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虽然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却美化日本侵略者,成为了叛国的“文化汉奸”
1937年,伴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不少的文人志士选择南下,以谋求退路,可此时,周作人面临此情此景,却选择了留下。当时,周作人受到了校长的委托,和另外三个教授留在学校里面看管学校财产,因此他也是当时的留平四教授之一。
由于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周作人自然而然也就把日本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周作人回国之后,因为对当时留学生活的想念,他写下了不少怀念日本文化与美食的文章。1938年的春天,日本人在北平举行了一场名为“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的会议,妄图用日本的文化代替中国的文化,想要在文化上对国民进行束缚。
在这场座谈会上,日本人盛情邀请周作人参加,他很爽快地应允了。很快,这一消息传遍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界,茅盾、郁达夫、老舍等众多作家联名写信,希望周作人能够跟随大家一起南下,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就连远在英国的胡适,得知此消息也写信规劝周作人。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周作人依然坚持参加这个虚伪的文化座谈会。这个消息传开后,之前对他的仰慕者和崇拜者,都纷纷表示痛心,就连周作人的亲侄子,也已经和几个爱国人士进行策划,他们认为,既然不如,就不如毁其肉身,虽然此法极端,可是却能够有效阻止他卖国。
1938年9月,周作人非但没有离开北平,甚至受日本人的邀请,去了由美国基督教创办的一所燕京大学进行任教,成了那所学校的客座教授。
他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当时的杀奸局,他们派了李如鹏。李如鹏接到任务之后,前往了北大,他对燕京小组的范旭说:你们的学校里,是不是有一位客座教授?作为中国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这一举动,会大大误导民众,将会成为抗日斗争的极大阻力。
之后,在李如鹏的策划下,一场关于周作人的刺杀便开始了。1939年的元旦,周作人和当时的一位北大教授闲聊,突然听到下人们说,外面有两位周作人的学生在等候,希望和周作人就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进行探讨。
听到这一消息,周作人便让这两位学生进屋。两人一进屋,便拿出手枪,对着屋子里面的两个人立即开了枪。周作人应声倒地,但是却并无大碍,一是因为胸口的口袋里放着一块怀表,二是因为杀手拿的手枪杀伤力不大。
可经历了这件事以后,周作人觉得自己的生存环境十分危险,他便去找日本人寻求庇护,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他成功当上了伪北大图书馆的馆长。
此后,周作人的“文化汉奸”之路一去不复返。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手中的笔杆子,写下了不少歌颂美化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并刊登在各大板报上。由于他在当时中国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地位之高,且早起也领导过五四新文化运动,许多的文人都对他的举动感到痛心和失望.
1941年1月,周作人正式接到汪精卫的伪南京政府委任状,成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没多久,他还担任了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一心开始为日伪政府效力,完成了由“进步文人”向“日伪汉奸”的转变。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被国民政府判刑10年,入狱接受惩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