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积石冢的通神老人
那些艰难跋涉在燕山之中的牛河梁人,毫无疑问来自辽河之畔。他们是谁?叫什么名字?他们后来的命运是什么?难道他们的光荣,没有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留下丝毫的痕迹么?这个无比刚毅智慧的族群,难道也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无声无息。
让我们重回牛河梁,回到他们的起源之地,重温一下那曾经无比熟悉的气息吧。
这是安葬于牛河梁遗址五号地区中央大墓的一位老人,一切都显示了这位老人生前的不同寻常。在整个牛河梁积石冢群中,能有如此墓葬规格的,仅此一人,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掘的同时期墓葬中,也仅此一例。
这座大墓有大型土圹,墓口长3.8米,宽3.1米,深2.25米,墓穴大部分已凿入风化基岩,墓壁起台阶,南北两侧起三层台阶,东西两侧起两层台阶。有大型石棺,以长条形石板平砌,每边约6-7层,前后挡板并以整块石板立砌,棺内壁长1.98米,宽0.55米,无底板,有顶盖,为大块石板叠搭而成,盖板以上有封石。
墓中单人仰身直肢葬,为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玉器7件,勾云形玉佩置于墓主人右胸部,为竖直,背面朝上,下压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镯,头部两侧各置一大型玉璧,两手各握一玉龟。
这是真正的死而龙臧,只有通神之人才能享受的无上尊荣。
《越绝书》记载:风胡子对越王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
另外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多次提到黄帝族是一个崇玉的族群,古黄帝族认为玉能通神。5千年前,尽管在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中都发现过小型玉器,但如此大规模成体系的使用玉作为通神礼器,只有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体系中,总共出土了大约2百多件珍贵玉器,而在牛河梁遗址就有1百多件,如此崇玉的牛河梁人,难道和黄帝族以玉为神的礼制仅仅是巧合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