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首词,信心满满。
望江南。
结果拉出豆包一评,把我的夸得几入古人圈。
我差点也信了。就让它照着来一首。
尼玛,知道四川变脸不?不,我瞬间秒黑,但不是一下子全黑,而是丝丝缕缕渐变。
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有点失落。是不是Ai真的可以取代人类的创造?这不由得我不反思,它每时每刻都在学习积累训练,而人力却有穷时。
比对二首词,我第一感觉就是,人家的才叫词,我的太硬,而宋词的精髓就是一个柔曲有度,毫无疑问这次完败。
有人说,写宋词要创新,这种认知对,但不尽然。因为宋词部分字词出来,无需解释,懂得自然懂。譬如~~~你们自己想。现代人写词先要学其韵,无韵不成词。恰如诗一样,无工不成诗。
我看了看,自己的写法一直有个问题,太实,太密,太硬,这些是亮点,是个人对生活提炼的思考,但既然选择词这个框架,就得尽可能向其顺畅靠拢,不能再以对仗格律的写法去谋字造篇。宋词真如宋画,讲究留白,积墨,渲染,点睛。实实虚虚,表情达意。不是记叙,不是教导,是提鲜提亮的铺设,勾勒。
不甘心,刚说完要好好写,就给我绝望的一棒子,能忍吗?铁定不能。于是重新起笔,数易其稿。其实,写一篇不难,毕竟字少词薄,但写出与写好天壤之别。
我就感觉这考词炼字的过程直如作画,真有画面感。但因为比试,总要不断否定自己,提高自己。总想写出不一样的名句。
结果,事实很沮丧,太平时代的起笔哪里比得过人家家国情怀的阔大,所以,小里小气就是豆包给我的回复,永远比不过宋人词作,特提一句仿作者中可以。一个仿字深深刺眼。
我有一刻准备放弃了,以后不写了,毕竟手工创造的,比不上Ai一秒钟出品,这伤害不大,侮辱极大。
可就算是输,也要比过这一局才算。我细细比较了二首词,我发现自己的词作有个根深蒂固的现代思维。没有代入古典时空,我们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情感外露,动不动喜欢眸红,宋人不这样,他们喜欢由景入情,我喜欢由情及景。一个内敛,一个外放。而宋词最大的美感源于含蓄,内敛。
由是,操刀重新开始,炼字炼句。作品出炉,还是觉得硬,句与句之间像戴着镣铐跳舞,不似秦观等人信手挥来的流畅。再看,还是掉入硬的框架,换个曲词,降低词中的直白,肯定,把空间适当留白。
这番下来,词作渐已成型,看似也有与Ai一拼之力。不过,这不是我的追求。无非在数量,速度上打败它,我必须在质量上超过它才是。
由是,继续抄刀,把惯常的句子全部砍掉。必须沉下去,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如何把心境,情绪,环境有机结合,景语皆情语,让它们替我说话,说出自己的愁绪。几易其稿,搁以前,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数量,我一定还会沾沾自喜。不过现在不了,Ai虎狼在侧,由不得我骄傲。
终于,在推翻再推翻,若干次修整过后,Ai最终心服口服我把它打败了。很开心。惨胜也是胜。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和曾经的自己较劲,我可不可以每天进步一点点!
回看Ai作品,他在词汇选择,题材搭配上确实也有独到之处。我欠缺的比较多。但词不是一味流于炫技,那就如喝一杯爽口饮料,还得是言之有物,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此,才不负一番琢磨。
Ai不错,回头看,曾经写下的甚或可以在精进一步。不要怕,它毕竟只是工具,把它当朋友,交流沟通,也是提升自己的捷径,重要的学会思考,认真思考。
作品暂时不贴,明天再贴出。初稿,终稿,Ai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