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顿物理出现前,唯物论思想还没有那么深入人心。因为科学讲证据,哲学讲逻辑,不能光凭主观瞎BB。牛顿的伟大发现,证明宇宙万物的运行逻辑确实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公式描述,同时也在实际观测中得到印证,这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于物质(物理)和理性的崇拜,从而使科学主义和唯物论思想席卷欧洲。正当人们对物质和物理极端迷信的时候,一些哲学家开始反击。其中主要人物有洛克、贝克莱、休谟,英国经验主义三大代表。
洛克的观点:大脑是一个白板,外界物质通过不断在这个白板上“书写”,留下了痕迹,人们由此获取经验。而所谓的知识,不过是人们把这些留在白板上的痕迹主观地拼接起来而已。因此,拼接之后的东西是人造物,而非真理(其实关于灵魂的认知也需要主观拼接,花花懂了吗?)。
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创始人)则更进一步,他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人们永远无法证明物质的存在,因为我们对物质的唯一认知方式就是感知。物质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系列的感觉集合,而感觉和实物完全是两回事儿。
休谟的思想属于不可知论,最著名的观点是对因果论的反驳。他认为,所谓因果关系不过是两个不同事物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不断反复重现而已,并不能证明二者有什么深刻的联系。因此,通过观察一件事情反复出现,从而归纳出一个确切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休谟的质疑动摇了科学的基础,因为科学是建立在因果规律的演绎和归纳上(俺感觉休谟这个说法有问题)。
哲学的唯心、唯物之争,并不是简单的争论谁第一性谁第二性(相当于先有鸡或先有蛋),而是要论证心与物的关系。唯物主义的软肋在于:物质的存在只是感觉的产物,而感觉属于精神现象。因此,物质的所谓存在只是被心灵确认的结果。唯心主义的问题在于:人们所说的精神终归需要有个载体,而载体难道不是物质吗?如果没有可感物质,那感觉经验又是从何而来?
唯心、唯物就这样在世界上被最聪明的大脑争论了上千年,而且似乎各方都有道理,可在佛陀看来,其实都是偏见。原因就是“心物不二”(心物一元;不二法门)。现代科学已经可以证明“质能不二”,即物质与能量是一码事。量子力学的出现或能证明心物不二,至少可以在人们认知上不再把主、客观截然分开,这相当于在意识境界上又进了一步。
上面说的这三位还没有提到客观唯心主义,但俺个人认为客观唯心的观点其实更接近宗教思想:客观唯心认为,在物质世界包括人类出现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绝对精神本体),它是世界的本源。由这个绝对精神生成了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