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家来的快走的快,其实不认识什么砖家,好在方源砖家嘴不毒,把我归结于和阿牧一样,只是故事老套。如果像花若叶所说,在意评分,在意不能听刺耳声,可能好多人就不会支持活动了。
砖家给别人说不要暴躁,可我见了砖家的互相伤害玩法和点评,有的却有可取之处,有的却无,情绪很是不稳。当然被点评了,表示感谢!好在砖家多少有点认可我写的人物有些血肉,这点于我们业余人士有点欣慰,甚至引去了我们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这也是个扣分项,没给我像阿牧那样数下具体几个错别字,也算客气了。
砖家喜欢的作品比较杂,几乎国内外都在涉及,好在还没涉及古代。我们确实都在用老套的故事框架,但我们欣赏和关注角度可能不同,我不注重壳,有时就是奔着魂去的。故事老套吗?然,也不然,只是场景,物件,主角患病死了这些桥段确实如很多故事一样烂大街。但里面加入的配角,人物虽有些扁平,但脱离了狗血的三角关系,抛开嫉妒猜疑撕咬,用一种宽容释然的方式去表达,个人觉得没俗到家。
我们都有在模仿,尤其笔法,模仿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就比如我喜欢严歌苓的,她擅长将抽象、浓烈的感情,依附在一个具体或平凡的物品上,让这个物品成为贯穿全文的灵魂。
《金陵十三钗》中,琴弦和秦淮景是尊严与牺牲的象征。而我的故事里“校服”和“信件”也有这样的意思,“校服”不再是衣服,它是少年仗义的一个承诺,是支撑“我”走下去的一个精神图腾。“信件”则是解开二十年心结的钥匙,我们都在用物来扛起“情”。
一直觉得严歌苓是驾驭双线叙事的大师,她的笔法娴熟的像在绣工,在两条线中穿梭交织,其针脚绵密,过渡自然,在《陆犯焉识》中,老年冯婉瑜的现状与回忆中的陆焉识的形象之间不断切换,用现在的碎片去拼凑完整的过去。
在我写的里面,从病房的现在回到青春往事,再回到病房,也同样模仿了她的转扬,只不过没大师的流畅,我是由“如果当年我不那么倔强”这个想法,直接滑入到“二十年前的雨天。”
另一个,她擅于克制处见深情的“反差”笔法,都喜欢用平静的语言去叙述最惨痛,最激烈的情感冲突。苦难,是悲痛的,是不需要真正意义上过多渲染的,在这篇里,我用了一种自嘲和粗粝的口语来完包裹巨大的绝望。比如“他妈的,大不了我委身,把自己当牲口一样卖了,成全你们这群疯子”。当然可能花若叶和过路的鱼不知,过路的鱼上回回我说我言语粗陋,只当一笑而过,可能就是见到我的这些字眼吧!花若叶则是喜欢给我下定义,发现我变了,他认为我不是他过去眼里的我。连个猪,狗屁等字眼他现在也很难接受,精神上已经高度洁癖到让我膛目,每回最后一句我都是直接留他自己说:“懒得和你扯。”然后给他机会跑公社蛐蛐别人宣布精神胜利,原因概是别人情绪不稳,被他惹毛了。其实从过去红袖边缘,到现在六星这红杂,我只是也懒得回他一句:我还是我,只是咱们看问题角度不同,当一些小问题被放大,我们需要做点什么,维持下平衡, 要允许别人发声。我们都是小人物,小说里是,论坛里亦如是。小说里宏大的背景之下经常压缩的是个人命运,需要我们自身的冷静去处理,去挣脱,去展示坚韧和从容。
感谢喜欢我那帖子的人,尤其还激发了镜子写,这是件愉快的事,不习惯顶旧帖,一并谢过!
另外说完了这些,还有一些论坛现象说些个人看法,我不认识铁皮方源这些砖家,但会写小说,不狂妄的人,我依然会表示敬重,我认为铁皮在帮方源陈述做被邀小说评委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时,给过路的鱼解释,还是尽量不要说砖家现实,论坛的呈现无需拉现实的不易来让别人理解共情,你的眼里的他不代表别人眼里的他,别人不一定非得认同和理解。如果仅出于你想那么做,那请随意。
还有大家都老了,没有必要剑拔弩张,威胁恐吓,大家心平气和最好,做不到,也请保持最大善意的待人或者尽量远离。
因为忙,所以草草说几句,以表示版主并没被花若叶所影响,只是没怎么关注论坛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