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相关报道,说近几年有个怪现象,高级别的书画展如省展、国展,开幕式热热闹闹,人满为患,但第二天就渐渐冷清,门可罗雀,几乎可以说是开幕即等于闭幕。书画展开幕人潮涌动,那也不过是举办方通过人脉达到的效果,各路名家赏脸来造势撑撑场子而已。人气是当不得真的。报道说要对此引起重视,艺术的出路要求艺术家能善于引导人们对艺术品发生兴趣,提高民众的审美水平,从而增强艺术对时代的影响力。
大城市里的书画展整体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何以无人喝彩,是值得人深思。有人认为现在手机普及,人们更习惯在手机里欣赏艺术品,去艺术馆里欣赏作品,不免劳师动众,说的有道理。人们对艺术的鉴赏一般是浅尝辄止,谁也不会刻意去观赏原作。如此看来,传统的艺术鉴赏形式如美术馆、音乐厅真的可以归入历史陈列馆了。
可巧今天刷抖音看到一则消息,应华盛顿邮报的实验请求,美国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约夏贝尔曾化妆成流浪艺人,在华盛顿地铁里表演小提琴独奏,作为最伟大的艺术家,约夏贝尔身价百万,蜚声海内,现在他拿着一把价值昂贵的小提琴,演奏一段巴赫名曲,结果很少有人驻足,人们都是行色匆匆。演奏了45分钟,全程只有6个人为之作片刻停留,小提琴家只得到32美元的赏钱。最后报纸发文感叹,在普通的环境下,我们能否感知美?在不经意间我们能否发现天才?如果都是否定的,那么在我们匆匆一生中,会错失多少美好事物?与之极为类似的实验,还有著名的女小提琴家林赛·斯特林,在演奏会上她获取掌声如潮,而在地铁里演奏,则无人喝彩。
这种实验的结果应该不出人们的预料,我由此想起二泉映月的发现,民国时期,一个音乐培训班上,著名二胡演奏家储师竹无疑发现一名学生拉了一段曲子,这引起储师的注意,一问得知,是学生跟着县城里一名老道学的,老道说平时瞎拉玩的,储师要求学生从头拉一遍,最终储师拍案而起道:这不是随便瞎拉的曲子,是饱经人世沧桑而写出的呕心沥血的作品。自此瞎子阿炳和《二泉映月》二胡曲才被发现,由此流传开来。
所以结合前面的例子,人们对约夏贝尔或林赛斯特林的遭遇也不必有什么心理不平衡,这世上能有几个储师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