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词的上半阕,细腻描绘了主客相聚时的清雅欢愉。开篇三句,便以诗酒交融的清逸之旅勾勒出全篇的意境轮廓,展现出一种统摄全篇的非凡气势。“嫩寒催客棹”一句,巧妙地将游兴的萌发归因于宜人的天气,仿佛是那轻柔的寒意悄然催动了我的客舟,引领我踏上旅程。这种拟人化的笔触,不仅凸显了风和日丽的明媚景致,更赋予其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迷人魅力。“嫩寒”一词,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质,那个“嫩”字,更是巧妙地为那微凉的轻寒披上了一袭令人心生爱怜的色彩,堪称通感手法的又一典范之作。
“红叶”二句,笔锋一转,再次细腻勾勒景致。只见满山红叶如火,石间清泉潺潺,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漱石”一句,不仅生动描绘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致,更巧妙地透露出作者对山林的深深向往与归隐之志。卢祖皋在此巧妙运用典故,将那份抛却尘世、隐逸山林的心愿娓娓道来,令人动容。“多少心期”,实则表达的是何等的欢欣与快慰。
正当读者沉浸于词人妙笔所描绘的林泉清美意境之中时,作者却引领我们踏入了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天竺寺后的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杭州一道著名的风景线。然而,词中的描绘并未止步于景致的铺陈,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典故手法。作者借佛家轮回的传说,不仅贴合了杭州的实景,更与对方的僧人身份相得益彰,仿佛眼前的景致与两位诗僧,皆是前世所熟识,皆有着不解之缘。卢祖皋在此深切表达了他对这种山林清逸之致的向往与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一句中,“惹”字更是点睛之笔,将无情草木赋予了有情之态。作者如此运笔,不仅使文气跌宕起伏,富有变化,更唤起了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歇拍两句,笔锋一收,点出此次帝城之醉梦,远不及溪山间的云水徜徉来得自在。“不似”即“不如”之意,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作者那颗高洁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的境界。然而,现实的黑暗与龌龊,却迫使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与安宁。
下半阕则转而设想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文笔灵动,妙喻连连。作者以鸿鸟自喻,言其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唯有你们方能知晓它留下的痕迹,暗示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着,作者以错综之笔,从自己与诗僧两个角度展开叙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吴江鹭忆”,指的是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则暗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作者以此借指二僧。如此写法,既显清超脱俗,又彰显了词人高超的笔力与匠心。
“高峰”一句,妙在构思奇崛。高峰云起,本是寻常景象,然而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立刻变得奇崛不凡。作者将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河万物。“瘦吟”一句,则是写对诗僧的深深忆念,暗用李白《戏赠杜甫》中的“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之意。“瘦”字既形象地描绘了相思之苦,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诗僧的深切怀念。歇拍二句,自问自答,饶有趣味。作者问道:“何时再相聚会呢?”随即自答:“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既雅致又富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