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视,自新文学作品始;新文学作家中,极重视书装的,首推非鲁迅莫属。而其小说集《彷徨》之封面(出自陶元庆之手),即包含着一个“不圆的太阳”的逸事:一九二六年北新书局大三十二开初版本,三位坐在长椅上的畸零人仰望落日,这轮太阳颤颤巍巍,非浑圆,乃有游离的彷徨之态,其四围的光芒亦不甚齐整,长短不一;到了一九四三年“鲁迅全集出版社”小三十二开版本,延续了初版封面,表面似无什么,但细看却有玄机:原来那轮不圆的太阳,不知被谁拿圆规重画了一遍,浑圆,且周边的光芒也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后者的点金成铁之功,可谓深厚,而文学作品文本与封面设计之微妙联系,在此亦可见。《彷徨》封面之余音并未断绝,一九八七年丁玲回忆录《风雪人间》初版,其封面亦有一太阳,较之陶元庆版不圆更甚,黄橙橙挂在冷冷枯枝之上,不见其暖,凉意习习。
书装之于书籍的要紧,乃至精神血脉的承传,窥以上之一斑而见全豹,群山所著《采葑小集》于此的钩沉解读,意义尽在其中矣。作者以自己所藏,爬梳剔抉,于故纸堆中现新章,似有与当下书装设计对比之意,能否起到“立懦起顽”的效用,虽未可知,但已是难得的了。
新文学作品装帧设计,大师们的参与度,说起来已如开元天宝遗事般杳渺。鲁迅对自家作品或亲自设计,或参与意见自不待言,而闻一多之设计封面,见其本色当行与诗人意趣。徐志摩的《猛虎集》《巴黎鳞爪》《落叶》《玛丽·玛丽》四本书,封面均为闻一多设计,各有特色,《采葑小集》择取《巴黎鳞爪》与《落叶》解析:前者封面的“黑色”,意象之迷幻、凌乱,正乃现代巴黎之隐喻;后者封面的雅致、洒脱,不仅切合书的主题,且透露着徐志摩的气质。且两种设计风格反差之大,现出闻一多艺术素养的容量。我又想起闻的一幅画作,是为潘光旦《冯小青考》所作的插画,一位揽镜自照、面容憔悴的女性形象(即冯小青),传神非常;多年后,《冯小青考》某再版版本将这一插画用作封面,浑然天成,闻一多不意又成就一封面佳作。
书装设计的流派,作者群山认为大致有三类:“比较注重封面的装饰作用而较少顾及作品的内容”;“较为注重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和解释”;“既强调装饰作用同时也注意对作品内容的反映”。第一种貌似易做,其实做好大难,可能最出名的当属许钦文小说集《故乡》的封面“大红袍”(陶元庆所做),与作品内容无关却又如此之好;第三种,应占据最大比例的书装设计,上述《彷徨》《巴黎鳞爪》《落叶》当属此列,不过,此类设计稍一疏忽亦会沦为笑柄,如黄裳《银鱼集》三联初版封面,真的有几条银色的小鱼在游动,却不知“银鱼”指蟫,即书中蠹虫,为一典型的案例。
采葑采菲,我所在意的,还有在书籍封面中透露出的某些掌故信息。如章衣萍的《古庙集》,封面为一座小庙,流水潺潺,绿树依依,作者自称“小僧”,“学道古庙”,且言书的完成有知堂扶助云云。知堂乃“前世出家今在家”,章衣萍呢,又是古庙,又是小僧,攀交情的意图豁然,不过,他写的文章,实在与知堂半点瓜葛也无,白白辜负了这么好的封面。我想,这样的封面送与废名,倒是有些合适的。再如一九五八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所出《迎春曲》,封面木刻版画是黄永玉绘,郭沫若题字,整体效果极好,不过若想到黄永玉未必对郭有好印象(不乏沈从文的因素),被出版社安排在同一场合出现,亦是无可奈何。还有一九五八年作家出版社《农村大跃进歌谣选》,封面倒也别致,工地上人群熙来攘往,忙碌快乐,络腮胡子的张飞骑马夜游至此,当惊世界殊;封面固然好,但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大灾难,于是,所谓的繁荣不免为虚假笼罩了。
《诗经·邶风·谷风》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葑小集”的命名,显然未取原典本意,而是取其“装饰作用”,意在书封也。谈书籍装帧,难在眼光,难在材料收集,尝试总是难得的,我们希冀能够看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