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关天茶舍 波伏瓦的三大错谬
查看: 17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波伏瓦的三大错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10 07:5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一直都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向难从俗,不读十年内的新书。读新书如著新衣,人前光鲜,身上缺些亲切,心中欠些旧念。虽久闻波伏瓦,却不曾动念读其书,又一直纳闷儿为什么有时又名切格瓦,而且头像忽女忽男。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发,引起网议纷纭,我顺藤摸瓜,摸到彼娃。《第二性》竟是当今世上人可随心自定义上百种性别的源头,原来我见波伏瓦忽女忽男便也不算离谱跑调。

《第二性》书很厚,译笔很粗,辞气很滞,很难读得痛快。好高骛远之性此时又偏偏化成钻牛角尖之势,非顶牛不行,非顶南墙不顶事。于是按照目录跳读,大体上每章读三之一,晦难处多读,简明时少读,合上书合上眼想,想不通时再跳读。如是草草,于《第二性》算是略知一二:原来波伏瓦是法国女学者,而切格瓦古巴男将军。读一而知二,善读若此。

此书最大的好处是博。黑格尔,马克思,萨特,弗洛伊德,福楼拜,文人百家,波伏娃皆能博取其长,波伏娃可名博伏娃。

最大的弊病有二:一是浅;一是错。浅,是因为缺乏历史感:这可能不是波伏娃的浅,而是欧洲文化缺失中国历史的厚度,她无法写出“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沧桑。错,分不清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最基本的逻辑,逻辑基础上错,层层论证便立不住,行不远,一做就贻害。缺历史的质,欠逻辑之直,故全书多浮夸:以虚构文学为心证,以形而上学作实证,虽证而不信。

波伏娃的书太博,浅人如我者不宜读,读之易躁。躁则悔。匆匆写出二千字的读后感,辞不达意,意不属事,自知读书未通其义,作文难畅其情。



《第二性》一书,核心概念是先分别給“男人”和“女人”作定义:“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与主使人(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陪从人(the Inessential)。他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配对(the Other)。”

中国历史上有“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传统,女人身处“丈夫,父母,公婆,兄弟,姊妹”的广泛人伦之中。《论自由》的作者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与其妻子Harriet Taylor Mill合著《妇女的屈从地位》,很早已从性别上谈及男女,曰“性别从属是错误且阻碍人类进步”,曰“应以完全平等原则取代”,男人与女人本来属于某种社会关系,必然处在某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之中,“性别从属”却也开始有迹象简化为纯粹的自然属性。及至波伏瓦著书,将男性和女性作二元对立化作the Absolute-the Other(绝对-配对),直指两性对立,尽数忽略二者之间的依存性,这种斗争模式算是首创。



波伏娃在哲学-文化上建构出男女等级关系,形式上源自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奴隶因承认主人的主体性而自我客体化,女性亦通过接受男性定义的“女人本质”成为“配对”。男性自居为“绝对主体”,剥夺女性的主体性,将女性替角化,使其处于从属关系中。

波伏瓦生搬硬套the Absolute-the Other(绝对—>配对)模式,却误读黑格尔,将其动态的辩证法僵化为静态的形式逻辑:

黑格尔主奴辩证法里“自我意识最初即是单纯的自我同一,现在则分裂为二”,“自我意识在对方中看见自身”。自我意识分裂为主意识和奴意识,但是二者互相“在对方中看见自身”,相杀相亲,而且主奴地位在辩证地发展变化,并且主奴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奴隶将在劳动中意识到:主人的本质恰是奴隶赋予的。”

波伏瓦理论中,主奴辩证法从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外化到存在主义的主体间性,各自的性质是僵化不变的:女性是“永恒女性”,永处从属地位:“女人通过做家事,打扮,爱情或宗教,将自己异化成‘物’以逃避责任,她假装成为男人期待的‘永恒女性’(eternal feminine)”,不像黑格尔主奴关系一直在辩证发展,波伏瓦理论里的自在的“永恒女性” 不能克服并接纳the Absolute,永远处于the Other,只能一直秉持对抗姿态,而不明合作与依存之道;《第二性》第二卷里论家务劳动说“家务劳动是重复性内在劳动,无法创造超越性价值。”内在性(immanence)和超越性(transcendence)也是泾渭截然分明,不见相反相成地双向互动,只见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相反相对,不见女性意识在劳动中积极改造和接纳男性意识,二者不能在对立中走上合作,不能从相争走入相依,不能从相反走进相成,女性便不会在实践中长成完整的人,不是自性具足的人便难成自立,难称自强。

黑格尔主奴关系是辩证法,波伏瓦the Absolute-the Other模式是机械论。以此指导实践必导致男女对立:“对男性的仇恨使某些女性否认一切男性认同的价值观,反对所有她们称之为‘男性模式’的东西。”这世上没有什么品质,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是纯属女性或纯归男性,若必执著于存在某种男性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改变不能逾越,那等于承认女人作为女人是天生的女人,等于放弃女性的自我革新。若女性坚持反对一切所谓“男性模式”的事物,波伏瓦女权理论基石便遭颠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若女人是后天塑造的,则塑造女人的环境必可改变。

波伏瓦理论只能首先抛却机械论地二元对立,才能自洽而圆满,才能真诚地承认女性是社会塑造的。“女性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女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自我实现,需要女性从自己做起,一步一步地自我革新,直面男性意识,接受男性意识,将男性意识转化进女性意识的有机体,形成比男性意识更高更全更强的新意识。在二元对立中反复对抗无助于这种自新,也不可能实现自立。



引几段书中的话,攸关婚姻和家庭:

“结婚,是社会传统赋予女人的命运。女人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得到供养并证明其生存的正当性。”

“婚姻的悲剧性不但无法保障对女人承诺的幸福,而且进一步摧残她,使她注定周而复始地单调地生活。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只是丈夫的特权,她永远只能做些乏味的事。”  

“女人在家庭内部所干的活并不给予她自主:家务劳动不是直接有用于集体,它不面向未来,它不生产什么;她正是通过丈夫和孩子得到存在的理由,成为附属他们生活的一个二传手。”

波伏瓦认为,婚姻,家庭和家务成为“女性生活的监狱”,使女性失去主体性。且不说这种判断在理论上来源于二元对立的机械论,只说波伏瓦给出的“女性自由”和解放之道仍是机械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女性要开始存在主义觉醒,“拒绝成为客体,坚持作为主体存在”。具体的说,一要生育自主,“生育是女性解放的钥匙,前提是掌控其身体与生育权”;一要工作,“唯有工作才能保证女人的具体自由。只有成为生产者,主动者,她才能获得超越性,确认自己成为主体。”

如果说女人在男人眼中是附属性的“配对”,那么波伏瓦上述种种话语里只见女性的自我,男性虚化为“无我”乃至于“无”。女人讨论婚姻竟至于男人缺席,妻子议论家庭竟然丈夫离场。女性对自身的存在状态的判断只是自言自语,女性自由与解放的办法也不见男性参与对话与协商:理论上这不是“主体性”,不是“平等”,也不是“自由”,而是逃避自由,拒斥主体性;实践上这是对婚姻,家庭和家务的彻底误解和解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恩格斯提出:

“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同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一言以蔽之,“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地位完全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结果”,经济过程是可以独立计算的,也可以夫妻协商与对话。恩格斯首先明确“家务劳动”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这一基本事实,然后马克思资本论原理可以推出:

❶丈夫参与社会生产所得工资与妻子共享
❷妻子提高家务劳动效率,减少丈夫家务劳动时间,便会促使丈夫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提高工资
❸丈夫提高社会生产和工作效率,妻子提供高家务劳动效率,夫妻利用省出的时间开个小店挣更多钱

波伏瓦不懂社会分工的效率与效用,错误地以Absolute-the Other男女对立意识形态解释和解决婚姻和家庭矛盾,表面上是一种存在主义觉醒,实际上完全昧于家庭分工和合作。且听恩格斯算经济账:

“家庭经济共同体中,妻子的家务劳动使丈夫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市场生产,两者共同构成家庭总效用。”

再听黑格尔讲辩证法,如何在头脑里把握全景:“在陶冶事物时,奴隶意识到自身即自为存在的意识”;如何一步接一步地踏实足下的路:“主人看似胜利,实则依赖奴隶的劳动;男性看似主宰,实被女性用血脉和教育驯化”。波伏瓦的理论恰恰相反:在实践上试图一劳永逸地俘虏男性占领男性意识形态高地,在认识上只知断见,边见,短见与浅见。这种理论及其指导的实践,只能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处都应该归自己,错误都是别人的,以他人的错误获取自己的利益。波伏瓦理论的不通,将致许多人成长之路的迂曲。



所以,若波伏娃真正理解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那么她主张的生育选择也完全可以选择多生多育。多生,多育,然后借助母亲的职责教育自己生养的女儿学习父兄的长处,克服其弱点,使男性意识融合为女性意识的一部分,长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然这也是可合理选择的一条路,也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第二性》书里的生育观就不再是必然选择。若不能认识波伏瓦理论的片面性与机械论,誰也不能真正实现存在主义觉醒。蒙昧之中的言行,越坚持越立不住,越行不通。

然而波伏瓦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这条路,而是更偏向选择工作代替生育,甚至不婚,不育,堕胎,同性恋,以此解构家庭的本质主义。问题在于,不婚,不育,逃避婚姻,解构家庭,甚至自定义上百种性别,也仍然只能生活于男男女女共同创造的种种文化和历史的轮回之中。

波伏娃的理论注定不能指导实践,不能实现自我,因为《第二性》在基本逻辑上是不通的,不懂最基本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男性作为绝对者”(M)使“女性沦为第二性与配对”(W),即充分条件M → W 。因为女性性别的文化构建从小到大主要来自母亲和祖母,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表明或暗示:对于女儿,祖母,母亲和父亲都是构建第二性的绝对者,所以有¬M → ¬W),M 仅是W的必要条件

或者说,W = f(S,E,C,M)。女性性别是制度系统(S)、经济结构(E)、文化符号(C) 与男性主体(M)的函数,而以男性为女性的绝对主使人或以女性是男性的配对陪从人(M)是简化失当与归因错误。

《第二性》序言:“本书的宗旨是:在历史视野中阐明女人如何被建构为配对,以及她们可能的出路。”由于理不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基本逻辑,波伏瓦这种愿望只能落空。



提摩太前书2:11-13:“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的顺服。 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波伏瓦对此深有感触,写道:

“女人总是通过男人的眼睛看自己,她被迫接受男性创造的关于她的神话。”

波伏瓦将自身耳濡目染的神话著书,推销于世上,世上人当知,纵然美其名曰是什么女权主义圣经,也仅仅是地域性的神话体系,不可能普适,也不可能治百病,读其书,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性》的理论力量在于其意识形态的高蹈与文学激情的感染,所缺所欠者,家庭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分析与概括也。经济力量与社会关系可扬人性,可抑人性,可异化人性,可奴化人性,女人和男人沉浮于经济浪潮与社会关系中,常有对立和矛盾,但无需对抗,更无需拒斥合作。中国妇女也追求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在社会关系中互动,在经济活动里发展,女性会渐渐发现更有利于自我实现的道路与生态。

一句话顶波伏瓦万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9
发表于 2025-8-10 16:57 |只看该作者
薄荷味 发表于 2025-8-10 16:10
厚书读薄了,就收获颇丰。




如果早几年更看不懂,现在某些现象太多,书与现实一对照,事理无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10 16:56 |只看该作者




与娜拉的出走还不一样。

波伏瓦的理论,在实践上可以导致上百种性别,可以推理出同性恋等等。

然而她的理论连基本逻辑都不过关。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10 16:52 |只看该作者
娜拉的出走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10 16:10 |只看该作者
厚书读薄了,就收获颇丰。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10 16:09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容量大,要好好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10 08:46 |只看该作者
有期啊 发表于 2025-8-10 08:20
不管我苟不苟同,这篇都写的有理有据




实际上,单分不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这一条,就使其理论失去基础

武大杨同学的硕士毕业论文,根本错误也是分不清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以错误地引用一个函数。

她引用的函数,当然不支持她搜集的资料,于是她改数据,改函数公式,硬凑自己想要的结论。

一个笑话。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10 08:20 |只看该作者
不管我苟不苟同,这篇都写的有理有据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5-8-10 07:54 |只看该作者



4000来字,不建议读。

我贴上来,好改错字,调句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