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暮雪 于 2012-2-28 13:52 编辑
这个春天
文/马成云
腊梅的未来是春光,桃花的过去叫艳史。
有个叫暮雪的朋友嘱我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说,不要太抒情,最好有故事。这样一个令人头痛的“命题作文”却让我突然想出这么一句话来,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至于,被这句话牵着鼻子往春天的深处走,会不会掀起内心的波澜,很难说。我知道,每个春天都会演绎许多故事,有的忧伤,有的喜悦,有的温馨,有的浪漫……但我不知道,在人生旅途中该驻足何方,才能给心灵找寻一个栖息的处所。
不肯交白卷的我,一直以业余的方式热爱着文学,由散文而及诗歌,由生活而及网络,一路走来,伴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艰辛与快乐。当然希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好在,这个春天我有备而来,有事要做。
我要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读一读雷平阳,读他的人,读他的书,指望在春深似海的多姿多彩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走下去。不让斑驳障眼,不让喧嚣分神,以一滴清泉的喉咙唱一支牧歌,养心、安神,足矣!
之前,在一些培训班、笔会、研讨会之类的场合,我见过雷平阳,聆听过他关于诗歌的心得,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交流,雾里看花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是功不可没的:对于诗歌,雷平阳点燃了我读与写的渴望,让诗歌创作起步时的我千方百计地想买一本雷平阳诗集并如愿以偿。从那时起,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雷平阳诗选》就引领着我快乐地走向诗歌的春天。
2011年1月,我调到昆明市文联工作,与雷平阳成为同事。不久,时任《滇池》杂志副主编的他调到云南省文联任《艺术云南》常务副主编去了,让我与他的近距离接触,再一次落空。人生,有诸多的错过!如果说,错过一个花季是一种心痛;那么,错过一个自己仰慕的人就是一种残忍。
所幸,这个“残忍”并非得寸进尺。春节前,我和雷平阳终于坐到同一张餐桌上侃侃而谈,交流的融洽变成了2012年春天的喜悦。雷平阳所呈现出来的每一个细节,触动了我的每一根神经。在这样的场合读一读雷平阳,印象更深刻:他说话语速很慢,但表述准确;语调不高,但很有力。他的眼睛不大,却能洞察幽微。他有优秀诗人的执着,但不偏执,甚至很随和。再有,他的照片比他本人帅气得多……
在我看来,许多优秀诗人、作家、艺术家都有这样一个共性:他们的“神”远远凌驾于他们的“形”之上并成为一种隐喻。代表身体的“形”终归是要灰飞烟灭的,而代表人格魅力、精神气质以及艺术成就的“神”,总是凝聚着一种力量,在超越中追求着永恒。惟其如此,才会焕发出一种光彩照人的表情来成就他们的帅或者她们的漂亮。实际上,这是对“神”的一种提炼。
就餐完毕,雷平阳送我三本他的个人专集:一本是《雷平阳诗选》,之前,我已在昆明南屏街新华书店购得并列入我珍藏的精品书目一读再读;另一本是《雷平阳散文选集》,不用说,肯定是他散文作品的精华荟萃;还有一本,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云南记》。雷平阳就是凭借2009年出版的这部诗集《云南记》登上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领奖台的。1966年秋,我们的优秀诗人雷平阳出生于云南昭通土城乡欧家营村,他在近三十年的写作历程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一言难尽;然而,他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雷平阳曾荣获过昆明市“茶花奖”金奖、云南省政府奖一等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华语文学大奖诗歌奖等奖项。如今,他已是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相信,雷平阳未来的路会更加宽广。
雷平阳送我的三本书,都用毛笔签名,其做事认真的态度可窥一斑。同时,也让我发现了他另一方面的艺术兴趣。在此之前,我不知道雷平阳喜爱书法,更不知道他在广州举办过个人书法作品展。而且,“雷平阳书法”几个字是由贾平凹题写的;再有,《艺术云南》的封底“艺术云南”四个字也是贾平凹题写的。可见,书法艺术已成为他们两人之间建立友谊的桥梁纽带。贾平凹的主打是小说,后来写散文;雷平阳的成就是诗歌,也写散文。散文和书法让两位大家找到了更多的共同点,看得出他们彼此惺惺惜惺惺。
雷平阳送我书的时候还送了我一个条幅:“天高云淡”。以职业书法家的眼光来苛求,或许找不到他临池学书的源头,但那种厚实凝重的笔法和古朴苍劲的气度,没有学识和功底作支撑是做不到的。尤其让我高兴的是,作为当代著名诗人的雷平阳,他选择了“天高云淡”四个字送给一个叫“马成云”的人,绝不是抛弃诗意的任意而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比任何一个春天更喧嚣,高远的境界才能涵养淡定的情怀,顺着这个思路往前走,可以找到个人修为的去处……谢谢雷平阳,让我的人生在春深似海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这个春天,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我把雷平阳自己送我的、其他人送我的和我自己在书店里购买的所有雷平阳的作品:《石城猜谜记》《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雷平阳诗选》《雷平阳散文选集》《云南记》……放在我的书桌上,垒成一座精神之塔,仰视之。并以虔诚的态度重新确认阅读的不可或缺。
雷平阳的散文,少了些铺陈,多了些含蓄。也许,这就是诗人散文与职业散文家作品的不同之处吧!雷平阳的诗歌把强烈的抒情藏于高超的叙事中,语言之质朴近乎口语,但他从不放弃对主题的深刻挖掘,他内心的纠结、焦虑、不安、苦闷、彷徨以及无处不在的悲悯,均来自于对现实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对于生的种种挣扎的描绘更是淋漓尽致,读过他的长诗《祭父帖》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因求生而忍受肉身与精神的双重卑贱是一种道不完的痛。
在私下里,我总是这样认为:读雷平阳的散文要读到最后一句话,读雷平阳的诗歌要读到最后一个词,听雷平阳的谈吐要听弦外之音,才会有所收获。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鞭策自己,这个春天,我决定:读雷平阳。尽管,用一个季节来完成阅读一个人及其作品的任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那又如何。原本,每一个春天都有开不完的花,长不完的草,唱不完的歌……
记得,云南著名评论家朱霄华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未读完的普鲁斯特》,他希望躲到金沙江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口气读完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七卷本《追忆逝水年华》。结果,因为种种原因只读了一半就搁浅到现在。朱霄华认为:读书有一种特定的时间、地点、心情、感觉,而且具有不可复制的属性,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永远没有一个人可以读完一部书,尽管这部书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被一个人无数次地读到。”
以这样的心得来对照自己现在的阅读行为,不难发现,用一个春天的时间来读完雷平阳是一种奢望,但我不会望而却步。灵魂的孤独,找不到物质的解药,可以寻求艺术的慰藉。云南连续三年大旱,春天特别干燥,这让我想起雷平阳的诗句:“从来没有/如此奢华过/洗一把脸/竟用了整条江的水。”并让我由此产生一个念想:“真想做一个诗人/像雷平阳那样/奢华一回/用整个春天的水/洗一把脸。”
倘若,果真能从雷平阳的诗意中找到这么一点宁馨,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想来,读多读少,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关键在于读与不读。
2012年2月16日草稿
2012年2月28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