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荒腔走板 音乐和诗词歌赋的交互影响探微
楼主: 啊哩哩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和诗词歌赋的交互影响探微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25-7-28 00:48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7-27 20:21
拜读。

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本来就是诗、歌、舞一体的。

早期的诗歌音乐舞蹈一体,可能是宗教仪式使然。当音乐歌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进入宗教仪式,就在部落之类的社会群体中形成了象征秩序,产生了早期的信仰崇拜和群体身份认同,也就产生了最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7-28 00:49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25-7-27 20:30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滥觞。
《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这是我们读起来很 ...

所以,《诗经》常被用来教化;楚辞常被用来抒情。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7-28 09:08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同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在风格上落实到现实。楚词在诗经的比兴手法外,发殿为象征手法,诗歌蕴含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楚辞的作者想象力丰富,浪漫,抒情更直浓郁,也有的说,李白的诗源楚辞,李白的诗整体大开大合跌宕跳跃。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7-28 16:47 |只看该作者
旅游回来了,特来学习。

想起了那句“李白乘舟讲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7-28 17: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座有兰言 于 2025-7-30 11:00 编辑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5-7-28 00:38
很期待兰言的犀利的意见,这可以让我审视自己认识上的问题。我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和 ...

您可真能写啊   

1.厘定标准是为了我们讨论时,指向性更为一致。从广义从狭义都无妨,主要是保持语感的一致。

2.您写字比我更讲究些,13楼里有个词——“规范”。比我的更精准;也更赞同“《诗经》的音乐地位并不低,只是人为规定的因素比较多;楚辞的音乐地位也不弱,比起《诗经》,则更多野性和率性。”这一句,原因后补。

3。趁兴再交流一些(我看东西一向比较邪门),22楼里提及《周礼》关于“礼乐”的内容,《周礼》中涉及这部分内容的大概是二十章左右,你摘录出的琮段是其中最为精彩一部分。这一部分能看出,音乐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当年读这段,还带给我另外一个感觉,就是他的工具性与程式化。他的每一阶段用什么乐器,奏什么音乐都规定好了。那么,可以真正留给音乐发挥的空间就小了很多。就好像我们现在举行重要活动时演奏的曲目,只能是标准版。但标准的确定,与音乐的地位是否形成正向关系,这个还有待商榷。

4.再从《周礼》的角度看《诗经》,他首先不是创作而是采集,某种程度还不是集,而是删(此处有公案,略)。孔子做这事的目的是因为想改变“礼崩乐坏”的现象,所以他做的更多的是减法。存雅言,合周礼。例如,著名的《周颂·维天之命》,是取自周康王的“定乐歌”,是正式的仪式乐歌,便收录了,而武王时的《支》、穆王时的《祈招》等因为没有形成正式的礼仪活动,就没有被收录。所以,我才会说诗经的音乐性弱一些,因为在选择过程中,音乐性基本不是圣人考量的标准,他更看重的是思想性与政治性。

5.但为什么我赞同大哩说的《诗经》的音乐性不低的说法,是她特有的物理属性与当时的科学认知,再加上社会需求、政治功能,都决定了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我天,六点了,有空再续。)
==================

补5. 这里先厘定一个概念,就是音乐性。这里我们设定在较为广义的范围,就是在音乐范畴有选择或者创作就归属到音乐性。所以,鸟叫再好听不算,出生时啼哭再动人,也不算。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抛开文学、思想、政治等因素,从人类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什么任何扩音设备的远古,传递消息的第一要素是音量,嗓门大很重要;然后在这些大嗓门里,又会发现,有些人的嗓门不仅大还吼得好听,那就把他们选出来,吼给重要的人或者神听,这就出现音乐的最初状态。他可能就是一个单音节,但他有着音质、音高以及音调的人为选择,已经与自然发声有了区别,我们可以认为他开始具有音乐性。然后是知识或者信息保存与传递的要求,用结绳记事或者图画等去语言化的符号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于是,人们开始增加听觉符号,通过语音记忆和传诵来保存重要信息,在保存过程中发现语句整齐、节奏明快的声音形式更容易传递与记忆,于是出现了“谣”。所以“谣言”一开始不是贬义词,他的功能就是达下宣上,传播知识。谣收录在诗经里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徒歌”,徒就是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清唱,《风》这一部分里有很多其实是徒歌。古代文字是很讲究的。以前我就曾经想过,既然都是配乐的歌词,为什么叫“诗”不叫“歌”?后来发现:一则,歌只是其中的一类,合乐为歌,无乐为谣。而诗其实是在此二者的升级版,官方认证出品;二来他的作用不一样,诗教诗教,他的功能更倾向于教化。但无论如何,这诗源于谣、歌、曲、乐,所以他一出身就自带音乐属性,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赞同哩哩的音乐性一说。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7-29 10:31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5-7-28 17:45
您可真能写啊   

1.厘定标准是为了我们讨论时,指向性更为一致。从广义从狭义都无妨,主要是 ...
翻出以前的书,都泛黄了,正好读到这页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7-31 13:16 |只看该作者
归晚 发表于 2025-7-28 09:08
诗经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同土民情和社会生活,在风格上落实到现实。楚词在诗经的比兴手法外,发殿为象征手法 ...

我今天又写了些,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7-31 13:17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25-7-28 16:47
旅游回来了,特来学习。

想起了那句“李白乘舟讲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不说学习啊,我们都是随性胡侃,也想听听眉珊的见解。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7-31 13:20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5-7-28 17:45
您可真能写啊   

1.厘定标准是为了我们讨论时,指向性更为一致。从广义从狭义都无妨,主要是 ...

不好意思啊,这两天有点忙,没及时跟上进度。我不习惯在手机上写长篇大论,只好空闲时在电脑上写。今天又整了几句,看看能不能跟上你的思考进度。为了阅读方便,就不在引用里贴,在楼下跟帖发。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7-31 13: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啊哩哩啊 于 2025-7-31 13:32 编辑

和兰言讨论会让人逐渐深入并扩展视野,对我来说,很有意思,很提神。回复的3,4,5,补5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我试着来说几句。

现在发现的人类最早的乐器,是6万多年前尼安德特人的骨笛,是动物的骨头做的,三个孔,能吹出奏诸如贝多芬的作品之类的复杂乐曲。猜测这时的骨笛可以当作联络的信号工具,用于祭祀或娱乐吹奏乐曲。这时的音乐或许是一种娱神和人们自娱自乐的手段,起到调剂人们情绪的作用。
我国河南的贾湖遗址,出土了8000多年前的骨笛,且有制作工具,说明人们是有意识地制作乐器。出土有二十多个骨笛,其中一根七孔骨笛能吹奏出7声音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乐器形态了。从考古结果看,贾湖遗址属于新时期中期文化遗存,也即那时的乐器可能就是用于宗教和娱乐,但那时的人们无疑对于音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不然无法解释有意识地制作不同音阶的骨笛。这时的人们或许关于音乐的知识丰富了起来,但对音乐的认识可能与早期的尼安德特人也不差很远。

而在距今4500年的山西陶寺文化遗址,出土了鼍鼓,土鼓,特磬,陶埙,陶铃,口簧,铜铃等二十多件乐器。而从墓葬中乐器的摆放位置看,这些乐器是被当作礼器。也就是说,这些乐器已经是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音乐演奏功能,还彰显着主人在宗教信仰,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等级。

也就是说,音乐不仅能娱神和自娱,还是一个权力工具和身份象征。

如果说,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的骨笛是用于娱乐,那么,到了4500年前的陶寺文化时期,音乐已经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社会和人群的“治理”,用于乐教了。这也可以解释贾湖遗址的骨笛能吹出七声音阶,先民早就对七声音阶有了认识,但礼乐文化的乐理规范却是五声音阶,1234567七个音阶,只有12356五声成为宫商角徵羽。或许是4和7因为其声更多表现欢快和肆意的情绪而不够庄重而不被列入正声,被当作偏音。

而在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基础上,我们的古人按三分损益法建立起十二律吕,又根据中国特有的阴阳五行理论,将宫商角徵羽对应于金木水火土,十二律吕被分成了阳律和阴律,又与天干地支的地支12个月份和节气对应起来。如此一来,音乐便是与天道联系在了一起,可以“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以招致人鬼、天神和地祇而祭祀,以使得各邦国亲睦,以和谐民众,以安定宾客,以使边远的少数民族悦服归附,以使动物繁盛兴旺)。

因而音乐也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礼记。乐记》上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在这样的基础上,程式化就免不了,而且由于已经上纲上线了,那规定和执行就都是很严格的了。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辰,为了什么事,奏什么样的乐,唱什么样的歌,跳什么样的舞,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

兰言在补5的论述中,把结绳记事,图画,音乐等形式视为语言的补充。这里的语言定义,我想是狭义的,是指口语或说诗日常言语;而在广义上,结绳记事,图画,音乐,口语都是语言的不同符号形式。从这点上看,结绳记事,图画,文字,都受到口语的影响,因为口语是最早发展出来的语言表达形式。汉语的口语是有声调的,因而中国的音乐受到汉语四声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有说,汉语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唐《乐府杂录》记有平声羽七调,上声角七调,去声宫七调,入声商七调,共28调式。

而谣,歌,诗之说很有意思。有乐器伴奏的叫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叫谣。诗言志,歌咏言。那么,诗,歌,谣可以是同一样东西,只是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不同?还是诗,歌,谣各有不同?

我是这么认为的:

先说歌,谣,还有谚,其实各有不同。曲和乐谓之歌,徒歌谓之谣;谚,传言也,往往含有哲理。这三者有其共同点:有韵,有节奏,朗朗上口; 不同点是:歌是有乐器伴奏的,谣和谚虽然有节奏有韵律,但不和乐,也即没有人给它和音乐配合起来唱,形成一个固定曲调的歌曲,而只是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随意性也较大。《左传》和《国语》里记录了大量的谣谚,有些就只有一句话,有些较长。就兰言所说的音乐性而言,谣谚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语言声调基础上,随意哼出并流传较广的韵句或韵文。它并不是以乐理或说是宫商角徵羽为根据而定的韵,而是以口语发音特点而形成韵。它们可以没有韵,但一定会有节奏,便于流传。

那么,问题来了,诗是什么?我想,起码在春秋战国时期,它还不是我们今天以为的定义,是一种文学体裁。

《周礼》规定乐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

诗和歌分属两个不同的乐官掌管。诗是与十二律吕也即作曲归在一起管理,歌是与乐器归在一起管理。一个是作词曲,一个是歌唱。所以,诗是歌词。需要谱上曲,再去被人歌唱。

而配被当作歌词的诗,就是去民间采集的各国的“国风”以及贵族们作的“雅”和“颂”。风雅颂是根据歌唱的曲调,排场以及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分类的三种诗的规格或说是类型;而赋比兴就是三种创作手法。

有资格被官方选定并被谱曲,能在祭祀,宫廷宴乐,在各种大典仪式上歌唱的歌词,才称作诗。孔子为什么那么重视《诗经》?为什么花很大力气去编删《诗经》?因为那些都是被选上要入宫作为大典上歌唱的歌词,是要用来祭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祖的,马虎不得。

而要能被谱曲歌唱的歌词,其本身得要有韵,有节奏,而句式还必须要合五声十二律吕的变化规律,要符合典礼和宫廷宴乐等的要求。因此,诗本身就应该具有口语表达上的音乐性,其后才有与器乐配合的音乐性。

所以 ,为什么楚辞不叫作楚诗呢?因为它不能被选入宫廷作为大典仪式上歌唱的歌词。而后期的乐府诗,也有这个意味。不被选上的,就只能作为民间传唱的歌谣。

所以,后来诗的兴盛有这方面的原因。“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不能被拆散了来理解,而是指能登大雅之堂的歌曲的制作标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5-8-1 09:19 |只看该作者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5-7-31 13:16
我今天又写了些,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你客气了,我就是浅读,你们探讨,我一边当观众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8-1 11:01 |只看该作者
归晚 发表于 2025-7-29 10:31
翻出以前的书,都泛黄了,正好读到这页

这种纯理论的教科书泥萌怎么看的下去。我一瞅就犯困……表情:打瞌睡。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8-4 08:30 |只看该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5-8-1 11:01
这种纯理论的教科书泥萌怎么看的下去。我一瞅就犯困……表情:打瞌睡。

心静,不想别的娱乐,看之前不要做运动,也不要看八卦小说之类的,心情平复后再看,我看之前,打扫好卫生,让家里干净,再泡好柠檬茶,有时候也燃香,手机调成静音模式。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8-8 15:29 |只看该作者
雾鬓新梳绀绿 发表于 2025-8-1 11:01
这种纯理论的教科书泥萌怎么看的下去。我一瞅就犯困……表情:打瞌睡。

我也觉得略尬。。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8-8 15:47 |只看该作者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5-7-31 13:21
和兰言讨论会让人逐渐深入并扩展视野,对我来说,很有意思,很提神。回复的3,4,5,补5也是我很感兴趣的问 ...

兰言在补5的论述中,把结绳记事,图画,音乐等形式视为语言的补充。这里的语言定义,我想是狭义的,


=======

是的,其实一开始我把的音乐也偏向狭义。因为在广义范畴下讨论,意义不太。

这都把五音和十平均律都喊出来了啊,按这个聊法,这个帖能聊成一本音乐大全了,朱载堉表示近期有点忙。还是佩服你这钻书的精神,我也喜欢把知识横纵串起来看。缺点就是聊着聊着,忘记了一开始想聊啥了。您继续写,我继续学习。看到有意思的地方,我再掺和进来。

=============
乐感和美感的大脑神经反应机制是什么?
前面看到你这个想回一直忘记了,在很早很早以前,在某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个说法,算来有三十年了,说是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做过相关的实验,他们把贝多芬等音乐大家的作品,与人的脑电波频谱进行过对比,发现像《命运》这样的旋律与人类的某一段脑电波旋律很相似。具体的术语我忘记了,当时还小,但觉得这个说法蛮有道理的。毕竟当时胡编乱造的风气还不太盛行。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8-15 21:35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5-8-8 15:47
兰言在补5的论述中,把结绳记事,图画,音乐等形式视为语言的补充。这里的语言定义,我想是狭义的,[/bac ...

我感觉,五音十二律不仅对中国的音乐发展,对诗词的影响也很大。只是我这方面所涉不深,对几方面的联系还有点模糊,回头有空一边学习一边梳理。有啥错误你得及时指出来。
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关注几年了。源自对西方哲学理论的一些困惑,比如理性,比如意识,比如康德的先验。人的认识能力与大脑有关,多年前看了两本书,《惊人的假说》费朗西斯。克里克写的,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了DNA;还有一本《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化为精神》,也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杰拉尔德。埃尔德曼与人合著的。毕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看得比较费力,到现在还时不时翻翻,同时也关注收集了一些资料,由此读了不少的文献资料,由此觉得神经科学,也就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很多精神和心理问题。而现在的人工智能理论,很多是建立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已经有不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可以解释音乐对人的作用机制以及人对音乐的一些神经反应机制。我以前收集了一些资料,最近整理一下,有空试着来粗略浅显地说说,也趁此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倒不是为了研究什么,而是纯粹的好奇,同时也觉得了解这些对其它诸如文化现象,人的心理和行为,一些理论问题,还有教育,健康等问题,都会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理解能力。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带动了一大批新理论,包括以“认知”为前缀的一些边缘学科的发展。
我也不知能不能写好,我试试看。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5-8-16 00:28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没经徐教授点头认可吗?说再多也不算数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5-8-16 08:0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8-16 16:49 |只看该作者
不懂诗词歌赋,只能为我阿哩兄鼓掌加分……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5-8-16 16:50 |只看该作者
居然分都加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8-17 22:22 |只看该作者
战斗鸡 发表于 2025-8-16 00:28
这帖子没经徐教授点头认可吗?说再多也不算数

高隐兄大驾光临啊?难得难得,欢迎欢迎。我写不少了,还想继续写点,你不来说两句?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5-8-17 22:23 |只看该作者

她正在气头上,你这一喊她更不来了。我倒希望她来。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5-8-17 22:25 |只看该作者
退休民工 发表于 2025-8-16 16:49
不懂诗词歌赋,只能为我阿哩兄鼓掌加分……

民工兄好久不见了,问好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5-8-19 19:02 |只看该作者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5-8-17 22:22
高隐兄大驾光临啊?难得难得,欢迎欢迎。我写不少了,还想继续写点,你不来说两句?

啊哩好。赶紧继续啊。
我是捧场的。现在这年纪,就是有心想学习,也学不进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25-8-20 09: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座有兰言 于 2025-8-20 10:42 编辑
啊哩哩啊 发表于 2025-8-15 21:35
我感觉,五音十二律不仅对中国的音乐发展,对诗词的影响也很大。只是我这方面所涉不深,对几方面的联系还 ...

才到家,迟复为歉,这趟实在太远了。

就您这认真学问的态度,结果其实不重要,过程中的沉浸与思考有着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样书香涵养的氛围,能给家人,特别是孩子带来最好的熏染。

您慢慢写,我虽然见识远不如您,高攀勉强作个读友,边读边学习吧。

PS:另外一个帖,您的回帖实在精彩,我有不顶旧帖的习惯。所以这里一并先行回复。我听歌大概齐是四个标准:旋律、人声、配器与行文,其关注度也是逐级而上的。《我》一首,其旋律与编曲都有一听入心的感觉,再加上这首歌词的功力。我个人感觉,歌词在一首歌的创作里是最难的一关。因为歌词是短文,短短几十个字,极难拓展,所以一般歌词总解读某个场景或者表达某种心绪,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歌词打动了。他是某一种情绪共情了,这是一种写作手法。但在这么短的文字里,写完整一个故事,这个难度上本身就跳了几级,。而且还写得那么美,以至于美到一些朋友宁愿享受歌词的表达,不理会底下的意味,这不得不说是雷子的成功之处。当然,作为一个还算音乐圈子里泡着的人,我更多愿意全方位理解每一位创作者的用心。这里想说另外一首歌,学友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这首歌很小众,但是学友所有歌曲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其原因和这首有些相似,就是旋律以外,歌词太棒。一首歌讲了三个故事,每一个都表达完整清晰,他就写了几个字,你却了解了一切,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您的回帖有机会遇上雷子是要给看一看的,我是从歌词里品出了哲学,没想到你竟然看到了神学这一层,然后竟然和旋律、编曲又合到了一起,聊了几个几乎让我惊喜的知识点。我想我又要去看书了,我想无论理解是否正确,这就是认真听歌的人。所有创作者最希望遇上的,就是愿意遇上认真去听歌的人。根本不用担心理解不同,因为底层的情绪就像土壤,何必在意上面开出了什么花儿什么草。

这歌,我相对更爱听陈彼得老师版的,虽然他只是领唱了几句,但陈老师那嗓音一出来,我的耳朵告诉我,只有这个声音和我心里的声音相适配,那是一种带着记忆回到人间的声音,有前世的沧桑,有重生的干净。尤其开头几句,他抬头的那个眼神,把一种出生后的第一眼表达的分寸感把握的将将好。感觉不是表演,是对歌曲理解后的自然生发。我把这个视频连接发在下面。(当然,听歌这种事,个人个好,我只是写到这里,分享一下)

https://news.qq.com/rain/a/20241012V099PB00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5-8-21 22:03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值得细细品读。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5-8-23 17:45 |只看该作者
螽斯羽那段不完全赞同。

既然属国风。
又涉及到子孙绵延大事。
不大可能是轻巧的范式。

张老三这样,是一顿一顿地蹦出来。

但三个字,它是缓慢拉长音节。
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还是举例。
韩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啦啦。
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童声。它的节奏是快的,跳跃的。
另一个是金智贤的。
节奏就是庄重缓慢的。
悲壮的。


可以做个比较。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5-8-23 18:16 |只看该作者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5-8-23 17:45
螽斯羽那段不完全赞同。

既然属国风。

忘了划黑线
螽斯羽 用的是叠字

叠字在重言词里比较容易歌唱

而且是拉长音节。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5-8-24 01:12 |只看该作者
金牌打手 发表于 2025-8-23 18:16
忘了划黑线
螽斯羽 用的是叠字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击个掌,稀客啊,该拿什么招待你呢?油泼面还是螺蛳粉?哈哈

今天晚了,犯困了,先不写了,明天有空的话来和你探讨。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5-8-24 01:21 |只看该作者
座有兰言 发表于 2025-8-20 09:17
才到家,迟复为歉,这趟实在太远了。

就您这认真学问的态度,结果其实不重要,过程中的沉浸与思考有着 ...

我也是转了一大圈,刚有点空。我看了你的链接,有点感想和体会。改天来说,和你分享一下心得,也再发散一下。和兰言交流很轻松也很开心,我们就不客气啊,我想到什么就来说什么,一种好的交流会互相启发,也会让人有表达的欲望,还会有一种急于分享的心态。好吧,我们慢慢说。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