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情感休闲 倾杯小镇 行摄天下 关于初学摄影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查看: 513|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初学摄影的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7-30 14:0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25-7-30 14:12 编辑

摄影是一门易学难精的艺术,入门很容易,买个相机放在自动挡都能拍出曝光准确、图像清晰的照片。但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光圈是什么?快门是什么?除了自动挡,你能用手动挡拍出优秀的照片吗?相机怎么设置?镜头怎样选择?

这里开这样一个帖子,将陆续解答有关摄影的一些基础问题。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这里提出来,我尽自己所能答复大家。

也欢迎高手批评指正,一起讨论。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8
发表于 2025-8-7 09:0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5-8-7 08:13 |只看该作者
继续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8-6 13:43 |只看该作者
季风 发表于 2025-8-6 09:04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是的是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8-6 13:43 |只看该作者
季风 发表于 2025-8-6 09:03
这是10年前的稿子,又修改了一下,要是现在重新写我还真没这精力。

非常适用!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8-6 13:42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25-8-6 09:04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25-8-5 22:13
我以旅行为主,拍摄就很马虎了。看看这里长知识!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8-6 09:03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25-8-5 22:12
非常精彩的讲座。

这是10年前的稿子,又修改了一下,要是现在重新写我还真没这精力。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25-8-6 09:00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井冈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5-8-5 22:13 |只看该作者
我以旅行为主,拍摄就很马虎了。看看这里长知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5-8-5 22:12 |只看该作者
非常精彩的讲座。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8-5 22:11 |只看该作者
开卷有益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8-4 22:13 |只看该作者
季风 发表于 2025-8-4 09:07
说的对,应该带备份卡。我用5D4装了两张64G的卡,拍摄RAW格式,单张容量1397张。我从来就没有用满过,可 ...

本人过去出游时,相机都装两个卡,多的时候一拍差不多都在两千张以上。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5-8-4 16: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25-8-4 16:58 编辑

谢谢您的支持,您最好能说得具体点,想听哪方面的,或者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5-8-4 10:39 |只看该作者
请老师继续开讲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8-4 09:13 |只看该作者
纯粮小烧 发表于 2025-8-3 19:31
在一般情况下,JPEG多挺好用。

在不做大幅调整的情况下,拍JPEG确实方便,可以直接发到网上。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5-8-4 09:07 |只看该作者
纯粮小烧 发表于 2025-8-3 19:29
在确定不能再次去的地方,还是用RAW的好,不过得带个大点的卡。

说的对,应该带备份卡。我用5D4装了两张64G的卡,拍摄RAW格式,单张容量1397张。我从来就没有用满过,可能也有不使用高速连拍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8-3 19:31 |只看该作者
在一般情况下,JPEG多挺好用。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8-3 19:29 |只看该作者
在确定不能再次去的地方,还是用RAW的好,不过得带个大点的卡。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8-3 10:13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8-3 09:13 |只看该作者
关于初学摄影的几个问题今天就告一段落,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亚当斯区域曝光法的,这部分有点深度,不太适合初学者。但如果朋友们想看,可以留言,我再发上来。

这种泛泛的讲似乎针对性不强,可能无法解决具体问题。希望大家拍摄中碰到什么问题,可以在这里发帖,尽我所能给大家解决。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8-3 09:0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25-8-3 09:04 编辑

第二讲 向右曝光
        使用数码单反的人想必都听说过一个词“向右曝光”,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向右,向哪个右呢,为什么要向右?请大家细细看来。
读懂直方图
       我们每个数码相机都有一个直方图,早期的只能显示单色亮度的,现代的相机除了单色亮度还能显示RGB三个颜色各自的亮度分布。一般是横向分为五等份,相当于5档光圈的动态范围。从左往右,代表照片的从最暗到最亮的全部动态范围。
      直方图也叫柱状图,是一种统计报告图。反映了像素按明暗分布的规律,也显示相应亮度的像素在总像素中所占的百分比。
      数码相机直方图的黑场指图像中最暗的一部分像素,理论亮度值为0,位于直方图左侧;白场是指图像最亮的一部分像素,理论亮度值为255,位于直方图右侧。
      如果一副图像中黑场不是0,白场不是255,那我们就说黑场、白场有丢失,丢失越严重的图像就会越发灰。
      反过来说,如果一幅图像中黑场为0,白场为255,就会出现“溢出”现象。拍摄的景物反差很大时,已经超出了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相机的CCD或CMOS无法记录动态范围以外的信息,就会出现“溢出”,亮部溢出就是我们常说的“死白”;暗部溢出就是“死黑”。由于溢出部分没有任何图像信息,因此,也无法在后期用软件调整出层次来。
       我们所说的“向右曝光”就是要直方图上的曲线(俗称“小山坡”)要尽可能向右靠,也就是照片要尽量比正常曝光过一些,靠近理论白场,充分利用直方图右边的区域。
  为什么这么做呢?通常我们相机的RAW文件是12位图像(理论上是16位的,但现在实际上各厂商都是采用12位的),12位的图像能反映出4096(2的12次方)级离散亮度值。
由此我们可能会想到,用5档光圈去覆盖这个4096级亮度,平均每档覆盖4096/5=819.2。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和咱们前面讲的每档光圈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5个区域之间也是一倍的关系,其中第一档(最亮的部分)就覆盖了4096级亮度的一半,即2048级亮度。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因为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纪录的信号是线性的,相当于5档光圈的动态范围的每一档较其上档都会将光线减半,将剩余的一半给了下档。详细情况见下表:
       第一档(最亮)2048级
       第二档(亮)1024级
       第三档(中调)512级
       第四档(暗)256级
       第五档(最暗)128级
       这个表说明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也是我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最右边的那个区域(即最亮的区域),等于白白浪费了我们手中昂贵的数码相机一半的动态范围。
   “向右曝光”可最大化增加信噪比
    “向右曝光”得到的RAW照片给人的感觉是“太亮了”,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后期使用Adobe Camera Raw或各相机厂家相机的随机软件,如佳能的DPP,尼康的Capture等,都可以很轻松地调整回来,恢复到“正常”的影调。
       我们之所以要大费周章地“向右曝光”,然后再用后期软件往回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最大化地增大信噪比,使画面更加细腻,噪点更少。
       玩过音响的人都知道一个词“信噪比”。就是信号和噪声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大,也就是信号越强、噪声越小,声音就越干净、音色越好。“向右曝光”采取的方法与音响一样,就是要增大图像信号与噪点的比例,减少噪点,从而得到细腻、干净的画面。
    “向右曝光”并不是无限地向右,在直方图上看,“小山坡”要尽量靠右,但不要贴上去,贴上去亮部就要就是溢出了。网友们中间流行一句话,叫作“靠墙不上墙”,说的非常形象。
      理想的曝光方式是尽可能地使直方图向右分布但又一定不能过曝,利用更多的亮度级别帮助我们确保亮部细节不被丢失,同时也有更多的亮度级来表现暗部细节,因为最暗部只有128级亮度表现力,如果不“向右曝光”,那128级亮度很容易就消失殆尽。
     不要轻信液晶屏
       在胶片时代,我们只能凭借测光表和经验来掌握曝光,到了数码时代,相机都带有液晶屏,通过图像回放掌握曝光变得更加容易,于是很多人就通过观看液晶屏来控制曝光,把眼睛看到的液晶屏影像当作调整曝光的依据。
      不过,大家想过没有,液晶屏是靠不住的,因为眼睛也会欺骗自己。首先每一种相机的液晶屏的制造标准和产品质量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液晶屏的动态范围、色域大小和像素数量是有限的,三是观看液晶屏时会受到周边光线的影响,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你的正确判断产生影响,所以要想得到高质量的影响,光看液晶屏来决定曝光是靠不住的,一定要看直方图。
纠正胶片时代的曝光理念
       胶片时代很多摄影师在拍摄反转片时,为了避免高光失去层次,增加色彩饱和度,都会坚持“宁欠勿过”的原则,即在正确测光的基础上,再减少1/3或1/2级的曝光量,这样能保留亮部层次,增加色彩饱和度,所以“宁欠勿过”是胶片时代拍摄反转片的圭臬。
到了数码时代许多人使用数码相机以后,仍然沿用拍摄反转片的经验,曝光以稍欠为好,而他们决定曝光是否合适的参照物就是液晶屏。当他们在液晶屏上看到颜色不够饱和时,就会猛减曝光,直到看到理想的饱和度为止。
      这种做法会造成暗部细节丢失,噪点大幅增加。
      数码时代正确的做法就是尽量增加曝光,只要看到直方图右侧还有余量时,就要增加曝光,只有这样这样才能让你拍摄的图像更加细腻。你才能得到最低噪点、最高清晰度、最优画质的图像。
    “向右曝光”最好是在RAW格式的文件上做,因为RAW文件不是成品照片,而是一个数据包,它包含了所有从CCD或CMOS上纪录的信息,包括色温、亮度、饱和度、锐度等等。这些都可以在软件上轻松调整,而且都是可逆的。要想把手里价值不菲的数码相机的功能和优势都发挥出来,采用RAW格式拍摄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我们手里的相机不具备RAW格式,或者不会使用软件调整RAW文件,JPG文件也可以使用“向右曝光”,并且可以使用Adobe CameraRaw等软件调整,只是效果没法和RAW相比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8-2 12:36 |只看该作者
纯粮小烧 发表于 2025-8-2 12:21
在拍花、鸟时好像点测光还是比较好用的。

老手一般都是点测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8-2 12:21 |只看该作者
在拍花、鸟时好像点测光还是比较好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8-2 10: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季风 于 2025-8-2 10:48 编辑

关于曝光的几个问题
       第一讲:相机的测光系统
       谈到曝光就离不开相机的测光系统,最早相机是没有测光系统的,那时的摄影师都有很厉害的本领:目测估计曝光。到了一个地方一看,心里就有了合适的曝光参数,拍出来八九不离十。这个本事很重要,尤其是新闻摄影,机会稍纵即逝,你不能眼疾手快机会就没了。等你拿出测光表测光,再调整相机,黄瓜菜都凉了。
      但毕竟是凭经验估计,拍宽容度大的黑白片还可以,曝光差一点可以再暗房里找回来,人工估计曝光问题不大。但拍摄彩色反转片就不行了,彩色反转片宽容度相当小,有可能差半档曝光片子就废了,这时人工估计曝光就显得力不从心,一台精准的测光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手持式测光表在当时令使用大画幅相机的摄影师们如虎添翼,很多经典作品就是建立在精准测光的基础上才得以诞生的,精准测光还催生了著名的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即使在数码摄影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台精准的手持测光表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发展到今天,机内测光系统已经成为所有的数码相机的标配,而且日益精准。具备了TTL(过去叫直读胶片表面测光,现在应该叫直读传感器表面测光了吧)功能,测光方式包括评价测光、中心重点平均测光、局部测光、点测光等等多种测光方式。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个取得正确曝光的重要因素是无可替代的,那就是选择正确的测光方式,会用测光系统、善用测光系统的程度决定你的测光的准确程度,而不是这个测光系统如何先进。
     相机的测光系统能干什么呢?它就是能够计量照射到感光原件上的光照有多强,通过计算给出一个曝光参数,但这个参数是否准确呢?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你的测光系统“看”什么地方,怎么“看”!譬如你把镜头对准了一个模特的脸测光,相机立刻就给出了一个参数,用这个参数你可以把模特拍的非常漂亮,但用同样的方法拍摄雪地或煤堆就不行了。
       问题来了,照相机的测光系统知道你拍的是美女的脸吗,或者一片雪地或者一个煤堆吗?答案是它并不知道,甚至它连色彩都看不见,只看到黑白影像,测光系统就是个色盲。它的工作原理就是不管你把镜头对准什么地方,不管是美女的脸还是雪地或煤堆,它都要按照把他们都拍成反光率18%的灰调来给出曝光参数的。准确再现18%的灰调就是测光系统的任务。这个反光率18%的灰也被称作18度灰。
       为什么是18%的灰,而不是50%或者是90%的灰?这时根据色调比较平均的景物计算出来的,把这个景物的反光率综合起来计算,得出来的结果就是18%的灰。所以在拍摄一般的景物的时候对着反光率18%的标准灰板测光,都能得到正确的曝光。
      18%的灰是什么样子呢,除了器材店出售的标准灰板外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东西,就是柯达负片,也就是我们过去拍彩色照片的胶卷盒,它是一个黑色的圆筒上面有一个灰色的盖子,这个盖子的颜色就是18%的灰。18%的灰和我们亚洲人的肤色很接近,所以在没有灰板的情况下,对准我们的手背测光也可以得到近似18%灰的参数。
      但是这个比较平均的景物是什么呢?它肯定不能是一个煤堆,也不可能是一片雪地,也不能是逆光的景色或夜景。
如果我们按照相机的测光系统给出的参数去拍摄一个煤堆,肯定拍出的煤不是黑色的,而是灰色;同样的方法去拍雪地,雪也不是白色的,而是灰色的;(注意,前提是煤堆或雪地要充满画面)拍逆光则是天空曝光合适,而地面的景物完全成了黑色;夜景则会使光源过曝,景物发灰。
       这时就出现上面说的如何选择正确的测光方式的问题了,再先进的东西,不会用也是枉然。
       首先要确定我们要表现什么,无论胶片还是数码传感器都不可能把人眼所看到的色彩或影调全部表现出来,我们眼睛的宽容度比胶片或数码传感器要高出很多。胶片和数码传感器的宽容度是有限的,只能把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分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拍摄照片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把你所要表现的主体完美地表现出来,并同时兼顾周边景物。
       这里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白加黑减”,在拍摄大面积白的时候(这个大面积是指充满我们的取景框,而不是景物的实际面积有多大),要在相机给出的参上适当增加曝光,就能把白色拍成白色而不是灰色。拍摄大面积黑色的时候,适当减少曝光就能把黑色拍成黑色而不是灰色。
       2.在逆光拍摄的时候,要尽量贴近被主体摄物去测光,尽量让被摄物充满画面,避免周围光线的干扰。
上面说的这两条使用的时候曝光模式最好使用M档,也就是手动档,如果用自动挡测光后要锁定曝光,按下AE-L键,不然就白测了。
       3.拍摄夜景的时候要用M档,通过实际测试找出正确的曝光参数,不要采用任何方式的自动模式。
       4.正确选用相机的测光模式,现代的数码相机可以提供多种测光模式,以佳能单反为例,说明书上是这样写的(遗憾只能录入文字,图形只能大家自己看说明书了):
       评价测光——这是一种通用的测光模式,适合人像甚至逆光主体。相机自动设置适合场景的曝光参数。
       局部测光——由于逆光的原因使背景比主体更亮时,该测光模式非常有效。局部测光覆盖取景器中央8%的面积。
       点测光——该模式用于对拍摄主体或场景某个特定部分进行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覆盖了取景器中央约3.5%的面积。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测光偏重于取景器中央,然后平均到整个场景。
       面对四种模式我们如何选择呢?
      简单地说,根据不同的拍摄题材和拍摄目的选择,如拍摄纪实片,抓住精彩瞬间是第一要务,曝光的要求就不能太严格,所以选择评价测光比较靠谱。如果是想精雕细刻地拍摄或者遇到光线比较复杂而时间又允许的时候,建议采用点测光模式,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的曝光,另外两种测光模式基本介于以上两种之间,就不一一赘述了。
       5.在高反差的环境下注意兼顾明暗两端,在拍摄反差很高的景物时,可以利用“向右曝光”的方法(以后要详细讲),尽可能地增加曝光,只要高光不溢出就行。然后在后期时将亮部压暗,暗部提亮,就能兼顾到明暗两端的细节。
    6.在选用光圈优先(即A或Av档)或速度优先(即S或Tv档)时使用点测光要注意选择测光点,首先心里要熟悉18%灰大概是一个什么亮度,然后寻找近似这个亮度的部位作为测光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8-1 16:17 |只看该作者
季风 发表于 2025-7-30 14:37
刚才检查了一下,还有一个“白平衡”没有说,其实白平衡就是色温的另一个说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各种不同色温 ...

谢谢老师的帖子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8-1 15:30 |只看该作者
季风 发表于 2025-8-1 14:47
手持650mm的镜头,烧兄铁手呀!不知快门速度用多少?

这东西一般都是拍鸟玩的,用的都是光圈优先,基本上不考虑速度。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8-1 15:23 |只看该作者
季风 发表于 2025-8-1 14:44
单反一般都是焦平快门,钢片的,微单就不好说了。

刚才用“B”门试了一下,应该是钢片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8-1 14:49 |只看该作者
纯粮小烧 发表于 2025-8-1 13:03
太低了好像不行。也不知道是不是臂力不够的原因。

别跟自己较劲,该上架子就上架子吧。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8-1 14:47 |只看该作者
纯粮小烧 发表于 2025-8-1 13:02
本人在用650mm镜头时,手持机时,ISO一般都定在640或800。

手持650mm的镜头,烧兄铁手呀!不知快门速度用多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