人心惊的文字,打倒大汉奸甄**,打倒卖国贼甄**。东家苦笑起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只是跟日本人做了买卖,卖了些东洋货,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大汉奸,卖国贼,我是倒卖人口了还是卖给东洋人情报了?自己做生意一向老实,人家喜欢东洋货,我就卖这些东西,只为了养家糊口。我也没坑蒙拐骗,也没欺男霸女,也赈济过穷苦人,给粥场施舍过粮米。我小时候也是穷苦人出身,知道穷人的难处,为了讨一口饭,我饿昏在人家门口,醒了就给人家扫院子,帮人家干活。渐渐地,攒了几个铜板,省着不花,然后换了小东物西再到乡下卖,折腾着才攒下这桩买卖,这还成罪恶了!
     愚民哪愚民!官老爷投机倒把,里通外国你不吱声,人家吃香的喝辣的你吃糠咽菜,卖儿卖女你不吱声,听他们一咋唬,东洋鬼子来了,你来劲了。做人是为了吃饱饭,活活让你饿死,难道比一句亡国奴更可爱?眼红啊!
     走吧!东家终于开了口,几个伙计推着独轮车,装着些不易碎的货物,在幽静的路上吱吱作响。东家跟门房的老王说道:“跟我们走吧,东西不要了!”
     “老爷!我帮你照看着,哪天回来起码还有人帮你收拾一下院落,我五十多岁了,也没成家,从您收留我,这里就是我的家,你放心,我有分寸的!”
      “好吧!不行就跑,你就说是给我扛活的,他们不至于难为你,碰到坏人快跑,我不会怪你的!”
     再回过头的时候,已经是离县城三十里开外,回望时只见沂水城内一缕黑烟正渐渐淡去。
     老王是没有事,只是他的腿再没有站起来的功能,给大汉奸看管门庭也是汉奸,只是看他年纪已经不再年轻,饶了一条狗命。没搬走的物品,被洗劫一空,拿不动的被砸的稀烂,能点着的被付之一炬,最后还是好心的几个邻居怕殃及自己家,待人走的差不多去救了火,房子才保留下来。
     二百里外的一个小村庄,只有一条路能进到这里,所以只要有人进出就会看到,关键是这里背后是绵延的蒙山,和沂山被合称为沂蒙山,如果有个风吹草动,可以翻山逃走。
      一家子人要有个住处,这小山沟里齐整的房子不多,有家的房子倒是新盖的,这个庄户人家的老汉给地主当了几年长工,买了山,开了地,收入多了就盖了一个房子,为的是给渐渐长大的孩子说媳妇用的,本来不想同意,但有邻居的央求,甄家出手又不很抠,除了给租房的钱,又送了好几个怪眼人的洋瓷盆,女主人答应下来,老汉也不好再说什么。
      老汉每天领着孩子到地里侍弄庄稼,甄家人偶尔也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掌柜夫人和女主人成了朋友,也是帮着照顾门户,都是没什么讲究的人倒也相安无事。
      转眼换了季。天变,世道也跟着变,打发回城里的伙计来报信,现在风声不那么紧,可以回去操持家业了!甄家人千恩万谢的告别,临行时,甄家掌柜忽然想起,以前做生意时有个日本朋友送给他一个日本旗并嘱咐他,如果有一天中日继续交恶,日本的军队真出现在县城,只要他拿出小旗晃一晃,人家就会没有敌意。许多日子一直没有用上,今天离别为了感恩,把珍藏起来的这面旗,送给了这家人并叮嘱,如果遇到日本人一定要拿出来。只是他没想过,自己的无心好意给这家造成了杀身之祸。
     甄家人走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只是这个东洋旗太过有趣,像极了中国的膏药旗。老汉的二儿子拿着出去,在别的小朋友面前呼呼啦啦鼓弄,显摆很是有面子,女主人惯着孩子不去管他,老汉没拿它当回事,只是当孩子的玩物,只是当这块破布要了两个孩子命时,他才真懂得了什么是后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顶0 踩0

230
发表于 2025-8-16 20:05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13 21:29
夹边沟我好像看过,当时觉着是苦是气,心里特沉重,另一篇没听过,哪天找来读一读。

不看也罢,太沉重。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发表于 2025-8-13 21:34 |只看该作者

感谢朋友点赞,记了个流水账,自己感动一下自己,我觉着哪天应该朗读给母亲听一听,让她看看我总结得像几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发表于 2025-8-13 21:32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8-12 18:00
难道是我没看完吗?剧情有点跟不上趟了

候补的这些应该属于前传,听母亲讲故事,我才知道母亲的姥爷也闯过关东,我的姥娘是姊妹四个,她是老三,这回真实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发表于 2025-8-13 21:29 |只看该作者
清凉月影 发表于 2025-8-12 16:56
大饥荒的可怕,是读了杨显惠写的纪实文学《告别夹边沟》得知的,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我的认知 ...

夹边沟我好像看过,当时觉着是苦是气,心里特沉重,另一篇没听过,哪天找来读一读。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发表于 2025-8-13 21:27 |只看该作者
清凉月影 发表于 2025-8-12 16:31
(三十四)
       ‘告诉你个不好的消息,妈没了!’说完,拿出一封信和一封电报。信和电报 ...

写的沂蒙往事,姥娘过世后,就再没回去过,沂蒙发展成啥样也就不知道了,舅妈前几年去世,舅舅有糖尿病不能干活,表哥表姐伺候着。
母亲回去时,舅舅问过母亲,从到了东北想过他们没?母亲据实回答,没想,舅舅说他当了父亲,又当了爷爷时,才知道姥娘和妹妹的好,他一直认为我大姥比他的亲妈,也就是我的姥娘好,这也是我母亲心里不得劲的地方,他当儿子当哥哥有些不足。

没和老人在一起待过,体会不到这份感情,也只能从家中长辈的情感来感知。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发表于 2025-8-12 19:1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发表于 2025-8-12 18:00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难道是我没看完吗?剧情有点跟不上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发表于 2025-8-12 16:56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11 20:54
这期间各国援助的粮食,都送给了非洲,有限的口粮都酿成了茅台酒,三年年年增长,有些偏激的人说是有计划 ...

大饥荒的可怕,是读了杨显惠写的纪实文学《告别夹边沟》得知的,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我的认知。《定西孤儿院纪事》中描述了村干部搜刮村民家掩藏的一点点口粮的本事,让鬼子也自愧不如。因为饥饿的种种死法,令我惊恐不已,丧失了读下去的勇气。书中记录的堪称人间地狱,毛骨悚然。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发表于 2025-8-12 16: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凉月影 于 2025-8-12 16:46 编辑
左手刀 发表于 2019-1-26 19:24
(三十四)
         一九八七年,红军的父亲第一次陪妻子去山东探亲, ...

(三十四)
       ‘告诉你个不好的消息,妈没了!’说完,拿出一封信和一封电报。信和电报都没有接到,到了收发室,赶上年假,信写的是病重,电报是病故。        在印象中,好像没这么哭过,哭了一遍又一遍,全家都在哭。
=================
桂兰走了,大家庭的灵魂人物走了。小说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不过瘾。


记得高中时,父亲接到电报,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奶奶病危。父亲坐飞机,再转长途车,还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这成了父亲的终生遗憾。每逢四年一次的探亲假,父亲回到老家,家乡话需等上一天才能说顺溜些。相隔两地的亲人因为交通问题而难以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如今终于得以解决。


我从未见过奶奶本人,我们姐弟三人和奶奶只是在照片上见过彼此,在来往的信件中了解彼此的现状。距离太遥远,交通成本负担不起。父亲每月都给奶奶汇款,通信,聊表思念之情吧。
离开父母做了北漂之后,我才深刻体会到思念亲人的感受是怎样的。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母亲已经开始做我喜欢的饭菜,等我一走进家门,热腾腾地摆上饭桌。幸好母亲还在。

使用道具 举报

221
发表于 2025-8-11 21:01 |只看该作者
清凉月影 发表于 2025-8-10 22:08
(二十八)
        大队门口已经来了几十个家庭妇女,也有拖儿挈女的。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 ...

我也晚熟,不知道毛委员何许人也,所以也没哭。
现在看来,伟人算得上,做了一下探索,可惜那套理论失败了,继任者也都是失败者,因为都修正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25-8-11 20:58 |只看该作者
清凉月影 发表于 2025-8-9 19:50
(十六)
        收缴粮食时,本村还是很人性化的,先动员再收缴的。桂兰推磨推了三天三夜不曾闭眼,推了 ...

肉烂在锅里,人死在村里光鲜的世界是饿殍遍野所扑就的,扒拉平了啥也看不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发表于 2025-8-11 20:54 |只看该作者
清凉月影 发表于 2025-8-9 19:50
(十六)
        收缴粮食时,本村还是很人性化的,先动员再收缴的。桂兰推磨推了三天三夜不曾闭眼,推了 ...

这期间各国援助的粮食,都送给了非洲,有限的口粮都酿成了茅台酒,三年年年增长,有些偏激的人说是有计划的谋杀,饿死都不兴说,得说得了肿病。
邻家一个大娘,山东郓城人士,饿的吃杂乱野菜,肿的烂的都开花,给我妈妈看过可身的大疤,没死的是见证,死了就死无对证了。
我写这些只是听父母说的几小段,没什么真情实感,这混账世界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25-8-11 20:46 |只看该作者
清凉月影 发表于 2025-8-9 19:41
(十六)
       官方对那时的评论由三年自然灾害改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并总结出一句话,走了一段弯路! ...

官方不正式辟谣的都是野史,野史更好听,有时候更真实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25-8-11 20:44 |只看该作者
天干物燥 发表于 2025-8-9 17:06
又是个大部头,慢慢看

好几年前写的,补充点新鲜内容,大记叙文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25-8-11 20:43 |只看该作者

就写到这,不用跟了,啥时候再挖出什么新鲜故事再说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发表于 2025-8-10 22:08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19-1-4 10:29
(二十八)

         

(二十八)
        大队门口已经来了几十个家庭妇女,也有拖儿挈女的。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红军大了,不用抱在怀里或者扔在背后。农村还是设施不好,也没有个凳子,几十人就蹲在地上。前面宣传了什么,红军没听清,或者是听不懂,只见几十个女人开始哭了,但是没有大声的,都是默默地流泪,偶尔有低声抽泣的,但声音都很小,没有影响别人发挥。几十年后,红军看纪录片,介绍朝鲜领导人去世时,嘴张那么大,夸张地伸开双手往前冲的镜头没有过,哭晕过的更是没看到。
         不知哭了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红军看到有人哭着哭着就吐了,接着好像传染似的,又有人开始吐,好在每个人中间有些距离,没有吐到人家背上,红军没感到恶心,只觉着不可思议,但也不敢乱动,只是转动着眼睛去看每个人的脸。


=============================
主席去世的消息是从五七小学的广播喇叭里得到的。正上着课呢,喇叭突然就响了,然后女老师开始小声哭泣,然后一些同学接力式地开始哭泣。我想那些同学大概是被老师的举动吓到了吧,我好一阵才明白过来,原来是主席去世了,这是晚熟的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大事。
回到家里,邻居阿姨已经哭肿了双眼,她在服装厂上班。她丈夫是建筑公司的一个大领导,因为给我们家属院盖房而分得了一套定制的三居室,一梯三户的房子都是两居室,唯独她家是三居。她家有5个女儿,老六是独子。大姐二姐已经在服装厂上班,三姐四姐还在读书,老五和我年龄相仿,我们常常一起玩。老六最后读的技校,竟然找了门路进了我们系统工作,这是她家唯一 一个不在服装厂上班的孩子。
阿姨因为主席的离世而悲痛不已,她的悲伤绝对不是表演,彼时幼小的我能感受到她痛彻心扉的痛苦,我被深深触动而印在了记忆里。现在想来,阿姨的人生应该是在四九年解放后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此过上了从前无法想象的好日子。


我是那种不记事的孩子,童年的记忆少得可怜。我不记得母亲当时的状态,父亲大概还在五七干校学习。我当时没跟着大家一起哭泣,晚熟的我,一直是别人眼里单纯不谙世事的人,直到工作后才慢慢了解社会。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发表于 2025-8-9 19:52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的是家事,喜欢看真实的故事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25-8-9 19:50 |只看该作者
(十六)
        收缴粮食时,本村还是很人性化的,先动员再收缴的。桂兰推磨推了三天三夜不曾闭眼,推了一缸小米面,然后烙成煎饼,又在煎饼鏊子上烘的干干的,半夜拿到看果园的窝棚梁上,用破东西围好,等饥荒时隔几天就偷偷拿几张,泡在水粥里充饥。一个人饿久了,鼻子就会出奇的长,谁家烟筒冒烟,谁家飘出饭香,全村都会知道,只有这么偷偷摸摸才不会被发觉。

================
从闯关东一直写到了人民公社大食堂。这可怕的大饥荒里,桂兰是大功臣。这样好的女人在身边,几世修来的福报啊。

人生艰难,最大的事就是活下来。那年月竟然凤阳花鼓也出不了村,这得有多绝望。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25-8-9 19:41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18-4-8 14:24
(十六)
          ……
          ……

(十六)
       官方对那时的评论由三年自然灾害改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并总结出一句话,走了一段弯路!老百姓不知道这些话的具体含义,长期经过高级理论熏陶的多数百姓,到现在都认为是苏联逼债造成的,当初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举债向苏联买飞机大炮。战争结束了,因为怕中国强大,趁着中国遭灾的时候落井下石,卡中国的脖子,流传在民间的许多可悲的笑话也在流传着。
         为了刁难中国人,所有出口苏联的苹果都得用筛子过,太大的苹果人家不要,太小的从筛子眼漏下去的不要,那些不大不小正好能卡住的才能入人家的法眼;


====================
记忆里是哪位高中老师讲过苏联逼债的事,好像说的是鸡蛋,个头小的都不合格。原来是民间流传啊,还一直当真事记着呢。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发表于 2025-8-9 17:06 |只看该作者
又是个大部头,慢慢看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25-8-9 16:12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8-2 19:27
记性真好,还能找到这个贴子,还能接上。

我跟。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25-8-9 12: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5-8-9 15:53 编辑

         三妮子桂兰生下的第二个孩子是个男丁,可把殷家公爹乐的够呛, 殷家终于有后了,可惜没过几岁就夭亡了,这日子就没个顺气的时候,伪满洲国的建立就让人非常的不爽,好好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搞日满亲善?以后也讲呜了哇啦的日本话,那不是背弃祖宗?这闯了关东就能忘了本,连尸骨都回不了根?殷家老爷子想了很久,终于拿定主意,领着妻儿一家再回山东。

        桂兰再次怀孕的时候,全家又都殷切期盼着,这次终于又生了个男孩,只是这孩子有些不健康,十六天就会笑,让那见多识广的老妈妈们也都摸不到头脑,孩子不足月时,也是夭亡扔到了山上,直把老爷子愁的四下闲逛来排解心中愤懑,第三天晚上,殷家老爷子又出去闲走,回来时在门口捡到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才出月子的小男孩,老爷子暗道,这是老天爷可怜我又给我送了一个孙子?老爷子转身抱回了自己家,交给老婆子并撂下狠话,妈个X的,这孩子我看看你俩怎么伺候不好的,我扒了你的皮。

       老爷子总疑心,连接两个大孙子的夭折肯定是这婆媳两人不细心的缘故,好不容易老天又赐来一个,一定要给我养活好。好在桂兰的奶还没回去,孩子往怀里一塞,就顶了那死孩子的名成为殷家的一员,别人也不知道还有这么大的典故。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山东沦陷,百姓们流离失所,人生有了三种选择,第一种继续做一普通百姓,一样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第二种投靠小鬼子做一汉奸,第三种,做一热血青年,到战场上与日寇拼杀。殷家老汉选择与进步抗日力量合作,为八路收集情报,趁着伪军副大队长回家探家时机,报告了八路,在八路埋伏下,伪军副大队长和妻子死于乱枪之下,这一壮举是警告那些投降鬼子,与中国人民作对的汉奸下场,后来被日伪侦知,又杀害了殷家老汉和桂兰的丈夫,红叉布告上写到,沟通八路,打死大队副,又是在警告与皇军作对的下场。

       桂兰想着在地边种些瓜,补充着粮食的不足,小叔子已经和婆婆准备再闯关东,这孤儿寡母的累赘也抛弃不管了,桂兰只能带着儿女回去找杨秀才,杨秀才已经管不了那么些了,自己的生活只够温饱,哪能再添三个累赘,这时正赶上有个姓耿的庄户人家,孩子都没了,大老婆也不能再生,希望找个能生产的妇女,万般无奈之下,二十八岁的桂兰嫁到耿家做了二房。

     杨秀才自此更是感叹命运之多舛,兵荒马乱时候,百姓的小命如蝼蚁一般,自此更是不喜世事,自家的一块地耕种完毕,就读书写字,种花吟诗,万般之苦唯有书中精彩。

       六十年代,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杨秀才身体大不如前,只身体还算硬朗,秀才夫人早已经开始糊涂,每日只说肚饿,两碗红薯面冲熟一人一碗,夫人吃完还要吃秀才的,秀才却不能给,自己要是饿死了,夫人也就没了。四个孩子当初嫁的都好,自家家底不差,选的人家自然也是相当,大女儿嫁了家姓尤的,来了运动之后,家境甚惨,有时候女儿都跑到娘家来蹭吃喝;二女儿嫁过去之后没两年也病故,没留下一儿半女,这亲家就断了联系,连姓氏都想不大起来;三女儿桂兰嫁到殷家,不曾想殷家父子惨遭横祸,寡妇领俩孩子又嫁到耿家,那大老婆又很是厉害,三女儿想尽办法才倒腾出吃食送过来,三女儿每次来,杨秀才都说,我又能一个月都有饭吃了。

       四妮子!四妮子死后,这女婿倒是总过来探望,秀才夫妻身体不好的时候,大女儿和三女儿就排班来伺候,每班二十天,春申君娶的妻子也过来排班,也是二十天,栗家一直感恩,杨家的四女儿从进了栗家的坟地,栗家就一直发展的很好,这是她在阴间庇佑的缘故。

        秀才夫妇二人弥留之际,村里村外并许多熟人,或者有过交往的,都过来拿书,或者直接说是收回的,老人家穷其一生攒了一面墙的书差不多被拿个精光,这时也不知杨秀才是否有意识,或者能听到也起不来去阻止,那薄如蝉翼几乎透明的线装书,或者代表了这世界的落寞和无解,这时的书没有一瓢地瓜干或者一片药值钱,没有儿子就没有人主家。

       杨秀才其实是有儿子的,有个儿子长到了八岁,只是总爱尿炕,其实不算大毛病,请个医生抓几服药,长成就好了。杨秀才是非打即骂,有一次半夜又尿炕时,杨秀才的武力镇压把孩子吓得再不敢上炕,冻了一宿,孩子坐下了病,不长时间,孩子没了。年轻时,有先生给杨秀才算了命,沉思半晌说,这是和尚命,杨秀才不以为然,娶妻多生就是,秀才夫人命中是只有女儿,最后是秀才担不住四个,就只有两个能给他养老送终,或者还应该加上那春申君一家吧。

        人如草芥,故事再曲折离奇,几辈子后就再没人记得,国仇家恨,悲欢情仇,年代更迭,再见面又一笑泯恩仇。嗯!不泯也得泯,国家意志又岂会在意草芥之痒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25-8-9 12:49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7 10:22
这个中篇小说我真没读过,书里的生活也并不是很熟悉。可还是很感动,还是真实吧,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 ...

生活要高于故事,人生不是对每个人都友好,有时是很残忍的,没人记录这些,就以为生活就像被淡化过几倍故事那样简单和美好。感谢母亲留给我这么多好故事,只是我水平不到,只能记录到这地步。
很久以前,母亲说低标准时,姥娘三天三夜不睡觉,推了一三缸小米,然后烙了煎饼,放在果园窝棚里泡水吃,我不是很懂,后来看泌水大哥的文章才知道,粮食都充了公,谁家晚上烟囱冒烟都是犯忌的,百姓苦啊!当官的在哪朝哪代都享福。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25-8-7 10:22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中篇小说我真没读过,书里的生活也并不是很熟悉。可还是很感动,还是真实吧,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农村生活的艰辛是自己不曾经历过的,还有里面的人情冷暖,好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25-8-6 16:19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2 19:00
村里有的人家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小孩子的叫声都没了劲头,家境好的这时早就收拾了些东西,投亲挂 ...



现在山东经济发展了,很多当年闯关东的人都回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25-8-6 14: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5-8-8 13:20 编辑

        寡妇到家时,抚摸着门上的锁头伤感再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站到家乡的土地,还能住回到以前的老房子,锁头已经锈迹斑斑,拧了好几下才打开房门,屋子里几乎没怎么变化,灰尘满满,看来亲戚们也并不总过来打理,两个孩子却有些生分,东北黑土地生活的五六年,早已经习惯了火炕大锅的热情,对家乡原来那些温暖的记忆如今只是剩下了陌生,眼前的这破败有些脱离了对家的认知。寡妇重新又找了亲族,亲族们便问寡妇将来有什么打算,其实,看寡妇的装束,亲族们大致也猜到了。本地规矩,女孩一个装束,刚结婚一个装束,妇女一个装束,老妈妈时一个装束,从梳着的头型就能看得出来,寡妇穿着朴素,家织土布,头发挽在一起别在后边,针钗横插,完全是一个小老太太形象,亲族归还了土地,又帮忙垒好院子,修葺了房子。这是重视宗族的地方,祖宗保佑,宗族才强大,眼见得两个好后生,又见过世面,日后说不定有着很大的出息,起码杨家人丁兴旺,外姓人是不敢随便欺负。

       大儿子如今十三四的年纪,在东北的这几年,吃的饱,睡得足,关键是得到了后娘的疼爱,身体粗壮孔武,家境好的这年纪已经订了亲事,大儿子并不着急这些,只说自己是老大,先要负起养家的责任,弟弟还小,过几年再说,又过几年大儿子还是放不下对东北黑土地的诱惑,觉着那里的大山才是自己发展的地方,经人介绍到辽宁彰武伐树挣钱,挣得钱多数又都打给了寡妇娘,让娘攒着给弟弟娶媳妇,过了几年有当地的人家觉着这孩子踏实肯干,懂感恩孝顺母亲,这仁义的孩子难得,遂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孩子还是年年往家寄钱。

       弟弟戏称母亲偏心,对哥哥比对他这个亲生的都好,这老妈妈开始数落儿子,要不是你哥哥给人放牛供咱娘俩吃饭,咱俩早饿死了,这些年你吃的穿的你少用你哥哥钱了?给你花钱娶媳妇靠我能攒几个钱?不都是你哥哥年年往家邮钱?做人得讲良心,你哥哥是不是比你做的强?

       杨秀才回了家,过着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家里一块不小的地,并不愁吃喝,还是养花,品茶,读书,闲情雅致的梳理着人生。三女儿留在了东北,四妮子跟着回到了山东,这女儿一直是杨秀才的骄傲,前三个姑娘都随她们的娘,长得有些矮小,只会干活,没半点文采,只这四姑娘长得随他,个子高挑出众,读书又好。教私塾时,他拿着戒尺又打手板又抽屁股,那许多顽童还狗屁不是,若不是为了有点学费能帮着养家,早撵回家了,只这四妮子也不看她如何用功,字写的好,书背的快,写的文理又通顺,这要是个男孩再前朝肯定能挠腾个秀才举人当当,肯定比他这个假秀才强,所以自小便特别宠爱这四妮子。

       四妮子也是恃宠而骄,大妮子出嫁时,家里陪送嫁妆做新衣服,四妮子说我也得要一套,杨秀才家境不是十分的差,又十分受宠,那就来一套;二妮子出嫁,她又要了一套;三妮子出嫁时,循了旧制也给做了一套,如今到了年纪,自然更得多陪送。

       杨秀才这个亲家姓栗,也算是比较大的庄户,家境殷实,这样妮子嫁过去才不受屈,那后生看着也怪好的,人长得排场,干活也行,也读过私塾,估计跟妮子也能说到一起,那名字起得都好,栗春申,春申君春秋四公子之一,这肯定差不了。


        婚期定在正月,四妮子病在头年冬月,刚开始只是以为只是偶有小疾,不曾想越病越重,再找些大夫诊治已终究回天乏力,四妮子病逝在婚月上。杨秀才斟酌许久,叹口气说,这孩子也不能埋进祖坟啊!

       没成家的孩子属于夭寿,进祖坟会不吉利,单独埋在荒山野岭又不舍得,一个女孩子孤孤零零在另一个世界会受欺负,杨秀才便老着脸皮去栗家求帮。栗家也有不同意见,没过门还不属于自家人,怎么能有这荒谬的要求,这杨秀才也算是读书人,怎么能做出这荒诞的想法?到底还是春申君明事理,既然三媒六聘订在我栗家,也算是我栗家之人,无非就是我将来坟前多一坟茔,就三尺之地有和不舍?

       棺材抬进栗家,栗家请人风风光光大办,以发妻之礼操办,灾荒之年,许多挨饿之人也到门口求了一顿饱饭。这事之后,春申之名远播,有人就图这栗家仁义,与栗家结了亲。婚后,夫妻和美,家运昌隆,生活比以前更为红火,春申君又生了多个儿女,且个个都有了出息,年节到祖坟拜祭,都去四妮子坟前焚香送钱。

       春申君也经常到杨秀才家做客,感谢岳父大人,自从四妮子进门,日子一天比一天都好,有她地下的荫泽,儿女们进学也都优秀,其中一个在几所学校中还作报告时,春申君也来报喜,杨秀才只是感叹,四妮子命短福薄无福消受,又深为自己为女儿做的这点努力还没白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25-8-3 18:14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8-3 17:59
感觉我总是松松散散在读你的字,唉,自我检讨一下状态。。。。等我哪天集中注意力,再慢慢翻阅一遍。。。 ...

好好修养吧,保养好发个照片上来,让我们好好看看,老师月半没?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25-8-3 18:12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8-3 17:59
感觉我总是松松散散在读你的字,唉,自我检讨一下状态。。。。等我哪天集中注意力,再慢慢翻阅一遍。。。 ...

这篇还是在豆豆老师的鞭策下写成的,知道中篇至少六万字以上。
以前看飞狐外传,又看雪山飞狐,我这也属于个外传吧
老妈总不让采访,高兴时给讲一段,就又成了这两段。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25-8-3 18:07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8-3 17:57
笑得我不要不要的。。。

那么多大学问家这点事都看不穿,还论啊!辩啊!总找理由解释时,这国家已经糟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