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知音讲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一位妈妈布置给孩子一个任务——30分钟内抄写一篇作文,为了计时,设置了个定时器。结果孩子没认真抄,玩儿起了时间暂停术。这位妈妈很无奈:是揭穿他?还是假装不知道?
更有意思的是各位的回复。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其背后隐藏着家长的焦虑和教育的问题。这位妈妈的无奈,其实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既希望孩子守规矩、听话,又希望他们有主见、有创造力,但这两者常常是矛盾的。
这个孩子,确实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观察、能应变、有办法,堪称“潜力股中的潜力股”。但问题是,他把聪明用在了“躲避任务”上,这就有点歪门邪道了。孩子暂停了定时器,暂停的可能还有“规则感”和“责任感”。
面对这类行为,更重要的是去看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不是任务太无聊、太重复,孩子失去动力?还是孩子本能地想逃避压力,缺少自我管理能力?或者是他对规则没有敬畏感,认为“反正没人看得见”?理解这些,才能谈“教育”。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先别急,需要暂停自己的情绪键,既别“硬碰硬”,也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长可以问问孩子:“我发现定时器时间有点不对劲,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先听他怎么说,别急着贴懒惰不听话的标签。也可以适度点破他:“暂停定时器是个小聪明的方法,但不是用来逃避任务的办法。”让他明白,聪明要用在正道上。家长还需要明确这个行为的后果:“你现在要补回这段时间,今天的游戏时间也要相应缩短。”家长的规则不是用来吓唬孩子的,而是让孩子学会担当。
另一方面,小小“暂停键”,暴露的是教育该如何启动孩子积极性的问题。不少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中会很纠结:外在有要求,内心没动力;知道该做,却不想做;既然不想做,就想耍点小聪明。教育者在这个时候,不能只看“行为本身”,而要看到背后的问题:这只是孩子的问题吗?我看未必,这应该是给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式提的醒。
现代教育理念早已超越“听话”“成绩好”这些表层目标,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自身素质。比如说,自我管理能力:会管理时间、情绪和注意力。责任感与诚信:再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诚信和责任心,将来在社会中也难以担当重任。父母要让孩子理解“做对的事”比“做聪明的事”更重要。还有就是内驱力。很多孩子学得痛苦,是因为一切都是被“逼”的。内驱力来自兴趣、自主选择和对成就感的渴望,把“他律”转为“自律”才行。
家长都希望培养“有用之才”。与其盯着“抄没抄完”“有没有暂停定时器”,不如关注他有没有学会对规则负责?有没有建立起自我监督的意识?有没有机会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从来不是看他小时候多听话,而是看他能不能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愿意把事情做好。
教育得好从来不是强迫能解决的,每一次孩子的“捣蛋”行为,背后都是一次教育契机。如果家长只是惩罚或忽视,等于错过了塑造品格的好机会。有智慧的教育,都是在“暂停”中找到“启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