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史帮闲】聊聊“俑”
思归兄讲秦汉,发了一些秦汉时的俑的照片,我们就聊聊俑。
始皇帝以大量的兵马俑来陪葬,看似奢靡,我猜想在当时这恐怕是一大进步。如果始皇要求用人殉呢?大家也不可能说什么。
我想起码在春秋战国前,王的死都是用人殉的。王的妻、妾、佣、车、马、狗,都同王一起埋,死了用的和活着时一样。那么新王是老王的儿子,新王他母亲埋不埋呢?自愿,愿跟着去就去,不愿去就找理由,堂皇的理由是“有子尚幼”,不爱死的妾,就变成了新王的妾,后妈都变媳妇了,没啥不可思议,都这样。
一是太过残忍,二是浪费资源,所以就发明了俑,一切都可用俑来代替,秦始皇比较讲文明,他在地下的人马刀枪基本都用陶俑了,有没有人殉呢?还不清楚,他的墓还没挖完嘛。
秦的人俑和真人大小无异,汉俑就小了,要节约成本。
汉朝不止用陶俑,还有木俑,大体都以流水线加工零部件的形式加工胳膊腿儿,再到总装车间总装出货;汉朝人想明白了——其实王最需要的不是兵马、而是佣人和歌舞伎,所以汉葬就有大量的这类俑;秦爱打仗,秦俑表情多严肃,汉代承平祥和,所以汉俑都笑嘻嘻的。 汉代尚厚葬,视死如视生,一切的吃穿用度都得有,但毕竟不能把自己家的东西都埋进去,那活着的人还怎么生活?所以汉代肯定有一个庞大的冥器系统,全是给死人订作的东西,所以你看汉代的墓葬,有房有车锅碗瓢盆齐全,但都是冥器。
唐代又先进了,出了唐三彩,这种介乎陶和瓷之间的东西很适合做冥器,大家熟悉的唐三彩是马,但其实唐三彩的俑也有很多,与秦汉相比,这俑又耐久,颜色又艳丽,很能满足死人和活人的心理需求。
人们越来越发现,费了好大的劲,弄了好多俑,都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太可惜了。宋以后,就把俑挪到地面上来,就是石相生。
李世民把马浮雕在坟前、武则天弄一些外国人石像站在坟前,这都是开始。后来就规定了,站在坟前的有四个人,二个文臣,二个武将,这是标配的石相生。我们能看得到的这种石相生,以明代的为多。
清朝在入关前是以渔猎采集为主的,他觉得光有两奴才站在坟前不合适,不足以果腹,所以坟前就站了一排诸如狮啊、马啊、象啊、骆驼啊等等,也算是吃喝用度都齐了。
这就是俑的历史。
我说得对不对啊?反正我就瞎琢磨的,我总觉得有才没处用,就整没用的,谁让我上辈子是裁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