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杂谈 小说晬语
查看: 100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说晬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9-29 12: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1

《中国小说史略》里鲁迅先生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然而《汉书》里早已给出小说的概念,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什么是小说?我以为汉书这段话最圆满。即使读现代西方优秀小说我也多以此为准。现在得闲,再学小儿女抓周,漫无目的说几句话。写小说,读小说,可能都需要首先体会街谈巷议的氛围:

❶小知。街谈巷议的人对其街谈巷议的事有所知,有所不知,所不知多于所知。此之谓小知。正是因为小知,所以会热衷于街谈巷议;若无知,将无所谈无所议;若大知,若全知,则没有闲工夫街谈巷议,将缙绅持笏谋于庙堂。

街谈巷议的氛围和神髓在于以小知暗喻大知,寄托未知。小说之道在于烘托出未知之境。

❷欲言又止。街谈巷议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欲言又止,说出来的是人所共知的,暗示的才是真意。

例如《世说新语·德行》:

[谢公夫人教儿。
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答曰:“我常自教儿。”]

这是一篇好小说。小说诸元素具备,也明明白白叙说一件夫妻间家常事情,却又令人无限想见未知之状。以中国古典小说论,《红楼梦》写贾府,写大观园,明写则无微不至,然而其大者则是不可知之青埂峰与太虚。《西游记》可知者无非小妖小道,最后佛世界则归于无归于空。小说,必然要以有尽之言写出无穷之意。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凡用“无”字之诗,皆有浑茫之象,如无言独上西楼。

谢太傅到底如何教子育儿?释卷而后寻思不已。《红楼梦》有索隐派苦苦追查小说里的人物是现实世界的誰,为何而来,最终去哪里……种种探赜,皆在突破叙事的界限,直接元叙事。元叙事,归根到底是记史,也就是把小说升华到史传,稗官野史上升到正史。

司马子长著史记,抒孤愤,究天人之际。抒孤愤即表达自己的审美与嫉恶向善,究天人之际则往往只可意会。当今小说则流行零度叙事,这与史传不同,也异于稗官小说;怀疑是误解零度叙事:零度叙事今人往往理解为中立冷静的叙事语调,以零度为温度0℃;实际上零度叙事是回到事物本身,0°=360°,立足原点直写所见,极限变换后可环顾四象曲尽可知与未知之意。已知与未知,尽力互文。

当今小说误解零度叙事者,力作客观之媚态雕琢文本之内的叙事,却疏于营造言尽之后的360°无穷之意。《独异志》载:

“有人曾雕木为猫,以捕鼠。其猫机巧,鼠见之皆走。然另一人雕木猫,形貌粗糙,但以鱼膏涂之,置于鼠穴,群鼠闻腥皆出,竞相食饵,遂被擒,众人笑曰:‘彼雕虽精,不若此涂膏之猫也’。”小说亦犹此猫也,不唯求工,更在有味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9-29 13:00 |只看该作者






2

前两天写几篇小说的读后感,发现小说里的人物无论侧颜或背影,眼睛却总是向我正视。可否令这只眼睛随小说人物侧立而侧视,背立便背对,卧则俯视,躺即仰视?也就是说小说本是街谈巷议,小说人物卮言漫衍,理应随物赋形,与读者和光同尘;若那只眼睛专注正视于小说空间之内,则非礼勿视,独自出神。通神与同尘,两难也。

小说如何判断是通神还是同尘?于是假设我亲笔写小说会如何下笔。首先犹豫不决,不知何年始动笔。天才可以提前几年,然而我不是天才,大多事情都是勤学甚至苦学而来。比起同龄左邻右舍,我也算小有天赋,可也自知,自己的天赋是记忆力与专注力,在此基础上勤恳,学通得一些理解力,用理解力反顾记忆里的事情,互相对照,彼此校正,把理解力磨炼得更锐利,专注力和记忆力也更坚韧。

说起专注力,想起许许多多反面例子,有一个亲姑上了岁数开始缺乏专注力。小时候未发现此问题时只觉得她可亲,及长,等我发现后她又觉得我可亲,因为我不动声色容她走神并等她回过神来。每走神,她本来与我正对的眼光便游走一侧。

古埃及绘画里那只侧面正视的眼应该表示专注力。小时候走过天安门,从东到西,从西到东,无论已偏离多远,回头总见润之正视的眼睛一直跟随我。我问爸爸,爸爸叫我问哥哥,哥哥说初中学物理则明。岂料初中物理我一塌糊涂。后来读毕加索的立体画,侧面像里闪耀一只正视的眼,从此对立体主义绘画忽然别具只眼,心有灵犀。林风眠的画,也见这种眼睛。某年游西安,在博物馆见一只玉雕,记不得朝代,只见一只正视的眸子婉转于含蓄的侧颜上。归来,我砍下院中一截干枣枝,想雕那只玉目。枣木硬,两年也没有刻成,奶奶冬天生炉子,炉膛里火燃起来,我看见那只眼睛炯炯有神。物理不通而通神,有专注力则通神。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小说即言也,视角即眸子也。小说或坚持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以同尘,或坚持the fourth wall 以通神,何以知之?读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9-29 13:01 |只看该作者







3

小说文本处于三重结构关系之中:

元叙事层:作者与小说叙事者
叙事层:叙事者与小说人物
传播层:小说人物与读者

三元函数需要三个变量,已知通神指向叙事者视角,同尘概括人物形象与读者间关系,所以重循其本,在元叙事层寻思一个与通神及同尘鼎立的概念,曰:道成肉身。

一篇好小说,要合乎比例地解决三重关系:道成肉身,通神以及同尘。三者比例关系难以兼顾,所以“致远恐泥”,拘泥于一隅“闾里小知者之所及”;然而“刍荛狂夫之议也”“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故知小说偏宜努力均衡三者比例,这便是艺术的科学。人生活在三维空间最易于思维二维之事,三维的比例关系往往需要先转化成二维,如热力学定律里,温度,压力和体积,只能先假定一个常量然后处理另两个变量关系。小说,绘画,热力学定律,其变通之道一也。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9-29 13:02 |只看该作者






4

道,神,尘,三者兼顾比较难。

大多数作家需要阅历。所以说小说家不宜早出名,40来岁动笔应该是个大致合适的时间。太年轻时写不好“尘”与“道”,纵使天才,也就写个“神”品而已。

以鲁迅先生为例子,不但动笔比较晚,而且收笔比较早。其小说意味深长,原因在于积累和阅历,如果20岁动笔,恐怕也了了。因为时代原因,写小说对尘世的作用没有杂文效益高,所以收笔早。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9-29 13:03 |只看该作者








5

窃以为,伟大作品除外,一般小说不宜超过大32开300来页的篇幅。如果是坏作品,耗上这个篇幅的时长也不会太烦,如果是好作品此时释卷则更觉意味隽永。

新疆卖切糕的,见顾客铁定要买他的糕,一刀深深切入,越深刀越斜,越深刀越偏,顾客原以为切面是薄薄的矩形会照常切出个长方块,岂料最终割出一个三峡大坝来,底巨深而超宽,体积大到吃不消。现在不少小说家犹如卖糕的,料定出版社会出版自己的小说后,笔卖力地偏斜,篇幅长得神烦人厌。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9-29 13:04 |只看该作者





6

道,神,尘,读者也难以全知。一般读者往往只求“同尘”,与小说人物共悲欢;却难以“通神”,故不能以意逆志,实现知人论世;更不能究天人之际。小说读者有三种人:

一曰同尘者,自身代入某一小说人物。以同尘之心读小说,往往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只从“果”上对小说人物报以喜怒哀乐;

一曰通神者,化身小说作者。以通神之眼观小说,逆知作者立意,明白作者寄托,方可从“因”上理解小说整体,知其全,知其曲直;

一曰得道者。既同尘于小说人物之事,又通神于作者立意,参之伍之,故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9-29 13:07 |只看该作者
徐公有心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9-29 13: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言而有物,有信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9-29 13:51 |只看该作者





后记

写《小说晬语》,一是总结参与小说笔会的所思所感,不敢藏着掖着,得之于论坛,反馈于论坛;一是总结如何识人。

识人犹如观小说耳。论坛犹如一本未写完的小说,情节尚有许多变化,然而小说人物的性格早已有确定的行为逻辑。善读小说者,小说人物的性格与行为逻辑早已了然于心。

按照上述我观小说之道以识论坛上的人,大部分都是俗人,即《汉书》所谓“闾里小知者”,或谓之“刍荛狂夫”耳。特点是爱贪小便宜,爱发小脾气,爱耍小聪明。为了表明“大部分”之大,以百分数表示占95%以上。这个观感,初得之于红袖天涯论坛。原来我逛些谈琴的小众论坛,后来在闲闲书话,去红袖天涯身心震动,疑惑怎么会有这种人与事。在红袖,主要精力用于理解多姿多彩的论坛风格;虽有所理解,却未能深入。明白如月地表达出来,已经是今天,我将别论坛之时。

剩下5%,约3%心明性洁,可惜欠定力。其余2%则心明事理无碍。

窃以为,论坛上这三类人犹小说晬语里所谓小说的三重结构,亦如三种小说读者。

我说这些,只是表示我的小聪明,请读至此者勿发小脾气为盼。论坛犹如读小说,即使偶尔上头或上心,请自行调节,及时放下。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9-29 15:4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带你疯狂一下吧。正襟危坐不如品味风尘,来评评《金兰之交》。为了让你更好接受,我打算把名字和题材都改了———改成言情小说《明月几时有》。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9-29 15:4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我写完小说再看。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9-29 16: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点赞顶贴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9-29 16: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秦川梦回 于 2025-9-29 18:28 编辑

司马子长著史记,抒孤愤,究天人之际。抒孤愤即表达自己的审美与嫉恶向善,究天人之际则往往只可意会。当今小说则流行零度叙事,这与史传不同,也异于稗官小说;怀疑是误解零度叙事:零度叙事今人往往理解为中立冷静的叙事语调,以零度为温度0℃;实际上零度叙事是回到事物本身,0°=360°,立足原点直写所见,极限变换后可环顾四象曲尽可知与未知之意。已知与未知,尽力互文。
---------------------------------------------------
于我心有戚戚焉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9-29 16:23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9 13:00
2

前两天写几篇小说的读后感,发现小说里的人物无论侧颜或背影,眼睛却总是向我正视。可否 ...

归来,我砍下院中一截干枣枝,想雕那只玉目。枣木硬,两年也没有刻成,奶奶冬天生炉子,炉膛里火燃起来,我看见那只眼睛炯炯有神。物理不通而通神,有专注力则通神。
----------------------------------------------------------

妙心天语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9-29 16:42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9 13:01
3

小说文本处于三重结构关系之中:

先有《汉志》,后有《文心》,信夫!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9-29 16:5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我观徐公大致若鱼,当潜北溟而生息,异日振起,乃可为鲲鹏之变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9-29 17: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秦川梦回 于 2025-9-29 18:38 编辑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9 13:04
6

道,神,尘,读者也难以全知。一般读者往往只求“同尘”,与小说人物共悲欢;却难以“通神 ...

同尘于我亦大难矣,恐今世难得其门而入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9-29 19:0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9 13:04
6

道,神,尘,读者也难以全知。一般读者往往只求“同尘”,与小说人物共悲欢;却难以“通神 ...

不信因果,信有定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9-29 19:11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9 13:51
后记

写《小说晬语》,一是总结参与小说笔会的所思所感,不敢藏着掖着,得之于论坛,反馈于论 ...

段子有才!写得真好。点赞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9-30 07:30 |只看该作者
认真做学问的段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9-30 12:4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5-9-29 13:51
后记

写《小说晬语》,一是总结参与小说笔会的所思所感,不敢藏着掖着,得之于论坛,反馈于论 ...

乙巳年,双春,闰月,我们婉转有质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