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道家的叫法。道家设三元节,上元赐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中元节便是地官节,此一日道士建醮祈祷,赦亡灵罪愆,超度亡魂。
这是本土一种入世的宗教节日,三元盛会自汉代始就传承有序,且很兴盛。看起来三元节、上巳节,都是比较古老的节日,古人极重视的节日。
但,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却比道教的三元盛会发轫要早,敬祖祭祀早就成为习俗,偏偏这一日也很郑重,成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儒家情怀的人,却不肯叫中元节,他们就叫七月半。
记得张岱的《陶庵梦忆》里有篇字《西湖七月半》,将七月半的西湖夜晚的楼船箫鼓峨冠盛筵,声光相乱的景象描述得令人心往神驰。分明的七月半,在他笔下大有中秋的境地,赏月、欢筵,闹了个熙熙攘攘。张岱雅人深致,众人皆醉他独醒,众人闹哄哄赏月,他偏要断桥石磴始凉时,唤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才来赏如镜新磨的圆月,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这样的情怀显然是儒家的,所以人家用了个《西湖七月半》,不想,一下子成了名篇。
文人的儒家情怀,题目自然也本色出位,非佛非道,就叫个七月半,可见古人的严谨。
更有意思的是,魏晋时佛教兴盛起来,也选这一日为盂兰盆会。目连救母的故事,无意间融合了儒家的孝道,祖先的崇拜。同时,也是以超度亡灵灭罪消愆为形式,又暗合了道家的赦罪超度的法门。
难得的三教合一。
可想而知,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其纽带作用,这一日便可得见。
这天一早全家去公墓为父亲祭奠,五点多我们到了地方,有不少先于我们的人。心下暗道,甭管贤良愚蠢,这一日都得一个念想,都得一个情怀。都有祖宗,都希望祖宗在那个世界离苦得乐。你脱了儒家了吗?没有。你脱了道家了吗?没有。我们的烙印就这般深深地刻在这些节日里,谁叫我们同宗同源呢?
越是熙熙攘攘,越是忙忙碌碌,越是人来人往,这些烟火味儿,足够人们去认同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
有意思的是,父亲墓碑前一排水葱,茂密茁壮。入葬时撒了些葱籽生菜籽,父亲去世三年整,第一年一整年也没见一棵葱,这两年居然整整齐齐冒出来。
奇哉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