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白话《世说新语》
楼主: 闲过信陵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话《世说新语》 [复制链接]

1891
发表于 2015-9-16 08:33 |只看该作者
(6)王令诣谢公,值习凿齿己在坐,当与并榻①;王徙倚不坐,公引之与对榻②。去后,语胡儿曰:“子敬实自清立,但人为尔多矜咳,殊足损其自然。”③

【注释】

①王令:王献之,字子敬,曾任吴兴太守。中书令。习凿齿:字彦威,曾任桓温的主簿,后出为荣阳太守。
②徒倚:徘徊。按:王献之不肯和习凿齿并榻而坐,是因为自己出身士族,而习凿齿虽然世为乡间豪族,却是寒门。晋代看重门阀等级,士庶不肯同座。
③胡儿:谢朗的小名。谢朗是谢安的侄儿。清立:清高、特立。矜咳: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说:咳,一本作硋(aì),疑是。矜该,傲慢、固执。

【译文】

    中书令王子敬去拜访谢安,正遇上习凿齿已经在座,按礼法本应和习凿齿并排坐;子敬却来回走动,不肯落座,谢安拉着他坐在习凿齿的对面。客人走后,谢安对胡儿说:“子敬确实是清高不随俗,不过人为地保持这样多的傲慢、固执,特别会损害自己的天然本性。”

使用道具 举报

1892
发表于 2015-9-16 08:33 |只看该作者
(7)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坐,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①。讫将乖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带绕手②。恭府近千人,悉呼入斋;大左右虽少,亦命前,意便欲相杀。何仆射无计,因起排坐二人之间,方得分散。所谓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注释】

①王大、王恭:两人是同族叔侄关系,但是感情上有裂痕,所以会做出下文所述之事。参看(德 行)第 44 则。何仆射:何澄,字子玄,曾任尚书左仆射,为人清正。
②讫:通“迄”,到。乖:指意见不合。裙:古人穿的下裳。

【译文】

    王大和王恭曾经一起在左仆射何澄家作客,王恭当时任丹阳尹,王大刚受任荆州刺史。到他们快要闹别扭的时候,王大劝王恭喝酒,王恭不肯喝,王大就强迫他,越来越急迫,随即各自拿起裙带缠在手上。王恭府中有近千人,全都叫来何澄家中;王大的随从虽然少,也叫他们前来,双方的意思是想要打起来。何澄没有办法,就站起来插入两人中间坐着,才把两人分开。人们所说的依仗权势和财富的交往,古人认为是可耻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893
发表于 2015-9-16 08:34 |只看该作者

(8)桓南郡小几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威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①。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②!”问,果如之。

【注释】

①车骑:桓冲,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
②“无所”句:桓冲不可能称自己的侄儿为南郡,这是记言疏忽。

【译文】

    南郡公桓玄还是小孩时,和堂兄弟们各自养鹅来斗。桓玄因为鹅常常斗输了,就非常恼恨他们的鹅。于是就在夜间到鹅栏里。把堂兄弟的鹅全抓出来杀掉。天亮以后,家人全都被这事吓呆了,说这是妖物作怪,去告诉车骑将军桓冲。桓冲说:“没有可能引来怪异,定是桓玄开玩笑罢了!”追问起来,果然如此。

使用道具 举报

1894
发表于 2015-9-16 08:34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谗险第三十二

使用道具 举报

1895
发表于 2015-9-16 08:34 |只看该作者
【题解】

    谗险,指奸诈阴险。本篇所载,或进谗言,或用奸计,都有其阴险用心。例如第2则记用奸计游说,“几乱机轴”,以求宠幸。第3则记用阴险手段阻止皇帝召见别人,以防夫宠。第4则记因受谗言毁谤而用阴险手段离间进谗的人,等等。

使用道具 举报

1896
发表于 2015-9-16 08:34 |只看该作者
(1)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狭①。

【注释】

①劲侠:原注引邓粲《晋纪》作“劲狭”,指刚烈、心胸狭隘。按:不管是劲侠还是劲狭,都很难说是谗险。

【译文】

    王平子外表非常潇洒、爽朗,内心却实在刚烈、狭隘。
  

使用道具 举报

1897
发表于 2015-9-16 08:34 |只看该作者

(2)袁悦有口才,能短长说,亦有精理①。始作谢玄参军,颇被礼遇。后丁艰,服除还都,唯赍《战国策》而已②。语人曰:“少年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易》,此皆是病痛事,当何所益邪③!天下要物,正有《战国策》。”既下,说司马孝文王,大见亲待,几乱机轴④。俄而见诛。

【注释】

①袁悦:字元礼。晋孝武帝时,会稽王司马道子录尚书事,袁悦得到司马道子的宠信,且劝道子专揽朝政,后来,王恭把这事告诉了孝武帝。袁悦又盛赞得到司马道子宠呢的中书令王国宝忠谨。而孝武帝已渐不满意司马道子,因此迁怒于袁悦,便杀了他。短长说:指战国时代游说之士那种合纵连横的言论。
②丁艰:旧时遭父母之丧叫丁艰。其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赍(jī):携带。(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录,记载了他们的政治主张和策略,由汉代刘向编定。
③病痛:毛病,比喻小事。
④司马孝文王:即会稽王司马道子。《晋书》作文孝王。机轴:指重要部门或职位。

【译文】

    袁悦有口才,擅长游说,道理也很精辟。最初任谢玄的参军。得到颇为隆重的待遇。后来,遇到父母的丧事,在家守孝,除服后回到京都,只带着一部《战国策》罢了。他告诉别人说:“年轻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子》《周易》,这些都是讲的小事,会增加什么好处呢!天下重要的书籍,只有《战国策)。”到了京都以后,去游说会稽王司马道子,受到了特别亲切的款待,几乎扰乱了朝政。不久就被杀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898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司马道子其人】

    司马道子(364~402年),字道子,时称司马太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东晋皇族,会稽王。简文帝司马昱幼子,母亲为孝武文太后李陵容,孝武帝司马曜同母弟。

    年十岁,封琅邪王,食邑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一户,出后琅邪孝王司马裒。少时以清和恬淡为谢安所称道。太元初,拜散骑常侍、中军将军,进骠骑将军,不拜。使隶尚书六条事,寻加开府,领司徒,不受。孝武帝不亲政事,终日与道子酣歌痛饮。谢安死后,领徐州、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军事。把持朝政,广树党羽,亲近僧尼,宠信奸臣,以致政刑紊乱。重用王国宝、赵牙、茹千秋等奸佞小人,动用巨资,营造园林,卖官贩爵,横行无道。因为恃宠乘酒,对孝武帝不够礼敬,并且他的乱行为孝武帝知晓,因而兄弟失和,孝武帝几欲废黜道子,皆为皇太妃所止。后来孝武帝之子司马德文被封为琅邪王,道子改封会稽王,并宣城为五万九千户。中书郎徐邈以汉文、晋武之事劝说孝武帝,孝武帝对道子委任如初。
  
    隆安元年(397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即位,因年幼,遂由道子辅政,操纵实权。安帝成年后,道子还政于帝,然实权仍操于亲信王国宝之手。兖州刺史王恭举兵讨伐,道子杀王国宝、王绪以谢,王恭退兵,道子深恨王恭。次年,遣世子司马元显斩杀王恭。此后,更为沉迷酒色,大权为元显所夺。道子失去实权,拜侍中、太傅。隆安三年(399年),司马元显为增强实力,对抗地方,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乐属”,激起普遍不满,孙恩趁机起事。道子无谋略,终日在蒋侯庙祈祷。元兴元年(402年),桓玄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他被放逐安成郡,后被毒死,时年三十九。桓玄失败后,追赠道子为丞相,谥文孝。

使用道具 举报

1899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袁悦其人】

    袁悦(?~389年),字元礼,东晋陈郡阳夏(今属河南省太康县)人。《晋书》、《资治通鉴》并作“袁悦之”。父亲是袁朗。袁悦喜读《战国策》,有口才,善谈论,义理精微。先后被谢玄、会稽王司马道子欣赏,建议会稽王专揽朝政。曾挑拨王恭、王忱的关系,导致二人失和。后于太元十四年被孝武帝司马曜杀死,一说是因王国宝事,一说是因会稽王事。

    袁氏谱曰:“悦字元礼,陈郡阳夏人。父朗,给事中。仕至骠骑咨议。太元中,悦有宠于会稽王,每劝专览朝权,王颇纳其言。王恭闻其说,言于孝武。乃讬以它罪,杀悦于市中。既而朋党同异之声,播于朝野矣。”

使用道具 举报

1900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3)孝武甚亲敬王国宝、王雅①。雅荐王珣于帝,帝欲见之。尝夜与国宝、雅相对,帝微有酒色,令唤珣。垂至,已闻卒传声,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②,因曰:“王珣当今名流,陛下不宜有酒色见之,自可别诏也。” 帝然其言,心以为忠,遂不见珣。

【注释】

①王国宝,晋孝武帝时任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善于谄媚,总揽大权。晋安帝时,兖州刺史王恭以讨伐王国宝为名起兵,晋室恐惧,杀国宝。王雅:字茂建,因得到宠幸而任太子少傅。
②倾夺:争夺。要宠:显要职务和宠幸。一本作“其宠”,绽是。

【译文】

    晋孝武帝很亲近并且尊重王国宝和王雅。王雅向孝武帝推荐王珣,孝武帝想要召见他。有一夜,孝武帝和王国宝、王雅对坐喝酒,孝武帝脸上略带点酒色,便下令召见王珣。王珣将到,已经听到了吏卒传话的声音,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在王珣之下,恐怕王珣会争夺显职和宠幸,就对孝武帝说: “王珣是当代的著名人土,陛下不宜带着酒色召见他,本来可以另外召见的。”孝武帝认为他的话说得对,心里认为他是忠心,终于没有召见王珣。

使用道具 举报

1901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王珣其人】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弱冠时为桓温掾,与谢玄一起为桓温敬重,尝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后转为主簿,和郗超一起深为桓温信赖。本为谢氏婿,与谢安不和,导致当时王谢二族交恶。谢安去世后,仍往哭谢安,并被孝武帝倚仗,历任要职。孝武帝司马曜,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史称其“好聚财物”。有五子:王弘、王虞、王柳、王孺、王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2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王珣其人】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卒于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弱冠时为桓温掾,与谢玄一起为桓温敬重,尝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后转为主簿,和郗超一起深为桓温信赖。本为谢氏婿,与谢安不和,导致当时王谢二族交恶。谢安去世后,仍往哭谢安,并被孝武帝倚仗,历任要职。孝武帝司马曜,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史称其“好聚财物”。有五子:王弘、王虞、王柳、王孺、王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3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哟,一早起来蛮用功的哟

使用道具 举报

1904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905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王国宝(?-397) 东晋大臣。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其父王坦之,曾与谢安制止了桓温篡位。谢安之婿,但不为安所重用,而与会稽王司马道子相善,其堂妹为司马道子王妃。晋安帝即位,道子摄政,他任秘书丞、琅邪内史、堂邑太守等。后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与道子共擅朝权,威动内外。执政中,力主削弱方镇势力,又贪纵聚敛,“后房伎妾以百数,天下珍玩充满其间”。隆安元年(397年),王恭、殷仲堪诸镇起兵,要求将他诛杀,道子无力抵御,只好将他杀死。

    其父王坦之(330~375年),东晋大臣。字文度,祖籍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出身世家大族,王承之孙,王述之子,少与郗超共享盛名,曾任大司马桓温参军,后与谢安共辅幼主,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卒后赠尚书。有文集传世。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行书四行。

使用道具 举报

1906
发表于 2015-9-16 08:35 |只看该作者

    王雅,字茂达,东海郯人,魏卫将军肃之曾孙也。祖隆,后将军。父景,大鸿胪。雅少知名,州檄主簿,举秀才,除郎中,出补永兴令,以干理著称。累迁尚书左右丞,历廷尉、侍中、左卫将军、丹阳尹,领太子左卫率。雅性好接下,敬慎奉公,孝武帝深加礼遇,虽在外职,侍见甚数,朝廷大事多参谋议。帝每置酒宴集,雅未至,不先举觞,其见重如此。然任遇有过其才,时人被以佞幸之目。帝起清暑殿于后宫,开北上阁,出华林园,与美人张氏同游止,惟雅与焉。
  
    会稽王道子领太子太傅,以雅为太子少傅。时王珣儿婚,宾客车骑甚众,会闻雅拜少傅,回诣雅者过半。时风俗颓弊,无复廉耻。然少傅之任,朝望属珣,珣亦颇以自幸。及中诏用雅,众遂赴雅焉。将拜,遇雨,请以伞入。王珣不许之,因冒雨而拜。雅既贵幸,威权甚震,门下车骑常数百,而善应接,倾心礼之。
  
    帝以道子无社稷器干,虑晏驾之后皇室倾危,乃选时望以为籓屏,将擢王恭、殷仲堪等,先以访雅。雅以恭等无当世之才,不可大任,从从容曰:「王恭风神简贵,志气方严,既居外戚之重,当亲贤之寄,然其禀性峻隘,无所苞容,执自是之操,无守节之志。仲堪虽谨于细行,以文义著称,亦无弘量,且干略不长。若委以连率之重,据形胜之地,今四海无事,足能守职,若道不常隆,必为乱阶矣。」帝以恭等为当时秀望,谓雅疾其胜己,故不从。二人皆被升用,其后竟败,有识之士称其知人。
  
    迁领军、尚书、散骑常侍,方大崇进之,将参副相之重,而帝崩,仓卒不获顾命。雅素被优遇,一旦失权,又以朝廷方乱,内外携离,但慎默而已,无所辩正。虽在孝武世,亦不能犯颜廷争,凡所谋谟,唯唯而已。寻迁左仆射。隆安四年卒,时年六十七。追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长子准之,散骑侍郎。次协之,黄门。次少卿,侍中。并有士操,立名于世云。  

使用道具 举报

1907
发表于 2015-9-16 08:36 |只看该作者
(4)王绪数谗殷荆州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①。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殷从之。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

【注释】

①王绪:是王国宝的堂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心腹,任从事中郎,会谄媚。

【译文】

    王绪屡次在王国宝面前说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坏话,殷仲堪对这事很担忧,向东亭侯王珣讨教对付他的办法。王珣说:“你只要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王绪,一去就叫手下的人退出去,于是谈别的事情;这样,二王的交情就疏远了。”殷仲堪照他所说的做去。后来王国宝见到王绪,问道:“你近来和殷仲堪在一起,赶走随从,都说些什么呢?”王绪回答说:“只不过是一般往来,没看谈别的什么事。”王国宝认为王绪对自己有隐瞒,果然两人的感情日渐疏远了,谗言这才平息下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908
发表于 2015-9-16 08:36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尤悔第三十三

使用道具 举报

1909
发表于 2015-9-16 08:37 |只看该作者
【题解】

    尤悔,指罪过和悔恨。本篇所记,多涉及政治上的斗争,少数是生活上的事情。有的条目侧重记述言行上的错误、坏事,有的侧重于悔恨,有的同时述及错误和悔恨。那些牵涉政治斗争的条目记载着为了争权夺位,置对手于死地的事实,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性。第1则记魏文帝为了保住帝位,残忍杀害亲兄弟,这是罪行;第3则记陆机因受诬陷而被杀的时候慨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这是悔恨当初进入仕途;第6则记因为王导三缄其口,王敦才杀了周侯,事后王导知错而悔恨。
  
    有的条目所载的不仅仅是悔,而是愧恨,是感到羞愧,心里自恨不该如此。例如第15则记“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简文还,三日不出。”身为皇帝而连稻苗也不认得,是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10
发表于 2015-9-16 08:37 |只看该作者
(1)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①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②;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跳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③,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注释】

①任城王:曹彰,字子文,卞太后第二子,封任城王。骁壮:勇猛、刚强。
②卞太后:魏文帝曹丕的母亲,曹丕登位时尊为太后。
③东阿:曹植,字子建,卞太后第四子,封东阿王。按:曹植封东阿王是曹丕死后之事。

【译文】

    魏文帝曹丕猜忌他的弟弟任城王曹彰勇猛刚强。趁在卞太后的住房里一起下围棋并吃枣的机会,文帝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任城王没有察觉,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中毒以后,卞太后要找水来解救他;可是文帝事先命令手下的人把装水的瓶罐都打碎了,卞太后匆忙间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东西打水,不久任城王就死了。魏文帝又要害死东阿王,卞太后说:“你已经害死了我的任城王,不能再害我的东阿王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11
发表于 2015-9-16 08:37 |只看该作者

    曹彰(?-223),字子文,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建安二十一年,封为鄢陵侯。两年后,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大捷而归。后来曹彰奉命往汉中助曹操攻刘备,然而到了长安的时候,曹操已引军回来。于是曹彰行越骑将军,便留守于长安。曹操回到洛阳后得病,远召曹彰,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丕即位后,曹彰表示顺从。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次年,又被立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入京都朝觐,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享年约35岁,谥曰威王。

使用道具 举报

1912
发表于 2015-9-16 08:37 |只看该作者
(2)王浑后妻,琅邪颜氏女,王时为徐州刺史,交礼拜讫,王将答拜,观者咸曰:“王侯州将,新妇州民,恐无由答拜①。”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礼,恐非夫妇,不为之拜,谓为颜妾。颜氏耻之,以其门贵,终不敢离。

【注释】

①“王侯”句:王浑袭父爵为京陵侯,故称王侯。晋代,州刺史往往掌握军权,王浑是扬烈将军、徐州刺史,所以称州将。颜氏女是琅邪国人,琅邪属徐州管辖,所以是州民。

【译文】

    王浑后房妻子,是琅邪国颜家的女儿,王浑当时任徐州刺史,颜氏行完交拜礼,王浑刚要答拜,旁观的人都说:“王侯是州将,新娘是本州百姓,恐怕没有理由答拜。”王浑于是不答拜。王武子认为自己父亲不答拜,就还没有成婚,恐怕不算夫妻,也就不拜后母,只称她为颜妾。颜氏认为这是耻辱,只是因为王浑门第高贵,终究不敢离婚。

使用道具 举报

1913
发表于 2015-9-16 08:38 |只看该作者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大臣,魏司空王昶之子。承袭父亲京陵侯之位,属魏大将军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曹爽被杀,王浑随之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为怀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参司马昭的安东将军军事,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264-285),为越骑校尉。王浑曾辅佐晋武帝司马炎和晋惠帝司马衷两代君主,在晋初的军事和政治上作出了—定贡献。特别是在对吴作战方面功绩显著,因此官职累累升迁。

使用道具 举报

1914
发表于 2015-9-16 08:38 |只看该作者
(3)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①。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②!”
  
【注释】

①“陆平原”句:陆平原,即陆机。在西晋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任陆机为平原内史。大安初年,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义,又任陆机代理河北大都督。陆机进兵洛阳,在河桥大败。于是被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诬为将要谋反,终于被杀害。
②华亭鹤唳:华亭,今上海市松辽县西平原村,有华亭谷、华亭水,是陆机故居。其地出鹤,当地人谓之鹤窠。后来用“华亭鹤唳”表示怀念故土而感慨生平,悔入仕途。唳,鸣叫。

【译文】

    平原内史陆机在河桥兵败后,受到卢志的谗害,终于被杀。临刑时叹息说:“想听一听故乡的鹤鸣,还能听得到吗!”

使用道具 举报

1915
发表于 2015-9-16 08:39 |只看该作者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领兵与魏国羊祜对抗。父亲死的时候陆机14岁,与其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亡,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张华颇为看重他们二人,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为“鲁公二十四友”之一。
  
    陆机曾为成都王司马颖表为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汉置平原郡辖十九县,晋为平原国,诸侯国不设丞相而设内史负责政务)。司马颖在讨伐长沙王司马乂的时候,任用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二十余万人。《晋书》本传称:“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陆机与挟持了晋惠帝的司马乂战于鹿苑,大败。宦人孟玖等向司马颖进谗,陆机遂为司马颖所杀。临终时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所著文章三百余篇,并行于世。洛阳遇害,还葬云间,现墓周河套尚存遗址,仍可辨认。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

使用道具 举报

1916
发表于 2015-9-16 08:39 |只看该作者

【卢志其人】

  卢志,字子道,范阳涿(今河北涿县)人。始为成都王颖谘议参军,永嘉(307至313)末,转尚书。少好学,朝夕惟焚香读书,尝与书盟曰;“誓与此君共老。”善书,素法钟瑶。

使用道具 举报

1917
发表于 2015-9-16 08:39 |只看该作者
(4)刘琨善能招延,而拙於抚御①。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注释】

①刘琨:刘琨在西晋永嘉元年出任并州刺史,当时并州饥荒,百姓流散,寇盗猖狂。刘琨转战至晋阳,那里已是一片废墟。

【译文】

    刘琨擅长罗致人才,却不善于安抚和驾御。一天之内虽然有几千人前来投奔他,可是逃跑的也有这个数目,因此他终于没有什么建树。

使用道具 举报

1918
发表于 2015-9-16 08:39 |只看该作者
(5)王平子始下①,丞相语大将军:“不可复使羌人东行②。”平子面似羌。

【注释】

①王平子始下:王平子是王澄的字,西晋惠帝末年出任荆州刺史,东晋元帝召他为军谘祭酒,路过豫章,去探望堂兄弟王敦,被王敦杀害。
②羌人:羌族人。羌族是古代民族,住在西北一带。这里指王平子。

【译文】

    王平子刚从荆州下建康,丞相王导告诉大将军王敦说:“不可再让那个羌人到东边来。”因为王平子脸长得像羌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919
发表于 2015-9-16 08:40 |只看该作者

(6)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①。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②!”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救。既释。周大说,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时后。”大将军至石头,问丞相曰:“周侯可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不?”又不应。因云:“如此,唯当杀之耳!”复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叹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③!”

【注释】

①“王大”句:大将军王敦是王导的堂兄,在东晋初年,两人共同辅佐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在镇守地武昌起兵反,以诛刘隗为名,直下建康。当时王导任司空、录尚书事,每天带着同宗族的人到朝廷待罪。刘隗则劝晋元帝杀王氏。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泛指皇宫、朝廷。
②委:托付。按:这句指希望周侯保全其家族。
③幽冥:暗昧;昏庸。

【译文】

    大将军王敦起兵反,丞相王导兄弟到朝廷请罪。武城侯周顗特别担忧王氏一家,刚进宫时,表情很忧虑。王导招呼周顗说:“我一家百口就拜托你了!”周顗照直走过去,没有回答。进宫后,极力援救王导。事情解决以后,周顗极为高兴,喝起酒来。等到出宫,王氏一家仍然在门口。周顗说:“今年把乱臣贼子都消灭了,定会拿到像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上。”王敦攻陷石头城后,问王导说:“周侯可以做三公吗?”王导不回答。又问:“可以做尚书令吗?”王导又不回答。王敦就说:“这样,只该杀了他罢了!”王导再次默不作声。等到周顗被害后,王导才知道周顗救过自己,他叹息说: “我不杀周侯,周侯却是因为我而死,我在糊涂中辜负了这个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920
发表于 2015-9-16 08:40 |只看该作者
即,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