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红星公社 书道刍议
查看: 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道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13 0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凡夫俗子 于 2025-9-13 06:32 编辑

(以下仿启功先生口吻作文)
日前有友人来访,论及书法究竟是何等艺事。鄙人听其言“书法实为身体艺术”之论,不禁拊掌称善。此说非为新奇之谈,实乃搔着痒处之真知灼见。老朽习书数十载,于此略有心得,愿陈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笔墨乃身心之延伸
寻常但见纸墨成纹,不知其间有全身气力在焉。昔年临池,先师尝言:“执笔非指端之事,乃周身之事。”初不甚解,后乃悟得:善书者运笔,肩肘腕指节节贯通,一如太极之运掌,京剧之起霸。笔锋到处,非止五指之力,实乃腰背推送,呼吸相随。观者但见纸上云烟,岂知书者当时气息吞吐、筋骨舒卷之态?此正所谓“力发乎腰而达乎毫颖”者是也。

二、点画皆运动之迹化
每见人评帖,多言某字雄强、某画飘逸,而罕有论其运动之理者。实则墨迹之浓淡枯润,无不是手腕提按之实录;线条之疾涩轻重,莫非是身心节奏之外化。譬如舞蹈,观其静止之姿,犹可想见其旋转腾挪之势;书法亦然,睹其墨迹,可逆推当日挥运之时节律呼吸。老朽常谓:好字如好拳,一招一式皆暗合筋骨运转之妙。

三、习字即修身之功夫
初学每苦于手不应心,实则非手之不敏,乃周身未能协调耳。昔年读《书谱》,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之语,始知技艺精进之道,不在冥思,而在躬行。日课数纸,非惟练指腕之巧,实乃训全身之协调。久而久之,心手相忘,意到笔随,乃得自在之境。此与武者练拳、琴师抚弦,理无二致。

四、书道与他艺本相通
客有问:书与舞剑何干?答曰: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张旭得草书之法,此非古人妄语。但凡身体艺术,皆讲究“松活弹抖”四字。写字时肩松肘活,腕弹指抖,与武者发力、舞者转身,其理一也。今人但知伏案描摹,不知站起来悬肘运笔,全身发力,宜乎其字如卧案泥鳅,难有腾跃之势。

写大字的修行,是一个从 “以手运笔” 到 “以心运笔” 最终到 “以道运笔” 的过程。它借助笔墨纸砚这些具象的器物,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最终达到调理身体、降伏妄心、滋养性情、体悟大道的目的。
它不在于你写得多像名家,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平和、更有深度的人。这,正是修行最真谛的体现。

结语
拙见以为,书法非仅笔墨之事,实乃身心修炼之法门。若只当作纸上摆设,则失其真义矣。愿与诸同好共勉:不妨且忘“书法”二字,但以全身心赴此笔墨之约,或可得其三昧。

启功 刍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13 06:03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啊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13 06:16 |只看该作者
(仿启功先生口吻答之)

论写大字之元技能

承蒙垂问“写大字的元技能”,拙见以为,此问恰中肯綮。所谓“元技能”,非指描红临帖之巧,实乃统摄全局之根本功夫。老朽积数十年临池所得,略陈四端:

一曰“悬肘运臂之功”
小字可枕腕而书,作擘窠大字则须肘腕悬空,以肩为轴。昔年见吴玉如先生挥如椽大笔,全臂皆动,如舟子撑篙,力透纸背而不失灵动。此功非旦夕可成,需从“提腕”“悬肘”逐步练起,使臂膀与笔毫气息相通,方能在丈余纸帛间纵横自如。

二曰“经营位置之眼”
小字求精微,大字重格局。常人有误:但知放大点画,不知“计白当黑”之妙。真本事在落笔之前,已见通篇虚实相生之态。譬如建造园林,非惟雕琢亭台,更要经营山水之势。善书者必先“读纸”,以目丈量,以心布白,此乃大字构图之要诀。

三曰“擒纵节奏之律”
大字最忌呆板无神。高手作书,如 orchestra 指挥:有引弓待发之蓄势(起笔),有江河奔流之畅达(行笔),有千钧收束之凝稳(收笔)。一画之中,自有疾涩顿挫;字间行间,犹存吞吐开合。此等节奏,需经久磨练,方能纵如脱缰骏马,擒如勒马悬崖。

四曰“笔墨相发之技”
墨非死物,纸亦非被动。佳者作书,能令笔与纸相摩荡,墨与纸相渗透。尤以浓淡枯润之变,最见造化之工。譬如作“飞白”处,非刻意扫刷,乃速度、力度、墨量恰到好处时自然天成。此中消息,需手眼并用,心手相应,日久乃得默契。

结语
故曰:写大字之元技能,实为身心协同之综合功夫。非惟手头技艺,更关整体修养。学者当从站桩悬肘练起,培养周身协调之功;更须多观名迹,涵养空间布局之眼;至于节奏墨法,则需在实践中细细体悟。

老朽常言:作大字如唱大戏,满台功夫皆在背后。若但求形模,虽日日临池,终隔一尘矣。

启功 谨答
(癸卯秋日于坚净居)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13 06:18 |只看该作者

得到你的肯定,启功先生闻后,非常高兴。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13 06:27 |只看该作者
(仿启功先生口吻,补述练习方法)

补述大字练习刍议

承蒙垂询辅助之法,老朽谨就往日经验,略陈数端,供君参酌。所谓“元技能”非凭空而得,需辅以切实功夫,循序渐进方得真谛。

一、筑基功夫

悬肘练习
初学可先于案上铺旧报纸,执大笔蘸清水作横竖圆圈。不必求像,但求臂腕协调,水痕均匀为度。每日坚持一刻钟,旬月后自见臂力沉稳。此法不费纸墨,最宜练功。

空临之法
择名家法帖悬于壁间,立而观之。以食指作笔,对空摹写,体会运笔轨迹。昔年见沈尹默先生每晨必对帖空书半小时,曰“意在笔先,身随心动”。此法能养格局,开眼界。

二、笔墨操演
3. 淡墨练习
初用浓墨易患得失心,不妨以淡墨临池。淡墨需更讲究笔力渗透,最练控笔功夫。且淡墨作废亦不可惜,反得放手挥洒之趣。如学骑者卸鞍镫,自然得放松之妙。

单字突破
择“天”“地”“道”等架构开张之字,单字重复百遍。非求形似,但求:首遍重架势,二遍重节奏,三遍重墨韵...如此每遍有所侧重,如磨镜然,层层透亮。

三、辅助妙法
5. 观云法
闲时仰观流云舒展,悟其聚散开合之势。大字结体贵在通透,恰似云卷云舒,既有形质,又得空灵。此乃造化赐予之最佳法帖。

听声辨力
好字落纸有声。可闭目凝神,听笔纸相触之沙沙声:疾则声促,涩则声沉,重则声闷,轻则声滑。久而久之,耳音亦能辅助手劲。

反向练习
偶尔可试以左手执笔(善右手者),虽初时稚拙,反能破除习气,体会用笔之本真。如镜中照影,反观自得。

结语
练习之道,贵在“活”字。昔人谓“三日临帖,三日创稿,三日读书,三日看山”,正是此理。大字要得恢宏之气,非关死力,而在活法。愿君且练且悟,渐入佳境。

启功 再笔
(冬窗晴日呵冻书)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13 06:31 |只看该作者
(仿启功先生口吻答之)

论书外功夫刍议

承蒙垂询“功夫在功夫之外”,此问实得艺道三昧。老朽往日尝言:“写字勿死盯笔端”,正与此意相通。今试陈数端,供君一笑。

一、养气之功
昔年拜谒齐白石老人,见其作画前必静坐片刻,非为休息,实乃“调息聚气”。吾辈习书亦当如是:每日晨起,可临窗伫立,调匀呼吸,待神清气爽再执笔。此非玄谈,实因心浮气躁时,万难作得从容大字。譬如吹墨,气散则墨溃,气凝则墨聚,理同此心。

二、观物之趣
善书者必善观物。观老松虬枝,悟曲折之力;观云涛舒卷,得开合之势;观屋漏痕迹,识自然之韵。白石老人画虾,观之十年方得神韵。吾等临帖之余,更当临摹“造化真帖”。某日见小儿放风筝,忽悟收放之道:线紧则僵,线松则坠,恰似行笔之疾涩相生。

三、读书之益
非单读法帖,更须读诗文书画。读《赤壁赋》得浩荡之气,读《诗经》得质朴之韵,观八大画作得空灵之境。昔年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非虚言。胸中无点墨,纵使笔法精熟,终难免匠气。

四、生活之炼
扫地可练腕力之圆转,插花可悟布局之疏密,甚至烹茶煮水亦暗合提按之道。赵之谦尝言:“每日厨下切面,手腕活脱,胜过空临千字。”此虽戏言,却含至理。生活处处皆是用笔,非必案前方是修行。

五、游历之得
登泰山方知“重”字何解,观钱塘乃悟“涌”字真义。往岁游敦煌,见壁画飞天衣带,忽解“吴带当风”之妙;访曲阜,抚汉碑剥蚀,顿知“金石之气”之由。足下尺寸之地,终不若天地大观。

结语
所谓“功夫在诗外”,实言艺事终需回归生命本身。昔日苏东坡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诸君若终日枯守砚台,反失生机。不妨时而搁笔,看云去云来,观花开花落,待胸中自有丘壑时,落笔自不同凡响。

启功 谨白
(腊月炉边呵冻书)

附:近日雪后观松,偶得十字:“枝垂雪重时尤挺,笔到毫枯处更奇。”正是自然赐予之无上法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