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下了两场秋雨,天气总算凉爽了许多。早上下楼散步,看到小区东侧崖壁上的牵牛花越发热闹起来了。各种颜色的花朵,顶着夜来的雨珠兴奋地开满了短崖。牵牛花在乡村是一种很常见的野生花卉,但像这样织锦似地开满一面墙壁也算奇观了。
牵牛花有很多名称,诸如喇叭花、勤娘子、牵牛等等。称它为喇叭花很好理解,就是以花的形状来命名;勤娘子,是说它天还未明就早早地绽放,像极了一位勤劳持家的小媳妇。至于“牵牛”之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它在“七夕”前后开得最盛,让人们联想到了天上织女牵牛星。令一种说法就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了。
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他的《本草经集注》里有这样的记载:“此药始出于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陶弘景的记载太过简单,还是令读者未明所以。好在有好事者编撰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总算令人茅塞顿开。
说是古时候一位农家壮年男子得了一种怪病,他皮肤、眼睛黯黄,身体无力、人日渐消瘦,以致失去了劳动能力。家人不敢怠慢,四处为他寻医问药。谁知他服药后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最后人病的已不能行走,且腹部像孕妇一样渐渐隆起。
某日,家人又花重金请来一位名医。谁知这名医看了病人的状况后,脸色骤变。他说了句“在下才疏学浅,医不得此病,你们另请高明吧。”然后转身逃之夭夭。
原来,古代中医门里有句行话:“肺痨、气鼓、噎,神仙医不活。”所谓肺痨、气鼓、噎症,就是现代所说的肺结核、肝硬化腹水、食道癌。这位病人得的正是被当时人们称之为“气鼓”的肝腹水病。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疾病在古代是不治之症,明智的大夫因怕毁了自己的一世医名大都不敢接诊。
病人病情越来越重,大夫弃医,但家人并没有放弃他。他们多方打听,最终在外县找到了一位医德高尚的大夫。这位大夫问明症状后开了几剂中草药,让病人吃着试试。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没想到已是病入膏肓的人,吃了几剂药后病情大为好转。之后,大夫根据病情增减药方调理,两三个月后病人竟然奇迹般的完全康复。
家人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也是最值钱的一头耕牛牵去送给了大夫。
家人好奇地问大夫:“请问先生,您究竟用了什么仙药,把我们家濒死的病人救活了?”
大夫笑了笑,说:“也非什么珍稀药材,组方中的君药就是我们这里田间常见的一种野花的种子。”
“这花叫什么名字?”家人好奇地问。
其实这花本来无名,但大夫感觉如果回答此花无名有失身份,他忽然想起病人家属是牵牛来谢药的,于是,就随口答道:“牵牛花。”缘此,牵牛花之名流传至今。事实上,牵牛花的种子“黑丑、白丑”(药名中的‘丑’字,也是与天干丑牛有关),因其有泄水通便、治疗水肿的特殊功效,到今天仍然是中医常用药材。
牵牛花花期很长,同时它也是一种很自律的花卉。据我观察,在我乡春季无论怎样冷暖适宜、无论怎样雨水丰沛,自然界里的牵牛花都不会发芽。直到“半夏”时节的六月初,它才从容醒来,然后生根、发芽、展蔓。大约是在七月上寻吧,它那娇艳的花朵就会缀满竹篱短墙了。此后,天气越凉爽它开的越盛。
秋日的早晨,倘若你出门走走,在略显颓色的灌木、草丛里;在农家院落的篱笆、墙垣上;在原野的山坡、地堰上,最亮眼的是顶着露珠初开的牵牛花。一朵、两朵,湖蓝、葳紫、深红、绢白的花朵充满了你的视野,轻风拂过花丛,藤蔓摇曳生姿。此时你或许会在心底生出由衷地感叹:原来世界可以如此美好啊!
牵牛花不择肥瘠落地生根,适应性很强。是的,它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会因为环境恶劣就忘了散发芳香。
牵牛花艳而不俗且很耐寒,只要天不降霜它就会每天早上准时开放。在萧瑟的西风里,它是为数不多的能与枫叶、山菊相伴,点缀秋天的花卉。
晓思欢欣夜思愁,绕篱萦架太娇柔。 木犀未发芙蓉落,买断西风恣意秋。
牵牛花虽然出身草莽,但它却不自轻自贱,它开出的花朵雍容华贵、光彩照人。它的靓姿赏心悦目,它的种子能治疗顽疾;春季里甘于寂寞、不与百花争艳,深秋则不畏严寒依然绽花吐蕊。是一种很值得赞美的植物。
朋友,你那里有牵牛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