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沂蒙往事(大结局)
楼主: 左手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沂蒙往事(大结局)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9-1-29 17:24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19-1-29 16:50
谢谢哥哥高看,还是算了吧。心里还有些事,有些抑郁着腻,如果不写些东西,都不知道干啥!
还得您费心, ...

已经帮您申请了。

挂板也不需要您做什么。你就用版主权限修改自己帖子吧。

用完再说。

不必推辞。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发表于 2025-8-2 19: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5-8-3 10:51 编辑

          村里有的人家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小孩子的叫声都没了劲头,家境好的这时早就收拾了些东西,投亲挂友去了,不好的拄着棍子领着老人,带着孩子出门讨饭,奈何天灾人祸,许多村落也是空空的没几个人,只是凭着往年的经验,尽量往些富庶且民风尚好的地方逃难。人心啊!真的不同,走到人家门口,有的人家吃着窝头,看着老人,孩子可怜,从自己嘴里掰下半个,盛碗水粥让给你,有的吃着馒头却不舍的半个,求的紧了,门口的大黄狗恨不得冲上来,怕你分掉它碗里的狗食。

        杨秀才,村里人对这有学问的人一直这么叫着,这几日一直在斟酌,到底往哪里讨营生才好,私塾早停课许多天了,乡亲们知道保命比读书更重要,没了学生,老师也会饿死,要饭也不丢人,可到处都是灾荒,人家自己都吃不饱哪能分你一口,最后终于下定决心-闯关东。

       这好像是个高大上的词,我们有一双腿,只要每天用腿丈量,总有到的时候,可身体毕竟是血肉做成的,意志力在饿肚皮的情况下也不是十分的管用,一点小病就会让人栽倒在沟里,爬不起来就便宜了路边的野狗。

        杨秀才有个好友,年轻时闯关东在那里定居了下来,来信时总说那里人烟稀少,随便在哪里都可以开地,只要勤快,粮食吃不完,满山的柴禾,拿镰刀随便就可以砍几十捆,不像山东地界山都是秃的,想烙煎饼只能到处找些毛毛蒿,这听起来很让人诱惑,可是故土难离,认殷家好友怎么劝说,杨秀才都不动心,这次再不走就要交代在这,杨秀才才最后下了决心。门找了把锁头锁上,也不担心有人来偷,家家都穷的叮当三响,撬门只是为了卖个锁头?况且自己的二兄弟还在这里并不走,杨秀才哥好几个,本来家庭挺殷实,别的兄弟都勤俭持家,生活过得都富裕,只杨秀才比较懒,有钱时背个褡裢赶集赶庙会,在家种花教私塾,地多是累赘,只留下一块够吃喝,剩下的都卖给了别人。

        听说有这么好的去处,杨秀才的一个远房侄子连忙来攀关系,叔!你带我们一家走吧,我和你侄媳妇有手有脚,绝不拖累你半步。杨秀才很为难,大人还好说,还有两个孩子拖累怎么走?这侄子前妻病故,留下一个儿子,又找了这个妻子,又生了一个,大的七岁,小的五岁,都走不得远路,还能一直抱着?无奈侄子一直央求,就让他跟着吧,走多远都是命。

        闯关东有两条路,其一是陆路,经过河北到辽宁,只是这陆路太绕远,一般闯关东的都走的水路,在青岛或者烟台上船,大概航行两天到达旅大,这航程起码缩短了一半,出门在外,少走一天就省一天的口粮。

         买的船票是货轮票,客货混搭,主要还是拉货,在一个据说叫洪溪崖(ai)的地方登了船,这货轮每次启航时间都不相同,有时是二十天,有时三十天,买了传票的人都等在岸上,啥时候货装满啥时候启航。船航行起来,正赶上大风天,船颠簸的严重,把这内陆山区从没出过远门的山里人颠簸的恨不得把苦胆都吐出来,刚上船的兴奋劲早就没了影子,那雪白的盐场,穿着短裤晒盐的工人,在鞭子声中拼命踏步的毛驴在几天后清醒时候才想起来。

       下船的多是逃荒闯关东而来,拖儿契女,乡党亲族,一会儿功夫就走个精光,辽吉黑三省各有目标,小路大路万千任选。多年后,许多闯关东的后人谈到祖上光辉伟绩大都颇为自豪,有的说是一条扁担挑着行李卷,拉着妻儿,边走边行在这安了家,有的说是一个小推车推着全部家当,漫无目的边走边寻找,发现哪片山坳地势平坦,可以开垦荒地,离着小河又近,遂在此安家。

      杨秀才挑不得担子,也不推车,只是穿着妻子女儿缝制的千层底布鞋讨饭行进,歇息了两日后,晕船后遗症基本痊愈,边打听边往丹东地界而行。

      东北人很多都是穿关东而来,切身感受知道这路的艰苦,原住户一般也都大气好客,见有逃难的过来,一般也都帮上一把。杨秀才一般只挑门楣稍大一些的院落求帮,小门小户这许多人即使给你一两个苞米面大饼子也不够分。开口讨要的一般都是杨秀才,读书之人一般都说官话,有些口音双方也都能听懂,况且文化人都有些书卷气,谦逊起来一看就不是歹人,要饭也就容易了许多。

      要饭也有讲究,进门就说好话,先说家里遭了灾不能等着饿死,出来讨个活路,也不要钱就讨口饭吃,人家说过了饭点,没有吃食也不恼,那就借口锅使一使,再有犹疑的时候,家人们就上前有帮扫院子,有帮打水的,有帮劈柴的,这时节谁还好意思往外哄撵?

       天晚了,破仓房,牛棚子也可以挤一下,晚上有灯光,有狗叫,远远的狼叫声也就不那么瘆人了。鸡鸣时候,主家出门,杨秀才并侄子也跟着出门,剩下的妇孺帮着打水,劈柴做饭,白天女眷们有些缝缝补补的活,这一行人全都包圆。山东盛产棉花,棉桃脱落,家家纺线织布,七八岁的小孩把纺车玩的滴溜溜直转,大一些又开始比较谁的鞋纳得好,针脚细密匀称,鞋垫绣的新颖好看,到东北这边,做个棉裤棉袄,缝缝补补这些小活轻松拿捏。

       杨秀才不是不会干农活,只是觉着读书育人更适合自己,闲情雅致是追求的根本,到这田地也是放下了身份,卖力的干活,这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在伟丈夫一身,晚上秀才有时帮着监督一下主家孩子的描红,认字,有时给主家讲些奇闻杂事,鬼怪传说,直把主家听得意犹未尽,东北地广人稀,很多时候不见新人,这好素材记下来和邻居们又是一顿好吹。

        村里人见这逃难的人干活认真又不藏奸,有的就出钱雇几天短工,住了几日再接着往北走。主家有时过意不去,有的拿出些钱,有的再装几瓢米,几次下来逐渐有了些结余,然后掂掇这几个钱,够这些人买到哪的车票,离目的地又近了几分。到了下一地界再要饭,干活,攒钱,买车票。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发表于 2025-8-2 19:02 |只看该作者
中午吃饭时候挺老妈讲家史,赶紧记录下来,也不知道插哪一章合适,单独做个小故事吧。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发表于 2025-8-2 19:11 |只看该作者

我还没看过这个呢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发表于 2025-8-2 19:12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2 19:02
中午吃饭时候挺老妈讲家史,赶紧记录下来,也不知道插哪一章合适,单独做个小故事吧。



后面还有的话,可以单开一个帖子发……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发表于 2025-8-2 19:19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8-2 19:12
后面还有的话,可以单开一个帖子发……

就写一段,不知插哪个章节里,单独一篇一个故事,就发在末尾,啥时候老妈再讲一段,就再补一段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发表于 2025-8-2 19:27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2 19:19
就写一段,不知插哪个章节里,单独一篇一个故事,就发在末尾,啥时候老妈再讲一段,就再补一段
...



记性真好,还能找到这个贴子,还能接上。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发表于 2025-8-3 10:49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8-2 19:27
记性真好,还能找到这个贴子,还能接上。

很简单啊!个人空间,点开主题,以前写的都在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发表于 2025-8-3 10: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好像我们记事起,中日恢复了友好关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又开始剑拔弩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发表于 2025-8-3 10: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篇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25-8-3 11:04 |只看该作者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25-8-3 10:59
好像我们记事起,中日恢复了友好关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又开始剑拔弩张了。

民间情绪都是正负主导的,不管是对哪个国家,读书的人应该清醒,哪能和愚人一般见识?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25-8-3 11: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3 11:04
民间情绪都是正负主导的,不管是对哪个国家,读书的人应该清醒,哪能和愚人一般见识?

懂了,
有些话不能言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25-8-3 11:09 |只看该作者

有些地方,老妈也记得不太清,她还反感我去问,怕我在网上写,就趁着她讲故事时候套话,一点点积累,这篇百分之九十九还算正确,还得继续抠。
那一年回山东的时候,和二舅也谈过,他的山东话太标准,很多听不懂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25-8-3 11:12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的故事特别曲折,许多情节都是想不到的,可惜我不是大家,只能写这干吧的小记叙文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发表于 2025-8-3 11: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3 11:09
有些地方,老妈也记得不太清,她还反感我去问,怕我在网上写,就趁着她讲故事时候套话,一点点积累,这篇 ...

闯关东只是好多年前看过电视剧
估计那时候年纪轻,还真不了解其意。

你这写出来感觉特新鲜好奇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25-8-3 11:14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3 11:12
老一辈的故事特别曲折,许多情节都是想不到的,可惜我不是大家,只能写这干吧的小记叙文


现在基本上热衷的都是些家长里短邻里故事,倒是那些文邹邹的抒情文看得索然无味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25-8-3 17:23 |只看该作者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25-8-3 11:14
现在基本上热衷的都是些家长里短邻里故事,倒是那些文邹邹的抒情文看得索然无味了。

现在真正的正能量很少,满天都是高衙内,高太尉,还不让批判,还删帖,只能从真正的故事里找乐趣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25-8-3 17:26 |只看该作者
湘女妃儿 发表于 2025-8-3 11:13
闯关东只是好多年前看过电视剧
估计那时候年纪轻,还真不了解其意。

影视里都美化和丑化过了,真实的苦难才最接地气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25-8-3 17:2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5-8-4 15:41 编辑

        这一日,一行人走到桓仁县沙尖子,下午四点钟,杨家侄子忽然觉着肚痛不止,众人以为着凉所致,急忙弄些开水喝下,疼痛仍不减轻,有好心的主家让出热炕头说烙烙肚子,兴许放几个屁通通气也就好了,有的人好心端来一碗糖水,有的说是不是冲撞了什么?赶紧拿鸡蛋,清水,镜子请仙,看看得罪了哪路邪神?可惜万般用尽,疼得只是哼哼,连打滚都没了力气,天太晚离镇上又远,只等天明寻那大夫来看。天明时,杨家侄子只是出气多进气少,杨秀才怕影响人家气运,赶紧把人抬出正屋,找一偏厦躺着,杨家侄子只看着妻子和俩孩子说不出话只默默流泪,侄媳和俩孩子趴在杨家侄子身上痛哭流泪,这情景看哭了很多村民。

       八点钟,杨家侄子咽下最后一口气,有好心人拿了一领新芦席裹上,又帮着找了一朝阳的偏坡,挖了坑下了葬。

        对侄媳妇来说,这是晴天霹雳,来的时候还是一家团圆,夫妻恩爱,还没走到地方,人就扔在这地方,剩她一个妇道人家到底应该怎么办?回又回不去,跟着走?侄子都没了,叔叔一家还能像以前一样帮着呵护么?两个这么大的孩子人家怎么帮着拉扯?于是越想越伤心,哭的个天昏地暗,杨家人急忙劝说,侄媳妇啊!别伤心,你要是愿意跟我们继续走,这俩孩子我们帮你带,现在也快到地方了,翻过浑江,我们就到宽甸地界,再走个七八十里也就到了。侄媳妇越发伤心,走了十万八千里,最后这百里都不到,丈夫都没坚持到,这个短命鬼。

        杨秀才按照书信的地址,找到了殷家好友,介绍完自己一大家子,又介绍了侄媳妇一家的遭遇,殷家好友好阵唏嘘,也帮着安排了住处。

       帮衬这十顿八顿还行,十天半月也行,有志气的人怎么能总让人家帮衬,人家就不说什么,自己的脸也挂不住,侄媳妇求殷家叔叔给找些活来做,看孤儿寡母太可怜,殷家叔叔去求当地的富户-甄大棉裤,人家说家里的几头牛要放,这差事就落到前窝八岁孩子头上,但不是有什么坏心眼子,自己五岁的孩子还太小。几头牛不够放,又揽了附近家的几头牛,这总算有了来钱的道,自己白天也出去找些坡地来刨,种些苞米蔬菜,中午晚上提前回家做好了饭,等大儿子回来。

        小儿子年纪小,咧咧的说饿,总要揭那锅盖,当娘的也心疼,可没办法,只能轻声细语的哄着,二宝啊!咱先不吃,等你哥哥回来一起吃嗷,咱现在吃的这些都是你哥放牛挣来的,再等一会儿,你哥回来热热乎乎大家一起吃,大儿子回来时,这孩子娘总赶紧给换上干爽的衣服,给大儿子洗完了脸,让儿子先上桌,让儿子先吃,怕两个儿子吃不够时,自己总是少吃。

        杨秀才这一路也是借了不少侄子的光,出门在外男人少了容易受欺负,尤其是侄子身体健壮,比他这耍笔杆子的秀才威风的多。杨秀才娶妻生了四个女儿,再往后就一直没生,虽然受孔夫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熏陶,却也再没纳妾,想当初杨秀才也是一方富户,想纳个妾很简单的事,后来想开了,没儿子也不用操那份心,出那么多力,养好自己的牡丹,种好自己的竹子,教好自己的学生也是不错。闯关东时,大妮子,二妮子已经出嫁,就随她夫家去吧,只把十四岁的三妮子桂兰和小妮子带了过来,桂兰十六的时候,杨秀才和殷家兄弟觉着对方的孩子都不错,算是看着长大的,又知根知底,老哥俩觉着更进一步做个儿女亲家更好,遂找了媒人,约定了日子成了亲。

       婚后第二年生了个妮子,隔了一年又生了个儿子,这是人丁兴旺的开始,如果生活一直这么平稳的生活下去,杨秀才也想在这再生活几年。这时就传来谣言,说小日本要和中国干仗了,说得多了,杨秀才心里没了滴,这许多年读书写字,杨秀才对这社会已经看了个透,战争起来,刀兵不长眼,说不定就挨到了自己头上,尤其是和外国人打仗,中国人之间还讲究个意气,看在孔夫子头上或许还有个活路,洋鬼子不信这个,现在趁着东洋兵没打过来赶紧回老家,走晚了尸身都扔在了外面。和亲家沟通这事,亲家觉着这里发展着还好,暂时想再观望一下,毕竟在哪里不是吃饭?

       杨秀才见劝不动人家就准备自家先走,三女儿成了人家媳妇,就和人家共患难吧,命好在哪里都能生活,侄媳妇听说叔叔要回山东,也领了两个孩子过来,说叔叔婶婶千万把我们也带回去吧,我一个妇道人家孤儿寡母在这太不方便,回家起码有亲戚帮着照顾俩孩子,真要打起仗来,我哭都找不到地方去。

       寡妇去辞了工,打点好行装准备逃离这生活了几年的地方,这时期许多闯关东的人觉着世事不稳,离开了这经营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生活的地方。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这偏僻的山沟里也听到了远处那隆隆的炮声,天上的飞机也呼啸着划过天际,直到彻底听不见声音,那紧张的心底仍抽抽着落不实处。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25-8-3 17:57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3 17:23
现在真正的正能量很少,满天都是高衙内,高太尉,还不让批判,还删帖,只能从真正的故事里找乐趣了{:1_20 ...

笑得我不要不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2025-8-3 17:59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3 17:26
这一日,一行人走到桓仁县沙尖子,下午四点钟,杨家侄子忽然觉着肚痛不止,众人以为着凉所致,急忙弄些开水 ...

感觉我总是松松散散在读你的字,唉,自我检讨一下状态。。。。等我哪天集中注意力,再慢慢翻阅一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25-8-3 18:07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8-3 17:57
笑得我不要不要的。。。

那么多大学问家这点事都看不穿,还论啊!辩啊!总找理由解释时,这国家已经糟透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25-8-3 18:12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8-3 17:59
感觉我总是松松散散在读你的字,唉,自我检讨一下状态。。。。等我哪天集中注意力,再慢慢翻阅一遍。。。 ...

这篇还是在豆豆老师的鞭策下写成的,知道中篇至少六万字以上。
以前看飞狐外传,又看雪山飞狐,我这也属于个外传吧
老妈总不让采访,高兴时给讲一段,就又成了这两段。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25-8-3 18:14 |只看该作者
金豆豆 发表于 2025-8-3 17:59
感觉我总是松松散散在读你的字,唉,自我检讨一下状态。。。。等我哪天集中注意力,再慢慢翻阅一遍。。。 ...

好好修养吧,保养好发个照片上来,让我们好好看看,老师月半没?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25-8-6 14: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5-8-8 13:20 编辑

        寡妇到家时,抚摸着门上的锁头伤感再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站到家乡的土地,还能住回到以前的老房子,锁头已经锈迹斑斑,拧了好几下才打开房门,屋子里几乎没怎么变化,灰尘满满,看来亲戚们也并不总过来打理,两个孩子却有些生分,东北黑土地生活的五六年,早已经习惯了火炕大锅的热情,对家乡原来那些温暖的记忆如今只是剩下了陌生,眼前的这破败有些脱离了对家的认知。寡妇重新又找了亲族,亲族们便问寡妇将来有什么打算,其实,看寡妇的装束,亲族们大致也猜到了。本地规矩,女孩一个装束,刚结婚一个装束,妇女一个装束,老妈妈时一个装束,从梳着的头型就能看得出来,寡妇穿着朴素,家织土布,头发挽在一起别在后边,针钗横插,完全是一个小老太太形象,亲族归还了土地,又帮忙垒好院子,修葺了房子。这是重视宗族的地方,祖宗保佑,宗族才强大,眼见得两个好后生,又见过世面,日后说不定有着很大的出息,起码杨家人丁兴旺,外姓人是不敢随便欺负。

       大儿子如今十三四的年纪,在东北的这几年,吃的饱,睡得足,关键是得到了后娘的疼爱,身体粗壮孔武,家境好的这年纪已经订了亲事,大儿子并不着急这些,只说自己是老大,先要负起养家的责任,弟弟还小,过几年再说,又过几年大儿子还是放不下对东北黑土地的诱惑,觉着那里的大山才是自己发展的地方,经人介绍到辽宁彰武伐树挣钱,挣得钱多数又都打给了寡妇娘,让娘攒着给弟弟娶媳妇,过了几年有当地的人家觉着这孩子踏实肯干,懂感恩孝顺母亲,这仁义的孩子难得,遂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孩子还是年年往家寄钱。

       弟弟戏称母亲偏心,对哥哥比对他这个亲生的都好,这老妈妈开始数落儿子,要不是你哥哥给人放牛供咱娘俩吃饭,咱俩早饿死了,这些年你吃的穿的你少用你哥哥钱了?给你花钱娶媳妇靠我能攒几个钱?不都是你哥哥年年往家邮钱?做人得讲良心,你哥哥是不是比你做的强?

       杨秀才回了家,过着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生活,家里一块不小的地,并不愁吃喝,还是养花,品茶,读书,闲情雅致的梳理着人生。三女儿留在了东北,四妮子跟着回到了山东,这女儿一直是杨秀才的骄傲,前三个姑娘都随她们的娘,长得有些矮小,只会干活,没半点文采,只这四姑娘长得随他,个子高挑出众,读书又好。教私塾时,他拿着戒尺又打手板又抽屁股,那许多顽童还狗屁不是,若不是为了有点学费能帮着养家,早撵回家了,只这四妮子也不看她如何用功,字写的好,书背的快,写的文理又通顺,这要是个男孩再前朝肯定能挠腾个秀才举人当当,肯定比他这个假秀才强,所以自小便特别宠爱这四妮子。

       四妮子也是恃宠而骄,大妮子出嫁时,家里陪送嫁妆做新衣服,四妮子说我也得要一套,杨秀才家境不是十分的差,又十分受宠,那就来一套;二妮子出嫁,她又要了一套;三妮子出嫁时,循了旧制也给做了一套,如今到了年纪,自然更得多陪送。

       杨秀才这个亲家姓栗,也算是比较大的庄户,家境殷实,这样妮子嫁过去才不受屈,那后生看着也怪好的,人长得排场,干活也行,也读过私塾,估计跟妮子也能说到一起,那名字起得都好,栗春申,春申君春秋四公子之一,这肯定差不了。


        婚期定在正月,四妮子病在头年冬月,刚开始只是以为只是偶有小疾,不曾想越病越重,再找些大夫诊治已终究回天乏力,四妮子病逝在婚月上。杨秀才斟酌许久,叹口气说,这孩子也不能埋进祖坟啊!

       没成家的孩子属于夭寿,进祖坟会不吉利,单独埋在荒山野岭又不舍得,一个女孩子孤孤零零在另一个世界会受欺负,杨秀才便老着脸皮去栗家求帮。栗家也有不同意见,没过门还不属于自家人,怎么能有这荒谬的要求,这杨秀才也算是读书人,怎么能做出这荒诞的想法?到底还是春申君明事理,既然三媒六聘订在我栗家,也算是我栗家之人,无非就是我将来坟前多一坟茔,就三尺之地有和不舍?

       棺材抬进栗家,栗家请人风风光光大办,以发妻之礼操办,灾荒之年,许多挨饿之人也到门口求了一顿饱饭。这事之后,春申之名远播,有人就图这栗家仁义,与栗家结了亲。婚后,夫妻和美,家运昌隆,生活比以前更为红火,春申君又生了多个儿女,且个个都有了出息,年节到祖坟拜祭,都去四妮子坟前焚香送钱。

       春申君也经常到杨秀才家做客,感谢岳父大人,自从四妮子进门,日子一天比一天都好,有她地下的荫泽,儿女们进学也都优秀,其中一个在几所学校中还作报告时,春申君也来报喜,杨秀才只是感叹,四妮子命短福薄无福消受,又深为自己为女儿做的这点努力还没白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25-8-6 16:19 |只看该作者
左手刀 发表于 2025-8-2 19:00
村里有的人家已经断粮好几天了,小孩子的叫声都没了劲头,家境好的这时早就收拾了些东西,投亲挂 ...



现在山东经济发展了,很多当年闯关东的人都回流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25-8-7 10:22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中篇小说我真没读过,书里的生活也并不是很熟悉。可还是很感动,还是真实吧,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农村生活的艰辛是自己不曾经历过的,还有里面的人情冷暖,好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25-8-9 12:49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25-8-7 10:22
这个中篇小说我真没读过,书里的生活也并不是很熟悉。可还是很感动,还是真实吧,真实得让人不寒而栗。 ...

生活要高于故事,人生不是对每个人都友好,有时是很残忍的,没人记录这些,就以为生活就像被淡化过几倍故事那样简单和美好。感谢母亲留给我这么多好故事,只是我水平不到,只能记录到这地步。
很久以前,母亲说低标准时,姥娘三天三夜不睡觉,推了一三缸小米,然后烙了煎饼,放在果园窝棚里泡水吃,我不是很懂,后来看泌水大哥的文章才知道,粮食都充了公,谁家晚上烟囱冒烟都是犯忌的,百姓苦啊!当官的在哪朝哪代都享福。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25-8-9 12:5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左手刀 于 2025-8-9 15:53 编辑

         三妮子桂兰生下的第二个孩子是个男丁,可把殷家公爹乐的够呛, 殷家终于有后了,可惜没过几岁就夭亡了,这日子就没个顺气的时候,伪满洲国的建立就让人非常的不爽,好好的中国人为什么要搞日满亲善?以后也讲呜了哇啦的日本话,那不是背弃祖宗?这闯了关东就能忘了本,连尸骨都回不了根?殷家老爷子想了很久,终于拿定主意,领着妻儿一家再回山东。

        桂兰再次怀孕的时候,全家又都殷切期盼着,这次终于又生了个男孩,只是这孩子有些不健康,十六天就会笑,让那见多识广的老妈妈们也都摸不到头脑,孩子不足月时,也是夭亡扔到了山上,直把老爷子愁的四下闲逛来排解心中愤懑,第三天晚上,殷家老爷子又出去闲走,回来时在门口捡到一个小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才出月子的小男孩,老爷子暗道,这是老天爷可怜我又给我送了一个孙子?老爷子转身抱回了自己家,交给老婆子并撂下狠话,妈个X的,这孩子我看看你俩怎么伺候不好的,我扒了你的皮。

       老爷子总疑心,连接两个大孙子的夭折肯定是这婆媳两人不细心的缘故,好不容易老天又赐来一个,一定要给我养活好。好在桂兰的奶还没回去,孩子往怀里一塞,就顶了那死孩子的名成为殷家的一员,别人也不知道还有这么大的典故。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山东沦陷,百姓们流离失所,人生有了三种选择,第一种继续做一普通百姓,一样娶妻生子,繁衍后代,第二种投靠小鬼子做一汉奸,第三种,做一热血青年,到战场上与日寇拼杀。殷家老汉选择与进步抗日力量合作,为八路收集情报,趁着伪军副大队长回家探家时机,报告了八路,在八路埋伏下,伪军副大队长和妻子死于乱枪之下,这一壮举是警告那些投降鬼子,与中国人民作对的汉奸下场,后来被日伪侦知,又杀害了殷家老汉和桂兰的丈夫,红叉布告上写到,沟通八路,打死大队副,又是在警告与皇军作对的下场。

       桂兰想着在地边种些瓜,补充着粮食的不足,小叔子已经和婆婆准备再闯关东,这孤儿寡母的累赘也抛弃不管了,桂兰只能带着儿女回去找杨秀才,杨秀才已经管不了那么些了,自己的生活只够温饱,哪能再添三个累赘,这时正赶上有个姓耿的庄户人家,孩子都没了,大老婆也不能再生,希望找个能生产的妇女,万般无奈之下,二十八岁的桂兰嫁到耿家做了二房。

     杨秀才自此更是感叹命运之多舛,兵荒马乱时候,百姓的小命如蝼蚁一般,自此更是不喜世事,自家的一块地耕种完毕,就读书写字,种花吟诗,万般之苦唯有书中精彩。

       六十年代,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杨秀才身体大不如前,只身体还算硬朗,秀才夫人早已经开始糊涂,每日只说肚饿,两碗红薯面冲熟一人一碗,夫人吃完还要吃秀才的,秀才却不能给,自己要是饿死了,夫人也就没了。四个孩子当初嫁的都好,自家家底不差,选的人家自然也是相当,大女儿嫁了家姓尤的,来了运动之后,家境甚惨,有时候女儿都跑到娘家来蹭吃喝;二女儿嫁过去之后没两年也病故,没留下一儿半女,这亲家就断了联系,连姓氏都想不大起来;三女儿桂兰嫁到殷家,不曾想殷家父子惨遭横祸,寡妇领俩孩子又嫁到耿家,那大老婆又很是厉害,三女儿想尽办法才倒腾出吃食送过来,三女儿每次来,杨秀才都说,我又能一个月都有饭吃了。

       四妮子!四妮子死后,这女婿倒是总过来探望,秀才夫妻身体不好的时候,大女儿和三女儿就排班来伺候,每班二十天,春申君娶的妻子也过来排班,也是二十天,栗家一直感恩,杨家的四女儿从进了栗家的坟地,栗家就一直发展的很好,这是她在阴间庇佑的缘故。

        秀才夫妇二人弥留之际,村里村外并许多熟人,或者有过交往的,都过来拿书,或者直接说是收回的,老人家穷其一生攒了一面墙的书差不多被拿个精光,这时也不知杨秀才是否有意识,或者能听到也起不来去阻止,那薄如蝉翼几乎透明的线装书,或者代表了这世界的落寞和无解,这时的书没有一瓢地瓜干或者一片药值钱,没有儿子就没有人主家。

       杨秀才其实是有儿子的,有个儿子长到了八岁,只是总爱尿炕,其实不算大毛病,请个医生抓几服药,长成就好了。杨秀才是非打即骂,有一次半夜又尿炕时,杨秀才的武力镇压把孩子吓得再不敢上炕,冻了一宿,孩子坐下了病,不长时间,孩子没了。年轻时,有先生给杨秀才算了命,沉思半晌说,这是和尚命,杨秀才不以为然,娶妻多生就是,秀才夫人命中是只有女儿,最后是秀才担不住四个,就只有两个能给他养老送终,或者还应该加上那春申君一家吧。

        人如草芥,故事再曲折离奇,几辈子后就再没人记得,国仇家恨,悲欢情仇,年代更迭,再见面又一笑泯恩仇。嗯!不泯也得泯,国家意志又岂会在意草芥之痒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发表于 2025-8-9 16:12 |只看该作者
知音 发表于 2025-8-2 19:27
记性真好,还能找到这个贴子,还能接上。

我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