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老轶事
文/马成云
上个世纪末,我在柯渡镇任党委书记。柯渡虽小,在寻甸却是一个闪烁着许多亮点的乡镇,那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先后两次长征路经的地方,播下火种就会长出故事;那里回民集聚,经商意识浓厚,可以触摸回商的历史脉络;那里的人崇尚文化,对文学艺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因此,在那里成立全省最小文联“柯渡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乃水到渠成之事。
当时,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尚属曲靖市管辖,柯渡镇文联成立后,紧锣密鼓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培训活动。记得我们请曲靖市文联著名作家唐似亮老师授课那天,两点来钟,柯渡街上开餐馆的一个小老板匆匆忙忙跑来找我。他叫毕昌禄,是当年柯渡参加红军的回民班长毕发斗的晚辈。毕昌禄家在改革开放后带头从事个体经营,成了柯渡回族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他家开的“工农小吃”是柯渡典型的回族美食风味,因为经营有方,一直开得红红火火。
毕昌禄不是行政人员,没有向领导汇报工作的习惯,他对我说:“成云,有个事情,你们怕要去瞧瞧呢?”毕昌禄虽然年纪小我两岁,以村乡论,是我的长辈,对我直呼其名在情理之中。淳朴的他不习惯叫我“书记”,觉得那样很生分,一点也不亲切。
后来终于弄清楚了,我这位村乡长辈郑重其事地叫我要去“瞧瞧呢”果然是一件会被岁月铭记的事情。云南省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尹俊,当年在任时,轻车从简到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路过柯渡镇政府所在地时大约中午12点,尹老人家和他的老伴、驾驶员一行三人到“工农小吃”去用餐,没有打搅任何人。
毕昌禄在电视里看见过尹老人家,不知道他具体担任什么职务,只知道是一位“大官”。“大官”到柯渡,一定有什么要紧事情要办。这样的判断促使毕昌禄跑来向我们通风报信。当时我觉得不大可能,尹主任来柯渡,何以我们没有接到省、市、县各级的电话?但转念一想:万一是呢!
我叫上那次参与组织培训活动,时任寻甸文体局党总支书记的马能俊和寻甸文学杂志《清水海》主编马东和两位老师一起赶过去,尹老人家他们已经离开工农小吃到纪念馆去了。我们赶到纪念馆一看,果然无巧不成书。惊喜之余,我和马能俊老师迫不及待地当起了尹老人家的义务讲解员,啰啰嗦嗦、不厌其烦地介绍了红军过寻甸、过柯渡那段历史和纪念馆筹建前前后后的情况。
尹老人家问我们“业务”怎么那么熟悉,我们只好据实相告:马能俊老师是柯渡丹桂村人,他家就住在纪念馆紧隔壁。1976年筹建纪念馆时,马老师任柯渡公社党委副书记,主抓此项工作,后来调到寻甸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工作长达十几年之久,心中一直装着这段历史,自然如数家珍。我则是在马能俊老师任文体局长期间从寻甸第七中学调到纪念馆担任馆长的,我们对纪念馆的事了如指掌已在情理之中。
尹老人家满意我们的解说,心里很高兴,问我们纪念馆存在些什么困难。站在“毛主席长征路居旧址”那幢广式楼房的屋顶阳台上,我们指着东面几个天井的房子说:那几间是中央书记处当时的住址,可惜建馆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征集过来,现在还在土改时分给的农户家住着。面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完整,难免心生遗憾。我们有些激动地接着汇报:丽江木府只不过是一个土司的家,尚且要花上亿元去打造,而我们党的领导人续写历史的地方却一直散落在民间……
尹老人家打断了我们的话说:“你们说得对,土司家的木府能修;我们共产党的书记处驻地旧址更能修,一定要想办法征集过来。”他那坚定的话语铿锵有力,至今仍不绝于耳。当时乘着兴致,我们还请尹老人家为《清水海》题写了刊名,可惜后来《清水海》停刊改成了《寻甸民族文化》,但他的墨宝已成为寻甸文化史上一份珍贵的纪念。
尹老人家当时公务繁忙,连晚饭都没吃就赶回昆明去了;令人感佩的是,无论怎样的忙,他心里一直装着纪念馆这件事,后来在他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央书记处驻地旧址”终于于2007年征集过来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由过去的1534.4平方米扩展到2128.91平方米,经过两年的时间修葺一新,并运用多媒体声光手段,以影片、视频等方式逼真地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史实,效果很好。
今年春节前,我随同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昆明市文联主席汪叶菊到柯渡慰问,工作完毕之后去参观纪念馆。站在十余年前我和马能俊老师向尹老人家汇报征集中央书记处驻地旧址的那个地方,我向汪主席讲述了这件往事。她不假思索地反问道:“你应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呀,怎么没写呢?”
是的,对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有时,仅仅放在心上还远远不够,必须付诸文字,让更多的人来分享。
2012年6月2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