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也许是巧合,从那天去过杨波的寝室之后,我开始不断地听到有关她的传闻。
杨波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就是上一个跟她对唱的那个男生,体育系的,比她大一届,这在南院是公开的事情。两个人出双入对,如胶似漆。
(“上一个跟她对唱的那个男生”前文没有交代,这里突然冒出这一句,显得很突兀,读者很费解。写小说,前面的铺垫很重要。)
——我怀疑你也有“啥啥海默症”的趋势,去看看病吧。“ 刘老师坐下来,很严肃地对我说,杨波的二重唱是我们师大文艺队的保留节目,上一个跟她对唱的男生毕业走了,既然她选中了你,你要好好向杨波学习。转头对杨波说:你们准备几个曲目,新年要参加师大的联欢会,还有一系列的演出活动,你要拿几首好歌出来。”
在那个年代的校园里,谈恋爱是很前卫、很另类的一件事,几乎相当于绯闻。
不止绯闻,简直是丑闻。
不知什么原因,在那个男生即将毕业的时候,两个人突然分手了。
他们的分手似乎比他们恋爱更让师大南院的学生们兴奋。各种传闻和议论更加沸沸扬扬。分手的原因,有的说是杨波父母强烈反对,还有的说是学校给男生施压,不跟分手就不给毕业证不给分配。还有,从杨波红杏出墙,到那个男生始乱终弃,只要你能想到的版本,都有。
但这些都只是传闻,到底为什么,不得而知。
有一个事实是:上个学期,我入学之前的那个学期,杨波跟男友分手后,有两个月没有来上学。接着就放暑假了。
(“两个月没有来上学”这一句太夸张了。一学期才几个月?两个月不上学,又不是身体生病的原因实在上不了学,当大学是菜市场?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学籍管理何在?八十年代的大学管理是很严格的,作者这种夸张的描写,严重脱离实际情况。)
一个学期是四个半月。你没上过大学,总上过小学吧?病休,很正常。
直到我们入学的这个学期,杨波才若无其事的回来上学,据说人瘦了许多。
(“若无其事”一词用在这里明显欠妥。)
何以见得?
看来,不管分手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恋爱和分手,似乎很惨烈。
另一个传闻是,新学期一开始,好多外语系和体育系的男生都在追求刚刚失恋的杨波,但杨波似乎心如死灰,一概置之不理。
(既然杨波已经心如死灰,为何对“我”动心,在寝室里勾勾搭搭?充满挑逗性的诱惑“我”?)
——因为哥太帅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来往那么引人注目的原因。
还有一个传闻,说杨波的父亲是市教委的领导,所以她才敢那么张扬,南院唯一一个穿牛仔裤的学生。
奇装异服,是学校明令禁止的。但学校不敢管她。或者是管了她也不听,而学校也拿她没办法。
总之,杨波其人其事,在师大南院近乎传奇。
还有一个巧合,从去了她的寝室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她没再找我练歌。
眼看着新年不远了。而杨波似乎忘了练歌的事。偶尔在食堂,或者操场上踢球的时候,不经意的看到她,她也并不看我,远远的走过。
(“她也并不看我”,这就对了,“我”没什么优点,连牛仔裤都没见过,只是山沟沟里出来的土包子。 只是前面在寝室里发生的耳鬓厮磨的亲密故事如何解释得通?)
这就不是“文学批评”了。哥是城里人好伐?
这段写的是杨波对我的忽冷忽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