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雁雁签完离婚协议时,发现右下角沾了一滴麻油。
那是前夫张成带来的,他总喜欢在谈正事时吃街口那家的葱油拌面。就像结婚五年,他永远记不住她对芝麻过敏。
"房子归你。"张成抹着嘴边的油渍,"反正你写那些酸文章也能养活自己。"
雁雁没说话,只是用纸巾轻轻吸干那滴油渍。阳光透过纱窗照在纸上,她突然看清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协议边角有他仓促留下的指纹,像他们婚姻里永远擦不净的油烟。
二
文学论坛"听雨楼"里,ID"南雁"的随笔突然变得锋利起来。
《论清蒸鱼的十八种隐喻》《从东坡肉看文人风骨》,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章让粉丝们议论纷纷。版主跳梁老丑在私信里问:"最近改走美食评论路线了?"
雁雁看着厨房里积灰的铸铁锅,回复:"只是突然发现,君子远庖厨是句混账话。"
她开始严格记录每日饮食:
「7月3日 早餐:黑咖啡230ml 午餐:沙拉(苦菊50g、樱桃番茄3颗) 晚餐:无」
三
遇见朱歌是在深秋的菜市场。
雁雁正盯着茭白犹豫,身后突然传来清朗的声音:"要挑根部带红晕的,这种清甜不涩。"转头看见个穿灰毛衣的男人,左手提着活鱼,右臂夹着牛皮纸包的新书。
"《饮膳札记》?"雁雁注意到书脊,"周作人这套不好找了。"
"用绝版书换条鲥鱼。"朱歌晃了晃塑料袋,"要不要尝尝真正的文人菜?"
三天后,雁雁的饮食记录出现重大变动:
「11月7日 晚餐:朱歌做的红烧肉(五花肉300g,绍兴黄酒50ml,冰糖15g)备注:五年来第一次吃完主食」
四
婚后第二年,雁雁的粉丝发现"南雁"的文字变得绵密温暖。
《与君食蟹三十年》《腌笃鲜里的时光》,这些文章里总有个若隐若现的"朱先生"。有读者在评论区开玩笑:"南雁老师被美食家绑架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朱歌正为这场"绑架"付出代价。今早他偷往雁雁的黑咖啡里加牛奶,被当场抓获。
"200大卡!"雁雁举着厨房秤,"说好戒糖的!"
朱歌举起锅铲投降:"但今天是《红楼梦》里提到的寒食节..."
最终妥协方案是:牛奶换成杏仁奶,朱歌得陪她晨跑五公里。
五
"听雨楼"年度评选中,"南雁"的《梅干菜扣肉叙事学》引发争议。
某知名评论家发文:"女作家沉溺灶台是种倒退。"帖子迅速被顶上热搜。
雁雁对着电脑咬指甲时,朱歌端来碗酒酿圆子:"刚发明的,叫'键盘侠消食汤'。"
她噗嗤笑出声,随即正色:"但他说得对,我最近确实..."
"知道为什么张成总贬低你写作吗?"朱歌突然问,"因为你文字里有他够不到的光。"
那晚,雁雁熬夜写下《论厨房里的女性主义》,引用从《随园食单》到茱莉亚·查尔德的金句。文章最后写道:"当女人掌握灶火,笔下的文字才有温度。"
六
搬家时,雁雁发现朱歌珍藏着她所有的饮食记录。
从最初的"咖啡+沙拉"到后来密密麻麻的备注:
「3月14日 朱氏秘制腌笃鲜(春笋需过油)」
「5月2日 尝试减糖版松鼠桂鱼(失败,但朱说比苏州得月楼有趣)」
最新一页夹着张便签:
「致我的美食评论家:明天起由你记录我们的三餐。附:过敏药在左边抽屉,今天买的芝麻酱已送邻居。——朱」
七
冬至这天,"听雨楼"举办十周年庆典。
雁雁上台领奖时,镜头扫到观众席——朱歌正偷偷往她手包里塞保温杯,口型分明在说"姜枣茶"。
获奖感言她只说了两句:
"感谢文字,让我在破碎后重新认识自己。"
"感谢人间烟火,教会我写作的最高境界是——"
台下忽然飘来糖炒栗子的香气。雁雁望着朱歌所在的方向,笑着补完:
"是饱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