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北乱——初唐之刘黑闼事件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5 19:55 编辑
雲卷雲舒 发表于 2021-7-5 18:23 好钢用在刀刃上,李渊当时也没有预料到刘黑闼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当他意识到以后,不但把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调上去,同时把齐王李元吉的军队也调了上去,直到逐步加码,把太子李建成的部队也调到了平息刘黑闼战争的前线,这是一个逐步加码的过程。你说的这个因素,有,但揆之实情,谁也不会因为内部的倾轧,贻误平定刘黑闼叛乱的大事,这个后果谁也承担不起的。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6 22:08 编辑
(5):洺水城攻守战唐军痛失猛将 刘黑闼夺取洺水城的决心是坚定的,任何干扰也改变不了他攻拔这座重要的战略城池的意志,因此他一方面阻击增援洺水的唐军,一方面加紧了对洺水城的猛攻。 洺水城这座城池很特殊,它四面临水,水宽五十余步,深三四丈,防守的兵力虽然不多,但它易守难攻,非常不好打;不好打也必须打下来。于是刘黑闼便在城东北修建了两条甬道(浮桥)用来攻城。刘黑闼一面抗击秦王的攻击,一面拼命的攻城。外围的李世民连续三次攻击刘黑闼的阻击部队,试图增援洺水城,但都被刘黑闼的精兵劲卒顽强的顶住了,没有让他前进一步,而刘黑闼围攻洺水的战斗反而更加激烈了。这时候,守城的大将王君廓也要顶不住了,准备弃城而逃。 李世民知道这个消息后,焦急万分,急忙召集众将商议,李世勣说:“如果浮桥修到了城下,洺水城就一定守不住了。”李世民说,守不住也要守,只有守住了洺水城,才有可能寻找战机,歼灭刘黑闼。因此他急切而严厉的对众将问到:“谁能替代王君廓守卫洺水城?”话音未落,一位年轻的将军应声答道:“我愿意死守洺水城!”李世民定睛一看,原来是威名赫赫的猛将罗士信(这个人在李世民武将系列中将专述,此不赘言),李世民好像看到了希望,立即组织精锐,准备向刘黑闼发起猛攻,把罗士信送进城里去。 李世民先登上段王墓,用旗语告诉王君廓,他可以突围了,但要先从南门突围,出不去,再转向北门。于是这边厢,王君廓立刻从南门突围,但却被刘黑闼打退,他接着就转向北门,假装着去攻击守门的敌军,等到他们稍稍退却的时候,他指挥突围部队一拥而出;那边厢,李世民的精锐已经猛攻北门的外围接应,两下里一夹击,终于把刘黑闼铁桶般的围城部队打开了一个缺口,不但帮助王君廓逃出去了,而且还把罗士信送入了洺水城。但非常遗憾的是,刘黑闼很快就掐断了唐军的援军通道,堵住了被打开的缺口,罗士信只带着两百多人进入了城里,守卫洺水城的任务仍然非常的严峻。 甬道修通后,刘黑闼亲自指挥军队向洺水城发起了昼夜不停、最猛烈的攻击,罗士信不愧是隋代名将张须陀的老部下,其作战风格非常的刚硬,就是靠这区区的两百多号人,顶住了几十倍于己的敌军猛烈的进攻,顽强的死守了八昼夜,一直打到“木石俱尽”、弹尽粮绝。如果在这八昼夜之内,外围的李世民能够继续打开一个缺口,把援兵与给养输送进去,这座城市将会是不可攻拔的;但可惜的是,李世民作战风格这么顽强,硬是没有在刘黑闼的阻击下再前进一步,面对其阻击力量,一向作战风格硬朗、强健的秦王李世民竟然毫无作为。又加上这个时候,天公不作美,突然降下大雪,救兵更是无法进去。 正月的丁丑(二十五日),洺水城最终被攻陷。 刘黑闼早知罗士信的大名,现在又通过交手更是感到了这位将领的神勇,因此想说服他投降,但被罗士信严辞拒绝了,这样这位年轻的英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死时年仅二十岁。这座城池被攻陷的时候,李去惑只带领了数十人冲出了重围,李开弼等其它将士全部战死。 辛己(二十九日),天气放晴,大雪停止,李世民围困与攻击洺水城的战斗打响了。已经被罗士信消耗的筋疲力尽的刘黑闼军,还没有从疲劳里恢复过来,就受到了李世民大军的强劲攻击,毫无守城器具的汉东军,无法抵挡唐军,最后弃城而逃。仅止四天,洺水城又回到了唐军的手里,刘黑闼的战略回旋余地大大的减小了,被压缩在一个不大的空间里。 这次洺水城攻防战,打得非常惨烈,刘、李双方都在硬拼,最后李世民虽然完成了固守洺水城的战略目标,但他却损失了一员年轻的大将―――罗士信。这个损失太大了,由这次战斗可以看出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罗士信的顽强固守,就无法撼动刘黑闼的军心。李世民仅隔几天就顺利的拿下了洺水城,与这位年轻的将军对刘黑闼军的心理影响有很大关联。罗士信之死是李世民最大的损失。在罗士信的传记里,记载了李世民闻知他死后的反应是“伤惜”,他用重金购到了罗士信的尸首厚葬了,谥号为“勇”。 三月,李世民与李艺的大营屯扎在洺水之南,又分兵屯扎在洺水之北。刘黑闼多次向唐营挑战,李世民坚壁不出,与刘黑闼耗上了;另一方面,他却派出奇兵秘密地向刘黑闼的后方运动,其目的是断绝刘黑闼军的粮道,阻断他的后勤供应。壬辰(十一日),看透了李世民战略意图的刘黑闼,故意当着唐军的面在军中举行了一次大宴会,摆上了丰盛的食品,此举是要让唐军知道,他不但兵强马壮,而且粮草充足,与唐军耗得起。李世勣见状率领大军直逼刘黑闼的大营,摆出一副要决战的架势。有趣的是,这次刘黑闼期望中的战斗并没有发生,倒是那个高雅贤不知是喝高了,还是憋闷的难受,一看到唐军出来了,就单骑而出,醉醺醺的直冲唐营。李世勣手下的大将潘毛飞马而出,直取高雅贤。于是经常在古典小说里才出现的单打独斗的场面出现了,战不多时,高雅贤被刺于马下,这时他的部下及时赶到,把他抢了回去,还没有回到大营,就死去了。单打独斗之第一个回合,以唐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甲午(十三日),唐军再次逼近刘黑闼的大营。刘黑闼的大将王小胡单骑而出,叫板潘毛。潘毛也不含糊,应声而出,于是两个人战在一处。这潘毛哪里知道王小胡的厉害,不几个回合过去,就被生擒。之后,在高雅贤的灵位上斩杀潘毛,为之报了仇。单打独斗之第二回合,以刘黑闼军的胜利而告终。 刘黑闼感到了粮草的匮乏,严令后方要保证后勤供应。于是,冀、沧、瀛诸州纷纷水陆俱进、运送粮草而出。此时唐军秘密派出的、由程名振率领的特种部队一千余人发动了攻击,凿沉了他们水路的运粮船,焚烧了陆路的粮草车。这一来,刘黑闼军的粮草供应真的成了问题了,李世民意在逼着刘黑闼决战,让他烦躁起来;而他却坚壁不出,坐以观变,等待时机,寻找战机。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6 22:24 编辑
罗士信这个人到了评书里面成了“傻小子今世孟贲罗士信”,在隋唐演义里是第一猛,也只有他能跟李元霸叮当一阵子。有趣的是,这个外号承认他猛,“今世孟贲”,但却是个“傻小子”,我曾考证过罗士信由历史真实人物到民间传说人物、戏剧评书的变化,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个流传过程,也就是由这个人物开始,我在为隋唐人物的历史与民间两种形象的差异作对比研究,选择了秦琼、程咬金、单雄信、尉迟恭等人物,这些由历史人物到民间传说人物的变化过程,很有趣,但为什么变成了这样,而不是那样,都是有原因的,这个流变过程,让民俗文化更加丰富了。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7 21:56 编辑
(6):决洺水同归于尽大败刘黑闼 刘黑闼被烧了粮草,吃了大亏;但他比着葫芦画葫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很快就用同样的方式报复了李世民,还差一点没有俘获这位唐军主帅。 动用特种部队作战是刘黑闼的拿手戏,因此他被唐军用此法掣肘后,很不服气,马上决定反击,他把报复的目标直接瞄准了李世民,这是一次真正的斩首行动。刘黑闼采取的战术非常高明,他首先突击李世勣。在搞清楚了李世勣大营的情况后,刘黑闼派遣精锐秘密地跟进,当快要到达时,突然发动袭击冲击李世勣的大营。唐军将士非常震恐,出现了混乱,李世勣仓促间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李世民一看李世勣那边出了问题,马上率领大军从后面攻击刘黑闼,以图解李世勣之困,这恰恰中了刘黑闼的计策。刘黑闼的真正目的就是半路伏击李世民的援军,这叫围点打援,在李世民必经之路上,刘黑闼早已埋伏下了重兵,张好了口袋,就等着他往里面钻呢。 李世民很快被刘黑闼的重兵包围,无论他如何突围,就是冲不出去,汉东军齐声大叫:“活捉李世民!”骁勇善战的秦王已经穷途之势,形势万分危急。被包围在另一块的唐军猛将尉迟敬德见状,率领壮士奋勇杀出包围,来到了李世民的身边,他一边掩护李世民不受伤害,一边组织猛士杀开一条血路,把重兵围困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李世民与他的侄儿略阳公李道宗趁机逃了出去。这一仗,要不是李世民带上了他的的第一猛将尉迟恭,他的性命是绝对难保了。非常可惜,刘黑闼这次行动差一点儿没有成功,李世民这个时候真是惊得一身冷汗、魂飞魄散,他真正知道了对手的厉害。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黑闼非同凡响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个俘获李世民最佳的机会失去后,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有一个问题这里需要辨析一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李世勣为什么总是在刘黑闼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前面说过,李世勣为了从窦建德那里脱身,用诈术擒获了守卫新乡的刘黑闼。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刘黑闼之精明,岂是用诈术所能欺骗得了的?这要说说李世勣与刘黑闼过去的一段交往。这之前,他们都是李密的部将,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想必那个时候关系还不错。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李世勣才有了用诈术欺骗刘黑闼的本钱。而刘黑闼显然还是用在李密时代的老观点看待李世勣了,没有想到李世勣会欺骗到他的头上来。因此,莫名其妙的做了俘虏,他的心中是非常痛恨李世勣的。有了这个前提,当刘黑闼起事后,李世勣心中有鬼,知道刘决不会放过他,因此他心里一直很惧怕刘黑闼,他知道刘黑闼的才能,知道这个家伙在与他照面的时候会如何战斗,这也是他在对决刘黑闼时总是处于下风的心理阴影所在,他不知道刘黑闼会用什么招数打击他,他的心中没有必胜的信念。这是其一。在李勣的传记里,记载了他的一生中唯一的两次惨败,都是败于河北英雄,一为窦建德,二为刘黑闼,在与刘黑闼的战斗中,他几乎全军覆没,只身逃走,可见刘黑闼在军事指挥上要比李勣高明很多,强中更有强中手,李世勣遇到了自己的克星,那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其二。 李世民与刘黑闼就这样相持了六十多天(这是李世民当初对付薛举军事集团的老办法),他估计刘黑闼的军粮快用完的时候,一定会出来与他决战,便在这个时机,秘密的派遣部队在洺水河的上游修筑堤坝,堰塞河水。我们要牢牢记住李世民的这句话:“待我与贼战,乃决之。”这就是李世民的决心,他知道靠自己的军队很难打败战斗力异常强悍的汉东军了,他要借助自然的力量,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将士,用同归于尽的战术打败刘黑闼这支劲敌。 丁未(二十六日),洺水河因为上游被阻塞了,人马可以直接过河。刘黑闼看到了战机,马上组织两万步骑南渡洺水,逼近唐军营寨背水列阵,这正是李世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李世民亲自率领精骑打击刘黑闼的骑兵,取得了胜利,他接着乘胜向刘黑闼的步兵发动了攻击。刘黑闼感到已经到了生死的关头,就率领敢死队拼死抵抗,与唐军肉搏在一起,自中午一直混战到黄昏,连续发动了数次的进攻,渐渐的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个时候,王小胡可能已经侦知了唐军的阴谋,看到一时不能取胜,两军军队全部在水里混战,就对刘黑闼说:“我们的军力与体力已经接近极限了,情况万分危险,我们应该及早的脱身,以图将来。”刘黑闼这位让河北英雄敬仰的统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脱离自己的部队单独逃遁的,但这次肯定到了万分凶险的境地,他与极少数将领秘密地撤出了战斗。他的其它部下还不知道这个情况,仍然在殊死格战。就在此时,大堤决开了,被堰塞的河水一瞬间倾泻下来,洺水暴涨,大水排山倒海而下,很快就“深丈余”,汉东军完全崩溃,没有了退路,被淹死了好几千人,被斩首了万余级。河北精锐,燕赵群英,夏王窦建德最忠诚的部卒,没有一人被抓了俘虏,没有一人投降,都血战到了最后一刻,全部战死沙场。刘黑闼与范愿等只率领了二百余骑(一说一千余骑)北走突厥,就这样,山东被扫平了。 没有人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唐军与刘黑闼的部队是混战在一起的,刘黑闼的军队被大水淹死了那么多人,唐军被淹死了多少?历史并没有记载唐军的死亡人数,不然李世民的脸面就很不好看了。如果没有唐军与刘黑闼的部队混战在一起,刘黑闼就不会那么晚才发现唐军的企图,他就不会冒险把自己的数万大军置于河水的淹没之下。最后他发现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可以肯定,唐军的死亡人数决不会在汉东军之下,但那都是些无名的军卒罢了,他们用自己无声无息、稀里糊涂的死奠定了李世民成功的基石。 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到这次战斗的激烈。在后来发现的李世民“昭陵六骏”的浮雕上,人们看到了洺水之战中李世民所骑的战马———“拳毛騧”,它被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石刻的中间位置。马黑嘴头,周身旋毛呈黄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武牢关前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在它的浮雕上,人们发现它竟然身中九箭!前中六箭,背中三箭,这匹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的骏马,就这样战死在与刘黑闼激战的两军阵前。在浮雕上李世民给它题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把它比作了神马。 我们再好好的看看李世民说过的那句话:等我与敌人作战的时候,就掘开堤坝。司马光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的把这句话放进了他的《资治通鉴》,但他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与说明,他在等待着那些聪明的读史者自己去发现。这之后胡三省没有发现(我想他发现了,以他的性格,会说的),许多人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说,谁能想到一代明君李世民会如此的残酷呢,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李世民碰到真正对手的时候,是不讲什么章法、什么道德的。这再次印证了孙子“兵者,诡道也”的军事名言。 后来一个叫做柏杨的人发现了,还有其他一些聪明人发现了,他在《柏杨曰》这本书的“洺水之战”条目下,这样说道: 很明显的,李世民在这场战役中,采取的是敌我同归于尽的战术,李世民和高级将领没有危险,因为他们早就脱离了战场。然而刘黑闼却因王小胡的一句话就背弃部属逃生,实在不可思议。可能是,王小胡得到了李世民要两军同归于尽的消息,才劝告刘黑闼迅速走避,史书上不敢大胆记载!李世民决心要牺牲那些效忠他的政府军士卒,用以消灭刘黑闼这个突然崛起的劲敌。否则,不会在两军杀成一团的会战时毁堤。这场在历史上没有名气的水淹七军,恐怕是一场残酷的集体谋杀。 根据对这次战役的阅读与思考,笔者同意这种说法。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8 17:02 编辑
雲卷雲舒 发表于 2021-7-8 14:57 先回几句。谢谢仁兄对这一问题的辨析!这个专题的最后一部分我专门对洺水之战做过全面分析,遗憾的是当时适逢红袖杂谈关闭了,有些帖子没有抢救出来,而我存稿在电脑里的备份又因为几乎同时电脑坏掉又损失掉了,这最后一篇恰好在C盘上,还未来得及整理出来。这样这个专题的最后一部分就缺失了。我现在很多书籍在另一个住处,查找也很麻烦,晚上有时间的话我只就手头的一些史书再做个辨析。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8 16:48 编辑
(7):死灰复燃 就在刘世民与刘黑闼苦战之际,李渊为了防止突厥配合河北军团攻击唐域,用重金贿赂其颉利可汗,并且通过和亲的方式稳住了得了实惠就享受、没有什么军事战略眼光的突厥领袖。得了便宜的突厥放回了先前抓获的唐人质,李渊也放回了抓获的突厥俘虏,看起来与突厥的关系开始改善了。之后,颉利又派使者来长安修好,但他的使者刚刚回去,他就马上翻脸,联合高开道、苑君璋攻击雁门关,分解唐军对刘黑闼的军事压力。不过围攻了一个月,守卫雁门关的名将并州总管刘世让没有让他占到一点儿便宜,他们就只好撤退了,没有对秦王剿灭刘黑闼的行动造成大的影响。 刘黑闼的败逃极大的震恐了徐圆朗等配合他起事的叛军将领,他们失去了这面旗帜,不知道下一步将如何行动,都处在踌躇观望之中。徐圆朗又准备推举一个刘姓人做带头大哥,有人向他推荐了原窦建德的名将刘世彻,刚开始他同意了,但很快又在别人的挑拨下反悔了,嫉妒刘的才能,设计杀害了刘世彻。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马上引领大军围剿徐圆朗,但正在这个时候,他被李渊召回,这只围剿叛军部队的军事指挥大权交到了齐王李元吉的手中。 李世民击败刘黑闼之后,唐代州总管定襄王李大恩侦获突厥正闹饥荒,可以趁机占领苑君璋所在的马邑,在征得李渊的同意后,他与殿内少监独孤晟共击苑君璋,约定二月在马邑会合。没想到,独孤晟没有按计划赶到,只有李大恩的一支孤军出现在了马邑城下,势单力孤的唐军,只好暂居新城(今山西朔县西南),等待另一支部队的到来。 这个时候恰恰赶上刘黑闼投奔突厥,刘黑闼在突厥中的威望非常高,突厥武士都很佩服这位能打仗的英雄,因此,颉利可汗特别欣赏与重用他。当颉利听说了唐军出现在马邑后,马上就把数万铁骑交给了刘黑闼指挥,让其去支援苑君璋。刘黑闼与苑君璋合兵一处围攻新城,形势变得对唐军非常不利。李渊命令右骁骑大将军李高迁前去营救,但这支军队还没有到达,李大恩就弹尽粮绝,在夜间突围的时候,被刘黑闼指挥的突厥骑兵斩杀。这个李大恩,原来也是夏王的部下,原任夏行台尚书令,公元620年,叛夏降唐,他本性胡,被李渊赐姓李。李渊让他守卫边疆,抵抗突厥,他是屡建奇功,是唐朝的一员大将,因此李渊知道他的死讯后,非常的惋惜、非常心疼,但他碰到的又是刘黑闼,只能把这笔帐记在心里,最后把那个因走错路、没有到达指定地点的倒霉蛋独孤晟流放了事。刘黑闼斩杀了夏王的一个叛将、唐王朝的一个王,也算是为洺水之败小小的出了口鸟气。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刘黑闼指挥下的军队的战斗力。 现在的唐王朝又开始有大麻烦了。一方面突厥及其一些叛将在向他进攻,另一方面,他的一个最危险的对手———刘黑闼,又在开始复苏。五月,突厥围攻忻州,虽然被李高迁击败了;但很快,六月辛亥(初一),刘黑闼就带领突厥兵与自己招幕的军队进击山东。李渊一看大势不好,马上诏令他的另一只作风凶悍的部队,燕郡王李艺统兵迎击。丁卯(十七日),刘黑闼攻击定州城(今河北定州),巧合的是,他逃散的两个部将曹湛、董康买也在这里,一起起兵响应,刘黑闼兵势大振。甲午(十五日),唐王朝应对刘黑闼的政策升级,李渊又派遣淮阳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讨伐刘黑闼。 前面说过,关陇集团对河北、山东义军采取的是高压的政策,镇压非常的残酷,因此他们的反抗也就越强烈。但他们听说刘黑闼又打回来时,一呼百应,整个哗变又成燎原之势。河北局势又开始了倒向刘黑闼的倾向。这个时候吐谷浑也开始了对唐王朝的军事行动,而突厥的颉利可汗终于亲自出马、动用举国之兵来与唐王朝决战了。 乙卯(初六),要与唐王朝大干一场的颉利可汗开始进攻唐边境,李渊马上派遣左武卫将军段德操、云州总管李子和带兵抵抗。丙辰(初七),颉利的十五万突厥铁骑进驻雁门。突厥的这次军容之盛,史书上说“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全是清一色的彪悍骑兵。己未(初十),他又进犯并州、又遣别将进攻原州。突厥与唐王朝的全面作战开始了,唐王朝又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李渊被深深震撼,马上就派出了最强的阵容去迎战,他一方面让太子李建成从豳州道进击,一面又让李世民出秦州道迎击突厥。李渊所有的法宝都压上了,但他对打信心还是不足,于是他一方面命令唐军拼死反击,另一方面又派太常卿郑元璹前去求和,双管齐下,以求万全。 最后,唐王朝这名优秀的使者郑元璹建立了奇功,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突厥,让颉利可汗退了兵。史载,这位郑元璹曾五次出使突厥,多次面临死亡的威胁,但都能圆满的完成任务。丙子(二十七日)突厥撤兵回国。老郑这功劳太大了,唐王朝最大的威胁解除了。 但就在这个空隙内,趁唐王朝调走了精锐部队,河北防守空虚的情况下,刘黑闼抓住时机、死灰复燃,趁机发展壮大了自己,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对抗唐王朝的力量,一个咸鱼大翻身的机会到来了。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涉江采芙蓉 于 2021-7-8 21:45 编辑
我就手头资料找到了五则,分别来自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现在就这五则谁都能查到的资料,做一下分析。 先说《旧唐书》的两则: 一则出自太宗本纪,见截图。有翻译,我就不详细叙述了,注意一点,“及战,乃令决堤”,也就是说,作战的双方战争一开始,就决堤,“贼徒既败,赴水者皆溺死焉”,赴水,就是涉水。 另一则出自刘黑闼传,见截图。唐太宗是怎么跟收堤吏说的呢,他说:“我击贼之日,候贼半度而决堰”,但接着叙述,刘黑闼渡河布阵,与唐兵大战,在他半渡的时候并没有放水,刘黑闼是战败了,注意这里说的是战败了,然后水才来,刘黑闼兵逃跑时被淹死了很多云云。当然你也可以强解说李世民的那段话的意思是,等到把刘黑闼打败了,他涉水逃跑到到洺水河的一半时,再放水,这就很扯淡了,也没有军事常识,哪有火候掐的这么巧的,战败就在一瞬间,何况双方的战士一直都是纠缠在一起的,追击与逃跑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这大水就怎么能只淹刘黑闼的汉东军而不淹唐军呢?这一段叙述矛盾处甚多!本来刘黑闼军力强盛,主动跟李世民决战,结果到了最后却被叙述为刘世民没有靠水就把刘黑闼击败了,这不是扯淡吗?这个问题先放这里。 再看《新唐书》的两则史料: 一则也是出自太宗本纪,这件后来被作为经典战例大吹特吹的水淹汉东军的战例,宋祁、欧阳修根本提都没提,这就怪了,以二者史学家之眼光,他为什么不大书一笔呢?也许他们看出了《旧唐书》这段记载的诸多矛盾之处,或者当时还有更详细的资料证实不是那么回事,但为了李世民的光辉形象,就不说了。 另一则出自刘黑闼传。这里倒是用了旧唐书的说法,不过李世民给守堤吏的话又有不同,是这样说的:“须贼度,亟击之”,等到贼军度水,立刻掘开上游水,注意跟《旧唐书》的半渡而击有所不同。结果是,刘黑闼的两万精兵渡过河区,列阵跟唐兵开战,注意,又是被打败的,被打败后往后逃跑被水淹死。 最后再看看《资治通鉴》是怎么说的: 李世民对守堤吏说:“待我与贼战,乃决之”,什么意思?就是说,在我跟敌方决战的时候,你就凿开堤坝,放开大水。这不是同归于尽的战法,又是什么呢?刘黑闼的汉东军可能就是被这种同归于尽的战法镇住了,才乱了阵脚,阵脚一乱,再加上大水陡长,就没有战斗力了,至于纠缠于其中的唐军什么结局,稍微一想,就能知道。胡三省的注很值得人玩味,在这件事叙述完后,他说:“秦王之讨黑闼。前后接战黑闼之众皆决死决斗……秦王之平群盗,黑闼最为坚敌”,这个主动挑战的刘黑闼两万精兵,竟然在正面对阵的冲锋中被打败了,你信吗?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失败者只能有胜利者去拿捏,很多真相都需要慢慢去寻找,只要有道理,都可以存此一说。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道路 发表于 2021-7-8 18:43 希望你拿出来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而不是主观臆断,谢谢你的阅读啊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凶猛老狐狸 发表于 2021-7-8 21:46 刘黑闼之乱,唐军兵力似乎有绝对优势;但打起来就远远不是那回事了,继续往后看。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道路 发表于 2021-7-8 22:04 是啊,我刚才想说,结果忘了说了。他就是河北人,洺河的水有多深,他应该是有数的啊;他竟然连对方拦水了都不知道,这个当上的有些奇怪了。除非他看到唐军也冲了进来,才会放松警惕,没了怀疑。 ![]()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道路 发表于 2021-7-8 22:00 合理的推测是:刘黑闼根本就没想到李世明用的是同归于尽这一招,所以才结结实实上了个大当,因为当时汉东军的战斗力很强悍,一直是主动挑战唐军,你要说刘黑闼把2万精兵摆好了阵势,真刀真枪的对阵,被李世民打败了,我是很怀疑的。 | |
| ||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