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要保护孩子的天性?这个问题,估计8成的中国家长想不明白!说是的,最后有教无类,当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天性就是:自私、懒惰、任性,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努力。最终孩子变成废柴。说否的,孩子始终被家长张指挥做这个、做那个,最终孩子失去自我,要不成为了一个提线木偶,要不出现心理问题,要不因为逆反破罐破摔,和家长决裂。我认为:按照今天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是解决不了这个简单的问题的!
那应该怎么做呢?就要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给孩子人生选择的能力!在孩子小时候,刚刚有了自己的思维认知,刚刚接触世界,家长要尊重孩子什么?很简单,要尊重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指点,但是更多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在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外界认知逻辑以后,家长的教育就开始了。这时候的教育目的要明确,就是培养孩子的服从性、劳动能力、体力、努力,意志力。只要智商正常的孩子,这些都可以做到,也就是说没有能不能的问题,只有做不做的问题,如果不做,那就不要惯着他们,该教训就要教训,有些孩子有个性,有独立想法,这些都很好,但是必须在有意志力和认知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去自我发挥,在前期就要服从,不服从该揍就揍,越独立越不服管教的孩子在前期越需要服从教育。
前期的锻炼是辛苦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认真练习,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打基础,远比将来的学习重要!在这一阶段,教育就是需要强制性,通过强制让孩子服从,通过服从形成习惯,通过习惯形成努力与自律的意志品质。这是教育的第一步,几乎可以淘汰一半的中国家长,有人没能力做这些,有些没精力,更多的是慈母败儿,满脑子和孩子交朋友的家长。剩下的一半家长,往往在下一步又会错2成以上,那就是多观察,多研究,慎指挥,少指责。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性格、天赋,每个孩子的性格天赋都不一样,而性格天赋决定了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比如读书学习,有些孩子具备了努力的品质,但是读书就是不灵光。怎么办?加倍努力?错!只要保持努力就行了,看看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天赋,如果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天赋,那就多和孩子研究怎么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在家长确定了孩子的天赋,就可以确定努力方向。
到了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2件事:第一是给孩子努力提供帮助。第二是监督孩子,不要让他误入歧途。第一点中国家长大部分能做得到。而第二点最大的威胁就是手机!在孩子要手机时,不要心软,不行就是不行!就要对孩子软硬不吃,手机就像毒品,第一次拒绝并不难,难的是上瘾以后再拒绝 。然而现在的人不可能不去接触互联网,那就用电脑,IPAD替代手机。只要能扛过手机这一关,孩子基本可以保证比身边7成以上的同龄人有出息!
到了这时,教育差不多就剩最后一步了,就是把人生选择权逐步换给孩子。怎么还?很简单,就是根据认知规则:一件事情的选择权,看看家长和孩子的认知谁更强。如果是孩子强,听孩子的,家长只能建议,孩子可以不采纳。如果是家长强,那就暂时听家长的,孩子只能建议。如果差不多,那就商量着来。这一步又可以淘汰1成以上的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觉得是自己的功劳,孩子才变得优秀,孩子越优秀,自己越不敢放手。这是不对的,家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有自己做人生选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