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至本周,问题疫苗成为公众关注话题。问题疫苗的讨论与传播引发广泛关注,直至发酵为一种普遍恐慌与习惯性“应急”——比如去国外或香港打疫苗——连“赴港接种疫苗全攻略”都出来了。
本周二,来自《新京报》的消息说,“3月29日上午,世界卫生组织就中国疫苗事件召开记者会。世卫组织驻华办事处免疫规划项目组组长兰斯医生表示,中国民众没有必要赴海外打疫苗……在事件开始的阶段,一些人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这会吓到家长。我们希望能够尽早把信息传播给公众,不能等到政府调查结束之后再对外公布”……问题是,在一种普遍不确定、不信任语境中,这样的提示有多大劝阻效果?
评家王杨认为,“过期疫苗是否就是有毒疫苗?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对专家来说也不易回答,可能牵涉到具体的化学分析。对公众来说,要区分过期疫苗是否有毒,区分不良反应和不良疫苗,更是十分困难的,人们的经验是,过期食品往往会导致腹泻,而过期疫苗对人体的伤害往往更大。在接受这样信息的时候,人们第一时间选择相信那个最坏的结果……疫苗问题事关千千万万的儿童与家庭。过度的恐慌自然是不行的,更不能因此不打疫苗。”
来自财新网的消息说,多名律师本周二致信国务院,呼吁迅速对疫苗案采取补救措施,“联名信呼吁,‘庞氏疫苗犯罪案接下来侦查直至宣判,在不影响侦查的情况下都要全程向公众公开’。食药监局、卫计委、公安部应“就本部门发现的问题或困难做详细报告,就接下来的预防和救济部署做详细阐述……人们总希望疫苗既能保护所有接种者,又没有任何风险,但现实是——疫苗并不完美。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损害?一方面需要成熟的赔偿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大范围的公众知晓权和公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