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完三个版本的《声声慢》,有点感想,写几句。
1.这首歌的曲调就是典型的中国风,以宫商角徵羽(12356)五音谱写,没有4和7(有的简谱里有7,但也是一晃而过)。从曲子的主音看,以简谱的1(dou)为主音,是宫调式。而宫调式歌曲,有悠扬沉静,醇厚庄重的特点,用以表达情感,则就有“独上西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滋味,缠绵悱恻又不失庄重,情真意切且能融于悠远。
2.三首的歌都效古风,华丽典雅。国语版的歌词写得像是一个寻人启示,比较写实;吴语版的歌词写的是追忆,比较就虚;粤语版的歌词写得最有意思,它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抒情,好像是在展示一个个的画面,有“落花飞满天”的春天,有“白雪化睡莲”的冬天,有“画扇扑流莺”的夏天,有“叶絮脱落”的秋天,意象纷呈。单句很美,但整体的意境营造就有点不合情理。全年孤独寂寞冷,也太悲苦了点。
3.让我感兴趣的是方言的发音,在歌词中的韵的特点。吴语版的韵脚,很多是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的入声,漆,索,昔,寂,曲,夕,忆等等。古汉语的入声发音短促,一发就收,现在江浙一带包括南方多个地区的方言里保留很多入声发音。而这个发音特点在这首歌里,就显现出了声已收意却长的效果。普通话以及北方各地方言已经没有入声了。这使得南方方言的歌曲有其非主流的特色,而这种非主流其实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因为普通话里的儿化音,卷舌音,前鼻音,后鼻音都是从阿尔泰语来的,阿尔泰语系主要流行在北方各地,属突厥语族,大概从隋唐开始直至蒙元,对中原古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所谓官话,雅言,普通话等等,就是由权力背书的方言。
4.粤语版的韵脚,用普通话读完全不押韵,但用粤语读基本押韵,起码可以算押邻韵,当然,这不能按照现在流行的几种词谱来看,而是需要按照方言发音特点。粤语的发音很多其实不是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是一字有多种音,比如,远,莺,影,命,听,这种特点就使得粤语歌曲有时要拖长音,不然就难准确唱出多音的字。因此,广东音乐包括歌曲就会有很多装饰音,来容纳这一语言特点。
5.唱多种语言的歌曲,会有种体会:你可以模仿非母语的语言发音,但很难掌握其神韵,那种神韵其实就藏在不经意的语音语调的细节里,外人难察觉,但本地人一听就能分辨出来。便由此断定你不是本地人。我唱英语歌,粤语歌都如是,即便是吴语,现在也唱不准了,普通话那更是打乱仗。而全世界的人,都会把语言当作一种身份识别标志,并以此来做身份认同,确定我们和你们和他们。所以,像我这样唱歌的人,就很难被人当作自己人,入不了本地人的圈,一唱就露馅了。这说明了,人的语言有自身的文化标记,这种标记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打上了社会和族群的烙印,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成因。音乐也是。
6.所有的曲子都可以按自己的方言重新填词歌词,但每种方言填的歌词,唱出来都是别有一种味道,甚或大相径庭,这里既有语言特点的因素,也有文化惯性思维因素,更有一种因素:每种语言各自都有其对应的音乐符号形象,即,同一句乐曲,在不同文化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象征和解读。从这点说,带民族特色的音乐,也是一种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