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酱油哥在杂谈发了个帖子,十二个好习惯之自我鉴定。
然后大家纷纷同题。
多数人在“心地善良”这道题上,有自己独到见解和感慨。
我的感慨是,本来觉得自己挺善良,可是我发现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善良,所以就算了。
很多年以前,看过王蒙的一篇文章,是王蒙在孔子学院给外国人讲中国穿透文化,他说,中国人的“善”有一定的虚伪性。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有点虚伪。
还有“宽容”,子曰:其恕乎?儒家思想只在乎“善恶”,却不计真伪。
最近遇到一些人,一些事,对此又有些感慨。
比如我不喜欢某人,但出于宽容,强装笑脸去接纳,但最后还是不能容忍他。
宽容是个伪命题。
宽容比善良更难伪装,能容则容,不能容就算了。没必要,也不可能为了“宽容”而宽容。
胸怀如器,有多大就是多大,能装多少便是多少,硬要从“道德”角度去“扩容”,要么浮肿,要么撑爆。
所以,人没有必要逼着自己去充善良,装宽容。
事实证明,伪装的善良和宽容,都毫无意义,还很累。
比如捐赠,你本不愿意捐赠,为了装善良慕虚荣,捐了,捐完了又难受,心疼。
不如就诚实面对自己,不舍得就不捐。又没人逼你。
与人交往,自来不喜欢的人,一开始就应该远离,不要勉强自己。
比如某个圈子,里面有我不喜欢的人,有能力清除就清除,没有能力清除,我可以退出。
别跟我讲什么大道理,我有选择自己跟什么人交往的权利。
老了才悟到这些。
不要虚名,活出真我。余生很贵,少扯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