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对唯识学的理解,把见分相分自证分与能藏所藏执藏相对应,不合适。 能藏,所藏,执藏这三藏不能和四分对应起来理解。能藏所藏执藏是阿赖耶识三义,在佛学经典中,有能藏所藏,能量所量,能缘所缘等等说法,能就是指作用方,所就是指作用的对象,被作用方。阿赖耶识也被称为藏识,宇宙万有之本,摄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因储藏万有种子所以称能藏,相对应的,这时种子是所藏;种子因外镜而起现行成识,生起另七识,种子受七转识熏习而有新种子,这个新种子再入阿赖耶识,则此时,新种子是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而第七识末那识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所以又称执藏。 而见分和相分,八识皆有各自的见分,相分,自证分。见分和相分是依赖识体长出的,就像蜗牛上的两角,识体是身,见分和相分是两角,皆因外境而同时生起。拿西哲的概念类比,相分就是相状,就是外境的现象,见分就是认识能力。不同西哲的是,这个相状不仅仅是感官前六识所感觉到的现象,诸如第七识末那识缘取阿赖耶识妄执为我的相状,阿赖耶识缘取种子,五根等也各有相状。这些都是相分。而见分就是识别,照见相状的功能。 而自证分,简单说,就是意识到的意思,证是证知。这个证知不是另外有他者来证知,而是心识自体能够证知自身见分的作用,所以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心识自体能够证知前自证分的作用。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可互为证知,互为量果。按照西哲的说法,通俗点说,自证分就是自我意识验证对现象的认识作用(当然,自我这个词用在唯识学解释中不怎么恰当,只是方便理解),证自证分就是意识对自我意识作用的反思。所以,见分是有对象的认识活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无对象的反思。 不能把四分与三藏对应起来。它们之间不是对应关系。 四分说是唯识学独有的贡献。玄奘的《成唯识论》第二卷有相关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