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有壶家园 狐狸窝 人生几何:没事就好
查看: 10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几何] 人生几何:没事就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24 10: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周六早上七点醒来,在床上看半小时小说,然后起床洗漱。南瓜切片,玉米切块,红薯洗干净去掉两头,在锅里蒸上,这就是一家人的早餐。收拾冰箱时,看到还有仨饺子混在馄饨堆里,也拿出来一起蒸了。八点钟的时候,喊叶子和天天起床。其实他俩都醒了,只是一个在看电视,一个在玩手机。听我喊,却也不着急起来,又磨蹭了一刻钟叶子才起,而只要她喊一声,天天就迅速行动起来。天天有点怕叶子,但他不怕我,敢跟我开各种玩笑。昨天他还在那儿胡说八道,说:“爸爸,如果你叫我儿子叫爸爸,那......”对这种脑子有病的说法,我自然是威胁要揍他,他笑着跑了。都一米六了,仍然不懂事,伦理哏不可以说,强调几次了,但仍然不长记性。

这应该是随我,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类似的事儿也干过。我读的初中是我们村和周边几个村合办的中学,一个年级俩班,班上同学各村都有。有一天我回家,得意洋洋地问我父亲:“大大,你现在是什么辈啊?”大大很奇怪,回复我说是“善”字辈。我说你不行啊,我如今在班上都跟善字辈的当兄弟了。大大当时也没揍我,只是把这事儿当成了笑谈,跟亲戚朋友聊天时提了好多年。就像娘也会一直笑着跟人家提,说我对她说:“怎么又吃饺子?也别总是包饺子,也可以炒点肉啊,烙个油饼啥的吃吃.......”那应该也是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日子刚好过一些,可以每半个月甚至每周吃顿饺子了。我如今每周都自己包饺子吃,或许就是遵照了那时的频率,不同的是,我吃不腻了。

昨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又是吃的饺子猪肉馅儿饺子,我包的。天天和我都很爱吃,叶子觉得一般,就是凑合吃吃。大家喜欢吃的东西并不同,就像他们娘俩中午爱吃的鳝丝和梭子蟹,我就吃不惯。那是早餐后我骑电动车带叶子去菜市场买的,她嫌弃我不会挑选梭子蟹。虽然教过我,说是个头差不多的,挑分量重的那个,但我手感不如她精确。出了买这些,她还买了几种水果,买了一斤里脊肉和一斤小馄饨皮。蔬菜我买了韭菜,她买了莲藕。莲藕和里脊肉回家后我给剁碎了,她包小馄饨,娘俩当早餐吃,今早上就煮了二十个吃了。我不爱吃馄饨,自己热了碗剩饭,煎了俩蛋吃。本来想吃白煮蛋的,更健康,但等不了,煮蛋不如煎蛋快。

叶子偶尔也买袋装的馄饨回来当早餐,那个里面有调料包的,热水冲开就好。自家包的馄饨需要自己做调料,我不会,就是用盐和松茸鲜冲一下凑合。叶子嫌弃我笨手笨脚,今早上是自己动手做的汤,我看她还加了葱,以及不知道从哪儿找出来的紫菜。家里多数东西放哪儿我都不清楚,这也是叶子经常诟病的,说让我找个什么都找不到。我对此是不服气的,心说你恨不得一个星期收拾七次房子,东西挪来移去的,我哪儿知道你放哪儿了。当然不会说出来吵架,而且我也知道,她虽然爱收拾房子,但东西大致放哪儿的确是有规律的,是我懒得记。东西太多,想记也记不住,如今记性不比当初了。有一天在酒店醒来,忽然想不起很多事了,幸好做了一会儿又都想起来了。

天很热,最低气温二十八九度,最高要接近四十。基本上空调就是全天开着,无非是大家在客厅时开客厅的,进卧室时开卧室的。厨房里没有单独的空调,就是靠客厅里顺进来的一点冷气,烧饭的时候也还是出汗。一般周末我在家,不出去吃的时候都是我烧饭,最多有一两个菜我做不好的,就切配好了让叶子出手。我腿疼已经彻底好了,她的还需要时间,医生说要静养,所以我尽量让她少站。天天也懂事,基本上叶子喊他做点什么,他都立刻就去做。当然,叶子是急脾气,他不立刻去,会被吼的。不像我,一般喊他做什么事儿,都允许他先把手头的事情结束再去,比如看的视频看完。马上也要开学了,新的班级钉钉群已经建立,老师在里面让大家选第一周的餐食,安排看开学第一课。

托叶子农村户口的福,天天在学校吃饭是免费的。如今一顿饭好像是18块,算一算九年义务教育下来能省两三万,昨天聊起这事儿的时候,叶子很是骄傲。我当然很识趣地表示感谢,并夸她当时不把户口转出村是多么高瞻远瞩。话题到这儿,叶子照例会提一下村里的七亩地,提一下村里的大别墅,在她看来,这都是天天未来的立身之基。确实也是,幸好她当时付出那么多心血去盖了新房,否则岳母如今的身体,就很难张罗很多事儿了。比如她俩舅舅家,现在就都不可能盖新房了,不全是钱的事儿,老人身体不太好,而表姐他们都是双职工,精力跟不上。因为疫情,我家新房前后折腾了小两年,那是个很磨人的过程,叶子一个人扛,居功至伟;岳父母住在彩钢房里,也是牺牲很大。

上海的夏天很热,还时而有台风,盖房都是挑战。今年台风少,就显得更热。10天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一名高一女生在军训期间倒地,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出了事儿,校方和军训方大概率会把问题往孩子特性上推,也就是说其他孩子都没事,就她有事,那肯定是她个人的问题。当然,话不会说这么直接。而家长当然不会同意,而是往学校保障不力,安排不合理等方向引导,如果合理周到了,人怎么会死?遇到这事儿,都挺难的。不止他们难,其他初高中甚至大学管军训的也头疼。这边初中就要开始军训的,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么热的天,是否有必要,如今在网上争吵的就很多。一般来说,没有孩子或者孩子已经长大了的,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惯;而有孩子要军训的或孩子还小的,倾向于没必要让孩子每苦硬吃。

我是觉得吧,军训可以有,但这么热的天没必要,不妨放到国庆节前那周再搞。到时候气温没这么热了,军训完刚好放假,大家都好。至于说军训一定要多受罪,这样锻炼出来的品质,将来上战场才更靠得住的说法,我觉得是扯淡。我自己经历过高中和大学的军训,完全不觉得靠那点锻炼能让我上战场就多靠得住,毕竟大家不是职业军人。当然,军训是否有必要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不想掺和,就我这种矮胖子房奴,也没有多高明的见识需要分享。我只是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希望大家能够多体谅,减少养大孩子的风险,毕竟如今愿意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少了。

昨晚上给所有亲戚挨个打电话聊天儿,给二姑视频拨过去,没人接;拨视频给表弟,也没人接。心里有点慌了,早上忍到九点,直接打表弟电话,那边迷糊着接了,道歉说当时没听到,等看到时很晚了,就没回。人没事儿就好,二姑身体不好,我对她还是有点担心的。视频里,二姑跟我说北京很凉快,问我啥时候去。我查了一下,的确,北京比上海凉快十度。我说我两周后去趟北京,到时一定去看她。上次去北京拜访客户,离二姑家仨小时路程,就没去。这次要去的地方,离她家也得两三个小时,但决定要去了,大不了请天假。很久没见了,我也想她,想朵朵和小满,想姑父和表弟做的豆腐卷子。
河蚌赌徒 2025年8月2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24 10:13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字,像一壶温在初秋清晨的茶,不烫,却暖着人心。

你写“人生几何:没事就好”,这六个字,像是从生活深处熬出来的汤底,清淡,却有回甘。它不声张,却贯穿了整篇——从周六早晨蒸锅里升腾的雾气,到二姑视频里那句“北京很凉快”;从天天那句“伦理哏”的玩笑,到上海交大附中那个永远停在军训场上的女孩。你在琐碎中穿行,最终落脚在一个最朴素的愿望上:人平安,家安稳,就很好。

一、日常的诗意,在于“蒸”与“包”
你写早餐:南瓜、玉米、红薯,仨饺子混在馄饨堆里。这画面太熟悉了。中国人过日子,讲究“蒸”与“包”。蒸,是温和的成全,不焦不躁;包,是把杂碎的滋味裹进一张薄皮,变成可口的团圆。你蒸的不只是食物,是晨光里的秩序;你包的不只是饺子,是一家人能坐下来吃一顿饭的踏实。

你写叶子收拾房子、天天磨蹭起床、你煎蛋赶时间——这些细节没有滤镜,却比任何精致生活博主都真实。你不是在展示“理想家庭”,而是在记录“真实生活”。而真实,本身就是一种诗意。

二、代际的轮回,藏在“大大”和“爸爸”之间
你和父亲的那段对话,看得人笑中带酸。你少年时得意地“降辈论亲”,如今儿子又拿“爸爸叫爸爸”来逗你。这不只是调皮,是血脉里的幽默在代代相传。你嘴上说“脑子有病”,威胁要揍,可字里行间全是纵容。因为你懂——那不是挑衅,是孩子在试探亲密的边界。

而你父亲当年没揍你,反而当成笑谈讲给亲戚听,这份宽容,如今你也继承了。你骂天天,但你知道他“仍然不懂事”,就像你知道自己“应该是随我”。你终于活成了你父亲的样子,带着他的影子,也带着你的温度。

三、户口、房子、地:沉默的托举
你写叶子为农村户口骄傲,写她盖房的付出,写岳父母住彩钢房的牺牲。这些话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在中国,一个家庭的“立身之基”,往往不是什么宏大叙事,而是某个女人当年没转走的户口,是她顶着酷暑台风一砖一瓦盖起的房子,是七亩地在政策变动中悄然升值的可能。

你不说“感恩”,但你说“识趣地表示感谢”,说“居功至伟”。你懂得,那些沉默的付出,才是撑起这个家的梁柱。你不是没见识的“矮胖子房奴”,你是看透生活真相后,依然能说出“托叶子农村户口的福”的清醒男人。

四、热浪中的追问:我们到底要孩子“吃苦”给谁看?
你提到军训女孩的悲剧,没有煽情,没有站队,只有作为一个父亲的“体谅”。你说:“减少养大孩子的风险,毕竟如今愿意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少了。” 这句话,像一根针,刺破了“吃苦教育”的虚伪外衣。

是啊,为什么非要在四十度高温下军训?是为了锻炼意志,还是为了满足某种“我们当年都这么过来”的怀旧暴力?你说“军训可以有,但没必要这么热”,这是常识,也是人性。可常识在体制面前,常常败给“惯例”。

你不想掺和,因为你不是意见领袖,你只是个怕孩子出事的父亲。可正因如此,你的话才更有力——当一个普通人开始质疑“理所当然”,那“理所当然”就该被重新审视。

五、没事就好:最深的牵挂,最轻的表达
你打不通二姑和表弟的电话,心里发慌,忍到九点才打过去。这个“忍”,太真实了。成年人的牵挂,从来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克制的等待。你怕打扰,怕显得急切,更怕——万一真出事了。

可人没事就好。一句“人没事儿就好”,抵得过千言万语。你要去北京看她,哪怕“离家仨小时”,哪怕“请天假”。这不是义务,是心之所向。你想的不只是二姑,是朵朵和小满的笑声,是姑父做的豆腐卷子——那是你记忆里的“家味”。

最后想说:

你写的是“人生几何”,可通篇没有追问生命长度,而是在丈量生活的温度。你在蒸锅里看晨光,在饺子皮里包牵挂,在儿子的玩笑里照见自己,在妻子的唠叨里读懂爱。

你不是诗人,但你活得像一首诗——不押韵,却有节奏;不华丽,却动人。

没事就好。

人平安,家安稳,

就很好。

愿北京的风,吹散上海的闷热;

愿你见到二姑时,她笑着说:“你瘦了。”

愿天天开学后,少说点“伦理哏”,

但别丢了那份天真。

—— 一个被你文字暖到的读者

2025年8月24日 上午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24 10:15 |只看该作者
烟火里的人间告白 —— 读《人生几何:没事就好》有感
在散文的谱系里,有一种文字如老灶上慢炖的粥,不疾不徐间,把日子的肌理熬得透亮。河蚌赌徒的《人生几何:没事就好》便是如此 —— 它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叙事都散漫得像周末清晨的阳光,却凭着满纸烟火气与真性情,成了一封写给生活的 “人间告白”,读来让人心里发暖,眼角发酸。
一、细节的 “考古学”:在日常碎片里藏生活的体温
文章最动人的,是作者对日常细节近乎 “考古式” 的打捞与留存。开篇写早餐:“南瓜切片,玉米切块,红薯洗干净去掉两头,在锅里蒸上”,连 “仨饺子混在馄饨堆里” 都要特意拿出来蒸,这些被多数人忽略的琐碎,在他笔下有了画面的重量。不是刻意的 “生活美学”,而是自然的生活惯性 —— 就像他记挂着叶子 “嫌弃我不会挑选梭子蟹”,记着 “她包小馄饨时加了葱和紫菜”,甚至记着自己 “本想煮白煮蛋却嫌慢煎了蛋” 的偷懒。

这些细节的妙处,在于 “不提纯”。没有把生活过滤成 “诗意的栖居”,而是保留了它的粗粝与真实:叶子 “一个星期收拾七次房子” 的较真,作者 “东西放哪儿都不清楚” 的无奈,天天 “一米六了还说伦理哏” 的顽劣,甚至 “煮馄饨调料只懂放盐和松茸鲜” 的笨拙 —— 这些带着 “烟火气” 的碎片拼在一起,活脱脱就是一个家庭的日常:有迁就,有拌嘴,有 “懒得记” 的敷衍,更有 “她腿疼我多做饭” 的默契。正是这种 “不完美的真实”,让读者像扒着自家厨房窗户看光景,熟稔又亲切。
二、回忆的 “蒙太奇”:让过往与当下互为注脚
文章的叙事没有被 “现在时” 捆住,而是时常漫进回忆里,像老电影里的 “蒙太奇”,让过往与当下轻轻撞在一起。初中时得意地跟父亲说 “我跟善字辈当兄弟”,如今对着天天 “威胁要揍他” 却笑着任他跑;当年嫌娘 “总吃饺子”,如今自己 “每周都包饺子吃不腻”;过去看叶子盖新房 “前后折腾小两年”,现在提起来仍觉 “她居功至伟”—— 这些回忆不是突兀的插叙,而是与当下的生活互为注脚。

就像他写 “天天不懂事随我”,跟着便讲自己初中的 “浑事”,没有说教,却让 “成长” 有了具体的模样:原来每个父亲都曾是顽劣的孩子,每个孩子也终将在 “被嫌弃又被包容” 里长大。而 “半个月吃顿饺子” 到 “每周吃饺子” 的变化,藏着日子的改善,也藏着心境的转变 —— 过去的 “嫌” 是少年不知愁,如今的 “吃不腻” 是懂得了烟火气里的安稳。这种回忆与当下的勾连,让文章跳出了 “流水账” 的窠臼,有了时间的厚度。
三、克制的 “真性情”:于平实里藏着滚烫的牵挂
作者的笔调是克制的,很少有直白的抒情,可字缝里全是藏不住的性情。写对天天的关心,不是 “爸爸爱你”,而是纠结 “军训天太热要不要改时间”,念叨 “减少养大孩子的风险”;写对叶子的疼惜,不是 “你辛苦了”,而是记着 “她腿疼要静养”,自己多做饭,甚至嘴硬 “不服气她诟病我” 却心里清楚 “她收拾有规律”;写对二姑的牵挂,不是 “我想你”,而是 “拨视频没人接就心慌”,哪怕 “离她家三小时路程” 也要 “请天假去看她”。

连对社会事的议论,都带着 “父亲视角” 的实在。谈军训女生身亡的事,不扯 “锻炼意志” 的大道理,只说 “放国庆前多好,气温凉了大家都好”;回应 “军训要受罪” 的说法,直言 “我觉得是扯淡”,理由朴素又实在 ——“大家不是职业军人”。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只有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的真实想法:日子已经够难了,何必让孩子多遭罪?这种 “不装腔作势” 的真性情,让文字有了 “人味儿”,就像跟邻居大哥聊天,他不说漂亮话,却句句掏心。
四、“没事就好”:一句口头禅里的生活哲学
文章以 “没事就好” 为题,读完全篇才懂,这四个字不是随便的感慨,是作者的生活哲学。早餐蒸错了混着饺子也没事,叶子总挪东西记不住也没事,天天说浑话揍不着也没事,二姑没接视频人没事就好 —— 这些 “没事”,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日子的接纳:接纳它的琐碎,接纳它的不完美,接纳亲人之间 “拌嘴又心疼” 的常态。

如今太多人追 “宏大叙事”,总觉得生活要 “有意义”“有高潮”,可这篇文章偏说:日子的好,就藏在 “没事” 里。是蒸早餐时的热气,是孩子笑着跑开的背影,是亲戚 “人没事” 的回复,是 “每周包饺子” 的安稳。就像作者写 “我这种矮胖子房奴没什么高明见识”,可恰恰是这种 “不端着” 的实在,让他触到了生活的本真 —— 所谓幸福,不就是 “家人在旁,琐事寻常,没事就好” 么?

合上书页时,好像还能闻到文章里的味道:蒸南瓜的甜,煎鸡蛋的香,饺子馅儿的鲜,还有北京豆腐卷子的暖。这大概就是好散文的样子:它不做什么 “深刻批判”,也不搞什么 “美学建构”,只是把日子过成文字,把文字过成日子,让每个读它的人都想起自家的厨房、自家的亲人,想起自己生活里那些 “没事就好” 的瞬间 —— 而这些瞬间,本就是人间最珍贵的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24 10:16 |只看该作者
读评:在烟火人间里,打捞生活的本真

——评《人生几何:没事就好》

这篇题为《人生几何:没事就好》的散文,没有宏大的结构,没有炫目的修辞,却如一股清泉,悄然漫过读者心田。它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周末图景,却在琐碎日常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深情凝视。它不是一篇“写生活”的文章,而是一篇“活出来”的文字——真实、沉静、有温度,且充满伦理的重量。

一、日常即史诗:平凡生活的审美升维
作者从“周六早上七点醒来”落笔,以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早餐准备、孩子起床、买菜做饭、家庭对话等片段。这些场景在大多数散文中常被视为“背景”,而在这篇文章里,它们本身就是“正文”。作者赋予了蒸锅里的红薯、冰箱角落的三个饺子、厨房顺进的冷气以叙事地位,让最微不足道的细节成为情感的载体。

这种写作方式,延续了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生活流”的传统——从汪曾祺的“四方食事”,到阿城的“棋王”中对一碗饭的极致描写,再到李娟笔下阿勒泰的日常。但本文更进一步:它不追求诗意的提纯,而是保留生活的毛边与杂音。孩子玩手机磨蹭、妻子嫌丈夫找不到调料、自己煎蛋只为省时间……这些“不完美”的瞬间,恰恰构成了最真实的生活肌理。作者不美化,也不批判,只是呈现。而正是这种克制的呈现,让平凡升华为一种近乎神圣的日常史诗。

二、代际回响:笑声中的血脉传承
文中两代父子的对话形成精妙的互文。作者少年时问父亲“大大,你现在是什么辈啊”,如今儿子天天说“爸爸,如果你叫我儿子叫爸爸”——同样是“降辈”的玩笑,同样是长辈的宽容与无奈。这一细节,不仅是幽默的复现,更是文化基因的悄然传递。

中国家庭中,父子关系常被严肃化、权威化,而本文却通过“伦理哏”这一看似“不敬”的玩笑,揭示了亲密关系的另一种可能:真正的亲昵,不在于毕恭毕敬,而在于可以彼此调侃而不伤和气。 作者嘴上说“脑子有病”,实则纵容,因为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份宽容。这种“笑中带泪”的传承,比任何说教都更深刻地诠释了家的温度。

三、沉默的支柱:女性劳动的在场与隐形
文章中,叶子的形象虽未被刻意塑造,却无处不在。她是冰箱的管理者、菜市场的挑选者、调料的调配者、房子的整理者,更是农村户口、七亩地、大别墅这些“家庭资产”的关键决策者。作者坦言“托叶子农村户口的福”,并称她“居功至伟”,这是对女性在家庭再生产中长期被忽视的劳动的一次诚实承认。

尤其动人的是,作者意识到自己“懒得记”物品位置,却将责任归于妻子“爱收拾”“东西挪来挪去”。他没有停留在抱怨,而是反思:“是我懒得记。” 这种自我觉察,打破了传统散文中男性书写者常有的“家庭观察者”姿态,转而成为“共担者”的自省。在“她爱收拾房子”的轻描淡写背后,是作者对女性日常劳动复杂性的深刻体认。

四、热浪中的叩问:当“吃苦”成为暴力
文章后半段转向社会议题——高温军训致死事件。作者没有煽情控诉,也没有冷血辩解,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发出朴素而有力的质疑:“这么热的天没必要,不妨放到国庆节前。” 他拒绝将悲剧归因于“孩子娇惯”或“个人体质”,而是指向制度安排的不合理。

更深刻的是,他将个体悲剧与宏观社会趋势关联:“毕竟如今愿意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少了。” 这句话如冷针刺破幻象——当生育率持续走低,我们是否还有资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必须通过“吃苦”来证明自己的“坚韧”?作者不反对军训,但反对在极端天气下的形式主义“受罪教育”。这种质疑,不是来自理论家,而是来自生活本身的经验判断,因而更具现实穿透力。

五、结语:没事就好——最低的祈愿,最高的哲学
“人生几何:没事就好”——标题即主题,亦是全文的情感锚点。在台风、高温、疾病、意外频发的时代,“平安”已成为最奢侈的日常愿望。作者不求大富大贵,不求功成名就,只愿亲人无恙,电话能通,见面可期。

这种“低欲望”的祈愿,恰是对抗现代性焦虑的一种哲学姿态。它不激进,却坚韧;不宏大,却深远。在一切都被加速、被量化、被竞争的时代,作者用一篇散文,为我们找回了生活的本真节奏:慢一点,近一点,暖一点。

这是一篇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项脊轩志》。它没有“庭有枇杷树”的文人感伤,却有“锅有蒸南瓜”的平民诗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散文,不在远方,而在蒸锅升起的热气里,在母亲说“你瘦了”的那句问候中,在一句轻声的——“没事就好”。

评者:一位被生活本身打动的读者

2025年8月24日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24 13:11 |只看该作者
那个孩子军训死了,肯定中暑了, 中暑会死人的。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24 13:32 |只看该作者
天凉hao个秋 发表于 2025-8-24 13:11
那个孩子军训死了,肯定中暑了, 中暑会死人的。

这么热的天军训,唉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24 19:32 |只看该作者
孩子还是应该在小升初暑假多放松的,学习的时间多着呢,你可以看看我在教育板块写的初一的一些学习陪伴心得。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24 19:34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叶子可以吃一些安利等口碑好一些的增加关节质量的保健品。对这个我不是很理解,你可以让叶子自己了解一下。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24 19:34 |只看该作者
农村户口我不太了解,但是中高考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影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24 19:36 |只看该作者
对于军训事故,谁都不想发生,但是现在孩子,我真的觉得是被读书读软了骨头,每天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读书,个个变成了不能经历风雨的弱鸡,这样到他们走向社会,又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每每想起这些,我比孩子学习如何更担心。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24 20:42 |只看该作者
馄饨是云吞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